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龙伟

作品数:6 被引量:28H指数:3
供职机构:湖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一般工业技术水利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4篇公路
  • 2篇地震
  • 2篇地质
  • 2篇地质灾害
  • 2篇震区
  • 2篇石流
  • 2篇泥石
  • 2篇泥石流
  • 2篇汶川地震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地图集
  • 1篇地震灾区
  • 1篇地质灾害防治
  • 1篇都汶公路
  • 1篇信息系统
  • 1篇易损性评价
  • 1篇灾害
  • 1篇灾害防治
  • 1篇震灾

机构

  • 6篇湖南科技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交通运输部
  • 1篇四川大学

作者

  • 6篇李龙伟
  • 5篇韩用顺
  • 3篇朱颖彦
  • 3篇孔亚平
  • 3篇彭述刚
  • 2篇黄鹏
  • 2篇黄鹏
  • 1篇刘贤赵
  • 1篇李志强
  • 1篇李朝奎
  • 1篇韩军
  • 1篇孙洪鑫
  • 1篇付玉
  • 1篇王欣
  • 1篇梁川
  • 1篇胡凯衡
  • 1篇张东水
  • 1篇王勇
  • 1篇董少坤

传媒

  • 1篇测绘通报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山地学报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

  • 2篇2013
  • 4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西部山区城镇山洪灾害易损性评价——以西昌城区为例
山洪灾害是发生在山区溪流中快速强大的骤发性地表径流现象,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安全。西南山区城镇因其复杂的环境背景和聚集的社会经济环境,山洪灾害频繁爆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强度不断加大,山洪危害日趋严重,已成为限制...
李龙伟
关键词:山洪灾害易损性评价地理信息系统城市防灾减灾
文献传递
中西部山区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及应用
韩用顺王欣阳志坚王勇董少坤彭述刚李朝奎李龙伟黄鹏孙洪鑫刘贤赵张东水
查明了溆怀高速、乐雅高速和都汶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建立了公路地质灾害编目数据库和野外数据采集技术系统,探索了强降雨作用下震区公路泥石流灾害活动特征与演化规律,首次构建了基于灰色等维信息模型的公路她质灾害易...
关键词:
关键词:公路地质灾害防治
汶川地震灾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估——以都江堰—汶川公路为例被引量:13
2012年
公路泥石流危险性评估是震区道路交通防灾减灾和重建规划的重要基础性技术工作之一。选取都江堰—汶川公路沿线28条泥石流沟为研究对象,运用遥感和GIS技术进行数据处理与综合分析,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评价因子遴选和权重确定,进行各条泥石流沟危险度计算,完成震区都江堰—汶川公路沿线泥石流危险性评估。结果表明:1)都江堰—汶川公路沿线28条泥石流沟大部分处于高度危险以上、占总数的78.57%,极高危险区占总数的25%;2)饵沟、牛圈沟、磨子沟危险性最大,其次是高店子沟、马埝坪沟和一碗水沟;3)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多因素评价方法,能较好地确定评价因子及其权重、并计算出泥石流危险度,具有一定实用性。研究结果可为灾区防灾减灾管理、灾后恢复重建和道路交通选线设计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参考。
韩用顺李龙伟朱颖彦孔亚平李志强黄鹏
关键词:泥石流灰色关联
《震区公路次生地质灾害监测与评估地图集》的设计与编制
2012年
公路地质灾害专题制图是公路灾害领域系统研究成果的高度综合。面向我国西部高烈度地震区公路建设及其防灾减灾需求,从灾害系统和风险管理出发,综合应用现代数字制图技术和地理信息可视化表达方法,介绍震区公路次生地质灾害监测与评估地图集的设计思想和制图流程。该图集较为系统地表达了汶川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灾情和灾害风险评估等内容,展示了灾害形成机理、分布规律、识别诊断、监测预警、风险评估、防治规划和恢复重建等公路防灾减灾成果与经验,为公路恢复重建、交通运营安全、相关科学研究、政府应对巨灾、领导宏观决策和公众防灾减灾科普教育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珍贵资料。
韩用顺彭述刚朱颖彦孔亚平李龙伟付玉
关键词: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地图集
震区重力侵蚀及其产沙输沙效应研究——以震中牛圈沟为例被引量:7
2012年
震区重力侵蚀及其产沙输沙效应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河道淤积和城镇损毁,极大地改变了灾区生态环境并严重威胁灾后恢复重建和重大工程安全,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以汶川地震震中牛圈沟流域为研究区,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区布设野外监测网,选择流域中下游的典型部位,采用GPS、全站仪、3D激光扫描系统和GIS等现代测绘技术,进行不同水土条件下的坡面、断面、沟道和地表形变监测,分析泥石流等重力侵蚀的发育特征、产沙输沙效应和致灾能力。研究结果表明:1)泥石流具有大冲大淤特征,在流域中下游一场泥石流最大冲刷和淤积深度分别达6.84和4.77 m;2)在沟道上部,泥石流表现为冲刷特征,其中最大冲刷6.84 m;3)在沟道中部,前期泥石流会产生弯道超高现象,凹岸比凸岸平均高出2.2 m,在后期泥石流表现出大规模冲刷作用,最大冲刷深度3.77 m;4)在沟道下部,前期泥石流表现为堆积特征,平均堆积厚度达1.65 m,后期泥石流表现冲刷作用,河床向一侧迁移,并形成倾斜河床;5)重力侵蚀具有强烈的产沙输沙效应,一场泥石流的平均产沙输沙量和堆积厚度可达到15.2×104m3和1.44 m、最大输沙量和冲刷深度分别可达16.2×104m3和1.53 m。研究结果可以为灾区重大工程选址选线、河流整治和次生山地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对保障山区公共与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韩用顺梁川韩军黄鹏李龙伟彭述刚
都汶公路沿线泥石流危险性评价被引量:5
2012年
汶川地震诱发的次生泥石流灾害,已成为灾区防灾减灾工作的突出问题和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是泥石流灾害风险管理的核心基础技术。以都汶公路沿线的31条泥石流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考察、遥感图像的解译、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等手段获取研究区泥石流沟的基础数据,通过选取地质、地形、气象、水文指标,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关键因子进行筛选和灰色系统模型进行权重的确定,建立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模型,计算得到每条沟的泥石流危险度值。评价结果表明:公路沿线31条泥石流沟处于不同泥石流危险等级:极高危险占23%,高危险占35%,中度危险占13%,轻度危险占29%;其中红椿沟、肖家沟、烧房沟等沟属于泥石流极高危险沟道,高家沟、牛圈沟等属于高度危险沟道,公路选线须采取避让或充分的防治对策。
韩用顺黄鹏朱颖彦孔亚平胡凯衡李龙伟
关键词:都汶公路泥石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