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攀

作品数:234 被引量:563H指数:11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理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91篇期刊文章
  • 80篇会议论文
  • 32篇专利
  • 3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5篇医药卫生
  • 6篇化学工程
  • 5篇理学
  • 4篇一般工业技术
  • 3篇生物学
  • 1篇矿业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学

主题

  • 144篇超声
  • 79篇造影
  • 77篇造影剂
  • 72篇微泡
  • 41篇超声造影
  • 40篇超声造影剂
  • 38篇细胞
  • 34篇靶向
  • 30篇基因
  • 29篇肿瘤
  • 29篇超声微泡
  • 25篇纳米粒
  • 23篇体外
  • 23篇显像
  • 22篇液态氟碳
  • 20篇分子
  • 20篇肝癌
  • 18篇转染
  • 16篇微泡造影剂
  • 15篇心肌

机构

  • 128篇重庆医科大学...
  • 103篇重庆医科大学
  • 8篇重庆医科大学...
  • 5篇重庆医科大学...
  • 3篇四川大学
  • 3篇南昌大学第一...
  • 3篇重庆第二师范...
  • 2篇重庆市第七人...
  • 2篇香港大学深圳...
  • 1篇东南大学
  • 1篇南昌大学
  • 1篇四川省人民医...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重庆工商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江西省儿童医...
  • 1篇山东财经大学
  • 1篇浙江省立同德...
  • 1篇江西中医药大...

作者

  • 208篇李攀
  • 161篇王志刚
  • 104篇冉海涛
  • 59篇郑元义
  • 33篇任建丽
  • 31篇许川山
  • 23篇李兴升
  • 22篇张群霞
  • 21篇郝兰
  • 20篇杨春江
  • 14篇伍星
  • 11篇康娟
  • 11篇周志益
  • 10篇孙阳
  • 10篇张茂惠
  • 10篇徐芬芬
  • 10篇张勇
  • 9篇田菊
  • 9篇张清凤
  • 9篇宫玉萍

传媒

  • 19篇中国医学影像...
  • 12篇中华超声影像...
  • 8篇重庆医科大学...
  • 7篇临床超声医学...
  • 7篇中国介入影像...
  • 6篇第三军医大学...
  • 6篇重庆市第四届...
  • 5篇第一届全国暨...
  • 4篇中国超声医学...
  • 4篇中国超声医学...
  • 4篇中国超声医学...
  • 3篇重庆医学
  • 3篇庆祝中国超声...
  • 2篇中国医学影像...
  • 2篇现代医药卫生
  • 2篇激光杂志
  • 2篇中华医学超声...
  • 2篇2006和谐...
  • 2篇2013中国...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年份

  • 7篇2023
  • 5篇2022
  • 5篇2021
  • 6篇2020
  • 9篇2019
  • 10篇2018
  • 8篇2017
  • 8篇2016
  • 7篇2015
  • 29篇2014
  • 13篇2013
  • 19篇2012
  • 7篇2011
  • 13篇2010
  • 19篇2009
  • 21篇2008
  • 13篇2007
  • 6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2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纳米液态氟碳脂质微球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体外聚集实验研究被引量:11
2008年
目的制备一种新型超声造影剂——纳米液态氟碳脂质微球造影剂,并研究其体外基本特性及聚集后增强超声显影性能。方法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纳米液态氟碳脂质微球超声造影剂,检测一般理化性质,再制备生物素化微球,以空白微球为对照组,分别在加入亲和素前后,观察体外聚集情况及超声显影效果,并用DFY超声图像定量分析统计软件计算、比较超声图像平均灰度值。结果所制备的液态氟碳脂质微球为外观呈乳白色的混悬液,镜下微球形态圆整,大小均一,性质稳定,粒径(171.9±91.0)nm;制备的生物素化微球在加入亲和素后聚集成团状,并可增强超声显影,经DFY软件分析,加入亲和素前后超声图像平均灰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成功制备出稳定的纳米液态氟碳脂质超声造影剂,并采用生物素亲和素法证明了该微球具有聚集后增强超声显影性能。
陈松康娟王志刚李攀伍星许川山
关键词:纳米液态氟碳超声造影剂
载10-羟基喜树碱脂质超声微泡的处方制备及一般特性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研究载10-羟基喜树碱(HCPT)脂质超声微泡的处方制备工艺,筛选出最佳处方制备载药微泡,研究微泡的一般特性及显影效果,并检测微泡的药物包封率和载药量。方法以机械振荡法制备载HCPT脂质超声微泡;采用正交试验优选处方;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微泡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在光学显微镜下计数并观察微泡的外观和分布情况;以马尔文激光粒径测量仪测量微泡粒径大小和Zeta电位;观察并比较微泡经^(60)Co射线灭菌前后其外观、形态、平均粒径和包封率的改变;并观察微泡在兔肝脏的增强显影效果。结果以最佳处方制备的载10-羟基喜树碱(2mg)微泡的药物包封率为86.70%,载药量为21.70%;浓度为(3.07±0.58)×109/ml,粒径范围为(1.10±0.20)μm,平均粒径为1.10μm;Zeta电位为-(3.90±0.80)mV;超声定向辐照微泡后,药物吸光度值明显增加;经^(60)Co射线灭菌后观察微泡形态、平均粒径及包封率无明显变化;静脉注射此载药微泡后,兔肝脏超声显影持续增强。结论采用机械振荡法制备的载HCPT脂质微泡,包封率和载药量较高,粒径分布均匀,体内显影效果好,有望实现实时监控下的体内定点靶向给药,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严思静李攀袁佩许川山王志刚
关键词:超声造影剂10-羟基喜树碱
一种载氧液态氟碳的多功能造影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载氧液态氟碳的多功能造影剂,呈球形的壳‑核结构,核由液态氟碳和吲哚菁绿组成。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生物安全性高、稳定的多模态纳米造影剂引导的光治疗乳腺癌的一种载氧液态氟碳的多功能造影剂及其制备方...
王志刚盛丹丽冉海涛李攀
文献传递
一种肿瘤靶向性纳米粒、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本发明涉及光热纳米材料技术领域,具体为肿瘤靶向性纳米粒、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所述肿瘤靶向性纳米粒为球形壳核结构,包括PFOB核心以及环绕在PFOB核心外的IR780核脂质体膜,所述IR780核脂质体膜包括脂质体层以及IR7...
王志刚宋娇杨竹冉海涛李攀郝兰张妮张亮易衡静
文献传递
温敏型液态氟碳超声造影剂靶向诊断和增效HIFU的研究
<正>1目的开发一种特殊的'小到大'的相变超声造影剂超声微气泡的策略来解决微泡超声造影和HIFU增效的关键问题。2方法(1)优化制备一种温度敏感型的液态氟碳纳米乳,并对纳米乳的性质进行表征;(2)体外用加热、HIFU辐照...
周洋郑元义冉海涛沈红霞李攀王志刚
文献传递
超声微泡介导P53对宫颈癌HeLa细胞转染效率的试验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探讨超声微泡介导野生型P53质粒转染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最优参数及转染效率,为外源性基因的高效定向转移奠定基础,为宫颈癌的基因治疗提供一条新的思路。将培养的HeLa细胞分别给予超声时间10 s,30 s,60 s,超声强度0.5,0.75,1 W/cm^2的组合辐照,以筛选出对HeLa细胞无明显抑制作用的参数组合,再在筛选出的条件下将P53转染入HeLa细胞,24-48 h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情况。将优化的超声条件用于下步转染,试验分为5组,即空白对照组、质粒组、质粒+微泡组、质粒+超声组、质粒+微泡+超声组,用RT-PCR分析各组转染情况。结果显示:当超声条件为0.5 W/cm^2,30 s时,P53在HeLa细胞的转染率较其他试验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超声联合微泡可促进野生型P53质粒转染宫颈癌HeLa细胞,单独超声辐照有较弱的促转染作用。因此,适当的微泡浓度在优化的超声条件下能有效的提高P53质粒在HeLa细胞中的转染效率。
董培婷熊正爱李攀王志刚唐艳
关键词:超声微泡造影剂宫颈癌基因治疗P53基因
超声微泡介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大鼠阴茎组织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超声靶向破坏微泡介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EGF165)转染于高脂模型大鼠阴茎海绵体组织的可行性。方法建立大鼠高脂模型,将2月大小雄性SD大鼠36只喂养含4%胆固醇及1%胆酸饲料3月。将大鼠高脂模型随机分为3...
唐海林王志刚李巧李攀冉海涛
文献传递
声激活血卟啉抑制肝癌细胞抗失巢凋亡能力的机制初探
目前关于OPN与肝癌转移的研究显示在原发性肝癌细胞中能大量合成并分泌OPN,它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胞黏附分子,可以促进肝癌细胞的趋化、黏附和转移。而单线态氧是血卟啉经光激活后的产物,能造成细胞的DNA和蛋白质损伤,但目前对于...
冉海涛成涓王志刚许川山李攀
关键词:肝癌细胞单线态氧超声诊断血卟啉
文献传递
载多西紫杉醇脂质微泡联合超声靶向微泡破裂对兔VX2舌癌颈部淋巴转移瘤作用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初步探讨载多西紫杉醇脂质微泡(docetaxel-loaded lipid microbubbles,DLLM)联合超声靶向微泡破裂(ultrasound targeted microbubbles destruction,UTMD)对兔VX2舌癌颈部淋巴转移瘤的治疗作用。方法:成功建立兔VX2舌癌颈部淋巴转移瘤动物模型30只,随机分为A组、B组、C组、D组、E组、F组(n=5):A组为单纯药物组、B组为单纯载药微泡组、C组为药物+超声组、D组为单纯微泡+超声组、E组为载药微泡+超声组、F组为对照组。治疗前后用超声测量各组动物颈部淋巴转移瘤大小,计算瘤体体积和抑瘤率;比较各组动物颈部淋巴转移瘤组织中CD34、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结果:E组实验动物颈部淋巴转移瘤的抑瘤率高于其他组(P<0.05),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组实验动物颈部淋巴转移瘤中CD34表达水平最低,MVD、VEGF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1)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LLM联合UTMD不仅能在宏观表现上抑制兔VX2舌癌颈部淋巴转移瘤生长,更能一定程度上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明显抑制兔VX2舌癌颈部淋巴转移瘤的转移、生长。
王婷邱丽华高志李攀曾峥欧阳紫兰
关键词:多西紫杉醇微泡
液气相变型超声造影剂显像与治疗肿瘤研究进展
郑元义王志刚冉海涛李攀周洋孙阳沈红霞牛诚诚李奥
共2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