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永
- 作品数:29 被引量:418H指数:11
-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文化科学更多>>
-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富油因素分析被引量:21
- 2010年
- 从成藏的基本地质要素出发,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烃源岩、沉积体系、储盖组合、储集性能、构造以及湖盆演化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及控制作用。受深湖分布控制的有效烃源岩生烃区及南北两大沉积体系是油气主要的富集及储存场所,并在完整连续的湖泊—三角洲—河流沉积体系中形成了良好的生储盖组合配置及相应的储集空间。明确了南北两大沉积体系分别控制着储集砂岩的类型、岩性、物性及其展布规律,探讨了延长组油藏的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
- 朱宗良李克永李文厚陈全红
-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储盖组合油气富集规律
- 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沉积岩源区构造背景及物源分析被引量:93
- 2012年
- 鄂尔多斯盆地周缘物源均来自上地壳,以长英质岩石为主,主要为太古宇、元古宇的各类变火山-沉积岩组成的古老变质岩系,同时具有一定量的花岗岩和碱性玄武岩的混合,但物源成分及南北源区构造背景有所差异。在常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组成上,盆地南北物源区的沉积岩在地区及层位之间存在差异,且该变化符合大洋岛弧→大陆岛弧→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常量元素、稀土元素以及负Eu异常的变化趋势。常量元素变化分析表明盆地北部物源主要来自板块俯冲碰撞地带,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和活动大陆边缘环境相关,少数为与活动大陆边缘相关的岛弧构造环境有关,到晚古生代中晚期才逐渐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和活动大陆边缘环境相关。稀土元素对比分析表明,盆地北部物源与太古宙、元古宙的花岗片麻岩、闪长片麻岩、二长花岗岩、变余岩屑砂岩及千枚岩具有亲源性;而盆地南部早—中二叠世长期受被动大陆边缘物源影响,具有高SiO2,低Na2O的特征,这与太古宙—元古宙的太华群、秦岭群、宽坪群等岩系的高SiO2含量,K2O/Na2O>1的特征一致,到晚古生代后期,逐渐与活动大陆边缘物源相关。北秦岭晚古生代山间盆地具有快速混杂堆积的沉积特点,属于盆地外缘,并与鄂尔多斯盆地呈连续过渡的状况,物源上具有继承关系;盆地晚古生代沉积岩中Gd含量及(Gd/Yb)N比值具有随时间迁移的特征,分析表明北部物源区在太原期处于构造快速活动期,而南部物源从山西期才开始进入快速活动期,这与区域构造演化背景一致,即北部物源区抬升要早于南部。
- 陈全红李文厚胡孝林李克永庞军刚郭艳琴
-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物源分析
- 酒西盆地老君庙油田古近纪L油藏富油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12年
- 酒西盆地为晚期型前陆盆地,老君庙油田位于盆地南部老君庙背斜带的中部,L油藏储层颗粒分选、磨圆较差,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较低,胶结物的成分主要为泥质和钙质,属中高孔隙中渗透含油好的油藏。依据岩心观察、野外露头以及钻井、测井等沉积相划分标志,老君庙油田L油藏主要发育河流、三角洲等2类沉积相,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等3类沉积亚相。老君庙油田古近纪L油藏上部沉积区域性的石油沟段棕红色泥岩盖层,L1,L2,L3储集砂体由于褶皱作用形成背斜圈闭,西部低洼地区为构造-岩性圈闭,其中控制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构造背景是成藏的地质基础,成岩作用形成的储集物性特点是成藏的前提,控制优质储层发育的沉积相带是成藏的必要条件,良好的生储盖组合配置是成藏的关键。
- 李克永陈全红
- 关键词:酒西盆地古近纪L油藏沉积相带
- 鄂尔多斯盆地富黄地区延长组长6储层成岩作用被引量:5
- 2012年
- 根据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等研究表明,富黄探区延长组长6储层砂岩为低孔低渗储集岩,其岩石类型为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磨圆以次棱—次圆为主,颗粒间以线性接触和点—线接触为主,孔隙式和孔隙—薄膜式胶结为主,砂岩具有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高的特点.储集砂岩经历的主要成岩作用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压实作用是导致孔隙度丧失的主要原因,造成的平均孔隙度丧失为30.89%,胶结作用造成的平均孔隙度丧失为6.98%,碳酸盐胶结物和次生加大是造成储层物性降低的主要胶结物.而溶解作用对砂岩平均孔隙度的增加为1.22%,是改善砂岩物性的重要途径.
- 尚婷陈刚李文厚袁珍李克永张创王晶
- 关键词:储层特征成岩作用延长组鄂尔多斯盆地
- 鄂尔多斯盆地镰刀湾地区长2油藏成因探讨被引量:7
- 2008年
- 通过鄂尔多斯盆地镰刀湾地区分析沉积、成岩、构造等圈闭形成条件,结合该区砂体分布和油气分布规律,分析各层段油藏控制因素、分布规律及成岩矿物对油气藏形成的影响。研究镰刀湾地区油气藏类型与沉积相带、成岩环境的关系,确定油藏成藏模式及规律,预测油气富集有利区。分析研究区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上倾致密遮挡油气藏及砂岩尖灭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及成因。不同相带上油气藏类型有差异,岩性油气藏主要与成岩作用、砂体分布及岩相变化等地质因素有关;构造-岩性油气藏主要受构造、岩性两个因素控制,有统一的油水界面。
- 李克永郭艳琴袁珍吴海燕刘昊伟
- 关键词:油气藏类型成岩作用延长组鄂尔多斯盆地
- “集体选用稿”在高校学报稿件“三审制”中的运用
- 2015年
- "集体选用稿"制度可缩短高校学报的审稿时滞,纠正审稿偏倚现象,达到基本退稿率要求,确保稿件质量,吸纳优质稿件。在"三审制"实施过程中,初审和外审的局限性、审稿时滞周期长、审稿环节的偏倚现象对选用稿存在一定的影响。根据集体选用稿的准确有效原则、公开公正原则、及时性原则、平等性原则及"择优选用"原则,制定了确定评判标准、整体审读、专篇审读讨论、确定录用稿件及提出修改意见的集体选用稿实施方式。集体选用稿的实施,有利于编辑与相关专业专家或同行学者共同讨论稿件,有利于建立公开交流互相学习的平台、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把关"工作透明度及培养编辑工作素养。集体选用稿终审稿件的实施办法是对终审之前环节的综合检查及交流,是对"三审制"的完善及延伸,在高校学报稿件"三审制"中起积极作用。
- 田水承杭天李克永
- 关键词:三审制
- 安塞油田镰刀湾长2油层优质储层特征分析被引量:12
- 2011年
- 目的分析镰刀湾地区延长组长2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特征,明确优质储层的分布规律。方法以镰刀湾地区长2储层特征为基础,通过分析储层孔隙演化特征,找出低孔低渗储层中的优质储层。结果压实作用是研究区原生孔隙损失的主要原因,其次为胶结作用,而溶蚀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使孔隙面积增大。结论优质储层在纵向上主要发育在Ssc2-2,Ssc3-1这两个超短期旋回中下部厚度大的有效砂层中,在平面上发育在形成大量次生溶孔长石溶蚀相。
- 李克永李文厚陈全红刘昊伟
- 关键词:延长组优质储层沉积微相
- 黄陵地区隔夹层发育特征及对储层影响被引量:6
- 2014年
- 隔夹层是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主要指标,隔夹层在三维空间的展布,对油气勘察预测、储层开发研究、提高原油采收率都有重要的作用。以具体研究区块为例,结合测井分析、沉积相研究、储层特征分析等,对黄陵地区长63储层的隔夹层进行了研究,总结了隔夹层的成因、特征与识别方法,对隔夹层的平面展布特征完成了定量分析,结合研究区块勘探开发现状,将隔夹层特征与储层研究相结合,阐述了隔夹层对储层作用的双重性特征,为浊积岩储层开发提供了参照。
- 赵敏李克永杨剑李长忠李文厚
- 关键词:浊积岩隔夹层储层
-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30年刊载论文统计分析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对《西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30 a的所有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学报30年来共出版111期,刊载论文2 611篇;在刊发的论文中,工业技术类学科论文最多,1 745篇,占论文总数66.83%,其中矿业工程论文766篇,占工业技术论文的43.89%;对学报刊发论文学科类别的统计分析发现,学校科研研究方向与刊载论文学科类别、数量的变化关系密切,矿业工程论文比例由创刊期的56.3%下降到目前的40.1%,而自动化、计算机技术,建筑科学,无线电子学、电信技术,化学工业类的论文呈稳步增长趋势,以自动化、计算机技术学科论文增长速度最快。
- 王强杨忠民许建礼冯套柱吴霄李克永刘洁
- 关键词:高校学报期刊史
-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长10优质储层特征被引量:11
- 2013年
-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长10期发育以细砂岩和中砂岩为主的长石砂岩,胶结物主要有浊沸石、石英加大等硅质胶结物、绿泥石和方解石;在早成岩早期酸性地层水大量溶蚀颗粒间胶结物,压实作用强烈,在中成岩早期,湖相泥岩中生成的酸性介质溶蚀砂岩颗粒间的胶结物及长石和岩屑颗粒碎屑,形成次生溶蚀孔隙,从而形成优质储层。纵向上,在不整合面和层序界面附近,储层溶蚀作用强烈,次生孔隙发育,是优质储层发育部位,向上溶蚀作用逐渐变弱;在平面上,越靠近湖盆中心溶蚀作用越强,越远离湖盆中心溶蚀作用越弱。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长10优质储层主要发育在三角洲平原高能分流河道发育带,溶蚀作用形成的浊沸石溶蚀孔隙、方解石溶蚀孔隙、长石溶蚀孔隙等次生孔隙成为优质储层形成的有利相带。
- 李克永李文厚张东阳严卫宏陈全红刘昊伟
- 关键词:优质储层成岩作用沉积微相延长组安塞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