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铭娜

作品数:4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2篇文化
  • 1篇东北方言
  • 1篇东亚文化
  • 1篇东亚文化圈
  • 1篇心理
  • 1篇亚文化
  • 1篇用法
  • 1篇语法研究
  • 1篇语音
  • 1篇人口迁移
  • 1篇软实力
  • 1篇色彩义
  • 1篇史书
  • 1篇特征词
  • 1篇左传
  • 1篇为动用法
  • 1篇文化平台
  • 1篇文化圈
  • 1篇文化心理
  • 1篇民族文化心理

机构

  • 4篇吉林大学

作者

  • 4篇李铭娜
  • 2篇武振玉

传媒

  • 1篇东北亚论坛
  • 1篇河北大学学报...
  • 1篇求索
  • 1篇学习月刊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关内人口迁移对东北方言的影响分析——以吉林方言语音、特征词为例被引量:5
2012年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演化原因是多元的。从宏观视角来看,人口迁移是重要原因之一。清末至民国时期,关内人口迁移浪潮使东北地区的语言文化发生深刻变化。位居东北平原中部的吉林地区方言,移民人口在声母、韵母和声调上表现出不同特征。吉林中西部地区方言是在北京方言、冀鲁方言和胶辽方言等基础上形成,在语音特征上表现出多种方言相互影响痕迹;吉林东部山区通化、白山等地方言,由于当地80%人口是胶东半岛移民,而保持胶辽方言特征。部分吉林方言特征词与冀鲁方言、胶辽方言、北京方言特征词有较高相似度,且大都来源于这几种方言,但部分方言词汇随着社会环境变迁发生明显变化。
李铭娜
关键词:人口迁移东北方言吉林方言特征词
东亚文化圈的形成、衰退与重建——以汉字的地位变迁为视角被引量:5
2011年
东亚文化圈立根于魏晋,形成于隋唐,衰落于近代。在20世纪90年代后,又呈现出复兴之势。它是多元文化的结晶,主要包括汉字、儒学、律令和汉传佛教四个要素。汉字作为其他三个要素的传播承载工具,在文化圈形成发展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汉字在文化圈中的地位变迁见证了文化圈从形成发展、衰退削弱到复兴重建的过程。东亚文化圈的复兴重建,有利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为当今中国与日韩等国的合作种植了文化根基,为东北亚区域合作构建了文化平台。
李铭娜武振玉
关键词:东亚文化圈汉字软实力文化平台
近三十年来《左传》语法研究综述
2010年
《左传》作为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大量的先秦语料。本文对三十年来关于《左传》词法和句法研究各项成果进行梳理。
李铭娜
关键词:语法研究编年体史书句法研究为动用法假设复句
论“尤最”副词来源及其表现的汉民族文化心理被引量:1
2012年
汉语"尤最"副词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来源于具有积极色彩义的词;二是来源于具有消极色彩义的词;三是来源于具有"超常"义的词和词组。这类副词从两个方面集中体现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特点:其一是采用具有鲜明色彩义的词语来表达程度高,包括具有积极色彩义和具有消极色彩义两个明显对立的色彩范畴(后者尤为突出)。因为在汉民族的观念中这样的词语色彩鲜明,所表达的语义强度突出,用来表示程度高,可以很好地增加对程度的强调。其二是汉语选择具有"超常"义的词和词组表示程度高,又是传统文化中"中庸"思想的具体体现。
武振玉李铭娜
关键词:文化心理色彩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