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儒峰

作品数:51 被引量:645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文化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7篇天文地球
  • 12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文化科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理学

主题

  • 25篇盆地
  • 16篇油气
  • 14篇地层
  • 13篇层序
  • 10篇层序地层
  • 10篇成藏
  • 8篇地层学
  • 6篇海相
  • 5篇地温梯度
  • 5篇盐岩
  • 5篇石炭
  • 5篇碳酸
  • 5篇碳酸盐
  • 5篇碳酸盐岩
  • 5篇前陆
  • 5篇热史
  • 5篇勘探
  • 5篇凹陷
  • 5篇楚雄盆地
  • 4篇四川盆地

机构

  • 34篇中国石油大学...
  • 13篇中国石油大学...
  • 7篇中国石油化工...
  • 7篇中国石油化工...
  • 5篇中国石油化工...
  • 4篇中国石油天然...
  • 4篇中国石油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天津师范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化

作者

  • 51篇李儒峰
  • 17篇汤良杰
  • 9篇郭彤楼
  • 6篇金之钧
  • 5篇鲍志东
  • 5篇吴世祥
  • 5篇陈梅涛
  • 4篇王鹏万
  • 4篇马永生
  • 4篇董立
  • 4篇周雁
  • 4篇金文正
  • 4篇李亚军
  • 3篇万桂梅
  • 3篇赵澄林
  • 3篇陈国飞
  • 3篇张刚雄
  • 3篇余一欣
  • 3篇向才富
  • 3篇管守锐

传媒

  • 7篇地质学报
  • 5篇沉积学报
  • 3篇现代地质
  • 3篇地质论评
  • 3篇地球科学(中...
  • 3篇石油大学学报...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石油勘探与开...
  • 2篇中国科学(D...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新疆石油地质
  • 1篇矿物岩石
  • 1篇海相油气地质
  • 1篇地学前缘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黑龙江教育(...
  • 1篇石油天然气学...
  • 1篇大学教育
  • 1篇第二届中国石...
  • 1篇第五届油气成...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7篇2008
  • 3篇2007
  • 4篇2006
  • 5篇2005
  • 4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2篇1999
  • 1篇1998
  • 5篇1997
  • 2篇1996
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龙门山冲断带构造特征和保存条件研究
金文正李儒峰余一欣万桂梅吴世祥董立王鹏万张刚雄王月辉何春波王鹏昊陈绪云陈群
1.课题来源与背景:该项目来源于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中国南方对于能源尤其是对石油天然气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日益增长,油气资源对于改变该地区能源结构、振兴经济发展极为重要,市场前景广阔,需求旺盛。龙门山冲断带是四...
关键词:
关键词:油气勘探构造演化特征
特提斯域构造特征与中国南方盆地构造演化
余一欣李儒峰陈书平向才富董立王鹏万崔泽宏万桂梅金文正王鹏昊陈绪云
1.课题来源与背景:该项目来源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整个特提斯构造域中总油气储量达2000×108t以上,其中位于特提斯构造带的中东地区因富含油气而举世瞩目,中国南方在构造上属于特提斯构造带的组成部分,南方众多盆地...
关键词:
关键词:油气勘探开发油气成藏条件
米仓山与大巴山交汇区构造分区与油气分布被引量:26
2005年
米仓山与大巴山交汇区经历了至少两期以上的构造复合,表现为近东西向的米仓山背斜叠加在南北向的大巴山冲断褶皱带上,形成以米仓山基底变质岩为核心的东西向叠加背斜褶皱;其次为大致呈近东西向的通南巴主体构造,由于受大巴山构造推覆的影响使其东段构造轴向发生旋转,整体改造为一个完整的北东向背斜构造。通过研究区10余条骨干剖面平衡剖面地层缩短率的计算,指出大巴山前缘和米仓山前缘沿山前带到盆地方向,地层缩短率由大到小。据此,可将大巴山前缘和米仓山前缘划分为强变形带、中变形带和弱变形带。各带在通南巴地区相互影响、相互叠加。从构造变形强度和成藏条件分析,米仓山前叠瓦冲断区带、黑池梁、涪阳坝和南阳场4个区块为研究区勘探最有利的正向构造区块。
吴世祥汤良杰郭彤楼李儒峰陈梅涛周雁
关键词:油气分布前陆盆地
成岩参数变化在构造作用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
1997年
本文提出了成岩参数变化在构造作用研究中应用的4个理论基础,首次将构造作用、岩性和成岩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构造-岩相理论认为构造作用控制者性分布,而不同的岩性其成岩作用也有所差别,构造抬升使已成岩的地层遭受剥蚀或大气水淋滤而对成岩参数产生一定的影响,局部的构造活动也会导致相同层位的岩石产生成岩程度的差异、利用某些参数的跃变和成岩现象的巨大差别就可以反推构造作用的存在。通过对吐-哈盆地鄯勒油田侏罗系、东濮凹陷下第三系和辽东湾锦州20-2构造下第三系东营组以及河北平泉青白口系下马岭组的成岩作用研究,其某些成岩参数的演化或成岩现象的反差与以上原理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周劲松赵澄林李儒峰涂强
关键词:参数变化油田
渤海海域古近系—新近系不整合剥蚀量恢复研究被引量:9
2012年
应用盆地波动过程分析方法,对渤海海域9个不同坳陷内的18口典型井古近系和新近系进行了沉积—剥蚀过程分析,分解出了760Ma、220Ma、70Ma和30Ma四个低频波动周期,以及18Ma、8Ma和2Ma三个高频波动周期。通过分析反映"组"、"段"级别的、以18Ma和8Ma为周期的波动曲线特征,预测了孔店期—沙河街期沉积—剥蚀过程;系统地计算出了古近纪—新近纪地层中主要不整合的剥蚀量,确定了与油气成藏密切相关的孔店组末期、东营组末期和馆陶组末期地层剥蚀厚度分别为:0~516m、0~213m和0~682m。通过波动曲线特征对比分析,确定了研究区构造转换带分别是孔店期位于渤中、沙河街期和东营期位于BZ13-1-2井区和LD10-1-1井区、馆陶期位于LD10-1-1井区、明化镇期位于BZ3-1-3D井区;定量地恢复了与油气运聚密切相关的孔店晚期、东营晚期和馆陶晚期不整合剥蚀量平面分布,再现了关键时期沉降沉积区和隆起剥蚀区区域分布规律。上述认识对于深入研究渤海海域古近系—新近系油气分布规律,开拓沙河街组及其以下层系油气勘探新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李儒峰张刚雄阮小飞
关键词:不整合渤海海域
川东北地区沉积波动特征与油气成藏被引量:2
2007年
川东北地区是上扬子板块北缘的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具有复杂的构造和成藏历史。采用沉积波动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了川东北地区沉积波动过程的主要周期,得出控制该区沉积波动的5个周期分别为760、220、100、352、0 Ma,以及存在2个周期为200 Ma的一级波动周期和4个周期为100 Ma的二级波动周期。通过分析二级波动周期与成藏旋回的关系,将该区分为3个成藏旋回。
李建明吴锡令李儒峰汤良杰李磊
黔南Triticites带旋回层序碳同位素特征及冰川型海平面变化被引量:14
1996年
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对黔南独山地区晚石炭世麦粒(竹蜓)(Triticites)带地层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层序分析和系统的碳同位素测定,识别出2个三级沉积层序和17个准层序,其可与北美中大陆同期地层中发现的2个三级沉积层序和17个亚层序对比,是晚石炭世Gzhelian期存在全球沉积记录同时性的佐证。同时探讨了碳同位素演化与全球海平面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出沉积层序内碳同位素演化规律。
李儒峰刘本培赵澄林
关键词:晚石炭世层序地层碳同位素海平面变化
海相沉积层序的级别及形成机制
1997年
以黔南独山地区石炭纪层序地层学研究成果为佐证,分析了不同级别全球海平面变化旋回形成机制和构成的沉积层序,相同级别的全球海平面变化旋回在大地构造环境相似的不同板块被动大陆边缘,会构成级别和数量相同、沉积记录相似的沉积层序。在大地构造背景不同(古地理位置、沉积物供给等方面差异)的板块之间(板块内部),会构成沉积层序数量相同、但沉积层序内容不同,或者沉积层序数量和内容都不同的沉积层序。前两种情形是沉积记录全球同时性的客观反映。
李儒峰
关键词:沉积层序石炭纪地层学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层序地层学研究被引量:76
2002年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发育砾岩、砂岩和泥岩为主的含煤或不含煤层序 ,可以划分出 2个超层序、7个层序和 15个体系域。第一超层序由Ⅰ、Ⅱ、Ⅲ、Ⅳ层序组成 ,相当于八道湾组、三工河组及西山窑组 ;第二超层序由Ⅴ、Ⅵ、Ⅶ层序组成 ,相当于头屯河组、齐古组及喀拉扎组。各层序在不同的地区发育程度不同 ,具有不均衡性、不完整性及横向变化的分区性。对比分析显示 ,准噶尔盆地三级层序持续的时间周期约为 7~ 13Ma ,Ⅰ层序、Ⅳ层序、Ⅵ层序的的底界面分别与全球层序的UAB1、LZA1、LZA3的底界面一致。图 2表 1参
鲍志东管守锐李儒峰王英民刘凌赵秀岐齐雪峰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含油气盆地
华北中、新元古界层序地层分析及其应用被引量:4
1998年
以北京十三陵中、新元古界层序地层研究为主,综合燕山东段、太行山中北段和蓟县中、新元古界典型沉积层序特征,建立了华北中、新元古界标准层序地层剖面,并探讨了其沉积层序发育特征。在华北中、新元古界内识别出5个大层序(Megasequence)和19个层序(Sequence),从成因的角度重新认识了华北中、晚元古代地层。中、晚元古代地层中普遍存在着沉积间断和地层缺失。对中、新元古界沉积层序级别和周期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中、晚元古代沉积层序周期比相同组别中、新生代沉积层序周期长。在层序地层研究基础上,对华北中、新元古界有利生油层、储集层和盖层的纵向分布进行了预测。高水位期形成的白云岩相带、古风化壳和沉积间断面是重要的储集层;对有利生、储、盖组合应注重其多旋回性的研究,众多不同规模和级别的沉积间断对原生油气藏起到破坏作用。此研究为华北中、新元古界生储盖层评价预测提供了新的依据。
李儒峰
关键词:地层划分油气勘探中元古界新元古界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