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展

作品数:10 被引量:45H指数:4
供职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疾病预防控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扩增
  • 2篇单胞菌
  • 2篇沙门菌
  • 2篇免疫
  • 2篇环介导等温扩...
  • 2篇LAMP
  • 1篇代谢
  • 1篇代谢功能
  • 1篇单核细胞增生
  • 1篇单核细胞增生...
  • 1篇胆汁
  • 1篇胆汁酸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相互作...
  • 1篇动力学
  • 1篇血清
  • 1篇血清炎性因子
  • 1篇炎性
  • 1篇炎性因子
  • 1篇荧光

机构

  • 10篇军事医学科学...
  • 2篇辽宁医学院附...
  • 2篇解放军第30...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作者

  • 10篇杨展
  • 8篇袁静
  • 7篇崔茜
  • 7篇刘威
  • 7篇黄留玉
  • 7篇邹大阳
  • 5篇魏晓
  • 5篇王思淼
  • 4篇李雪莲
  • 3篇王雪松
  • 3篇李环
  • 2篇赵向娜
  • 2篇董德荣
  • 2篇陆思静
  • 2篇李艳
  • 2篇贺晓明
  • 2篇刘宁伟
  • 2篇敖大
  • 1篇王玉飞
  • 1篇尹志涛

传媒

  • 6篇军事医学
  • 3篇生物技术通讯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肝硬化患者肠道微生物代谢功能的宏基因组学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远端肠道微生态菌群代谢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16例肝硬化患者及20例正常人,提取其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DNA进行高通量Solexa测序,对测序基因进行代谢功能的注释,比较肝硬化患者与正常人之间的差异,找出疾病相关的肠道微生物代谢功能的变化。结果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功能多样性降低,对药物、必需氨基酸、丙酸盐等的代谢能力以及炎性反应显著增强,而对丁酸盐、胆汁酸的代谢能力以及细胞周期相关的功能显著降低。结论在肝硬化的影响下,肠道微生物的生长环境被破坏,肠道菌群为了适应环境,在功能和代谢方面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代偿。
魏晓邹大阳闫夏贝杨展崔茜王思淼黄留玉袁静
关键词:宏基因组学谷胱甘肽必需氨基酸胆汁酸
肝硬化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变化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观察肝硬化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通过CCl4灌胃构建小鼠的肝硬化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肝硬化进程中血清内毒素及炎性因子IL-1、IL-6、TNF-α水平的变化;采集肝硬化小鼠新鲜粪便,通过荧光定量PCR实验检测肠道目的菌群的改变。结果:肝硬化小鼠肠道中拟杆菌属和梭菌属细菌显著减少,韦荣球菌属、肠杆菌属和肠球菌属细菌显著增加;随着肝硬化进程的加重,小鼠血液中内毒素及炎性因子水平显著提高。结论:肝硬化导致小鼠肠道菌群失调,促进了血液中内毒素及炎性因子水平的提高,形成恶性循环。
魏晓杨展崔茜邹大阳闫夏贝王思淼黄留玉袁静
关键词:菌群结构肝硬化小鼠肠道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法荧光定量PCR
志贺菌属逃避宿主固有免疫系统的机制研究进展
2013年
肠黏膜上有多重先天免疫防御系统,当发生细菌感染时,可以向免疫系统传递信号,抵御细菌的入侵,而且使被破坏或衰老的上皮细胞再生;然而肠黏膜致病菌具有的多重致病机制可以适应宿主的炎性反应和免疫反应,能使宿主细胞死亡并操控宿主细胞存留的信号通路。这些特性使致病菌能够适应肠黏膜环境,破坏细胞功能和免疫功能,从而使致病菌对宿主的感染更易发生。本文综述了宿主对细菌感染的抵抗机制和志贺菌属逃避宿主固有免疫系统的机制。
杨展王思淼崔茜刘威王雪松邹大阳李雪莲李环王玉飞黄留玉袁静
关键词:志贺菌属宿主免疫系统细菌感染
环介导恒温扩增法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L2型头孢菌素β内酰胺酶基因的快速检测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建立快速检测L2型头孢菌素β内酰胺酶的方法。方法利用DNA环介导恒温核酸扩增法(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of DNA,LAMP)针对L2型头孢菌素β内酰胺酶基因设计的5条特异性引物,通过引物特异性识别特定Bla L2基因上的7个独立区域实现耐碳青霉烯类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检测。实时浊度仪监测反应结果表明,LAMP反应在65℃恒温条件下50 min内完成;钙黄绿素可视化检测表明阳性结果呈绿色,与阴性结果差异显著。结果 LAMP法最低检出基因的浓度为2.58 pg/μl,其灵敏度为PCR法的100倍,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结论 LAMP法具有过程简单、实验装置简便、结果肉眼可辨别、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特点,对非L2型头孢菌素β内酰胺酶基因的结果呈阴性,适用于临床L2型头孢菌素β内酰胺酶基因的快速检测。
崔茜刘威杨展陆思静袁静李艳
关键词: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基于颜色判定的DNA环介导恒温扩增法快速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建立基于颜色判定的DNA环介导恒温核酸扩增法(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of DNA,LAMP)快速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SAU)技术。方法利用LAMP法针对SAU特异基因nuc基因设计7套引物,通过对7套引物扩增效率进行比较得到最佳引物组合来快速检测SAU,采用两种结果判断方法在50 min内完成反应。结果 LAMP方法检测核酸的最低浓度为7.16 pg/μl,灵敏度为PCR法的10倍(PCR法为71.6 pg/μl),同时采用22种同源或相似菌种进行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结论 LAMP方法检测过程简单,实验装置简便,反应结果肉眼可视化辨别,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特别适合基层防疫与检疫部门对SAU的快速检测。
李环刘威邹大阳杨展赵向娜李雪莲崔茜王思淼魏晓王雪松黄留玉袁静
关键词:金黄色葡萄球菌
聚合酶螺旋反应快速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建立利用聚合酶螺旋反应(PSR)快速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方法。方法针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特异性HA基因设计了6套引物,通过实时浊度法和显色法两种方法判断结果。结果与结论从6套引物中筛选出了最佳引物,并确定最佳温度为65℃;进一步实验表明最佳引物能特异性地检测H1N1病毒,与14种其他呼吸道病原核酸无交叉反应,敏感性达到100拷贝,与PCR敏感性一致。所建立的方法简单快速、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适合现场和基层单位应用推广。
马文董德荣邹大阳刘宁伟贺晓明敖大杨展黄思妺徐雅晴刘威黄留玉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病毒
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快速检测粪便样本中的沙门菌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建立快速检测粪便样本中的沙门菌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并着重在灵敏度和特异性方面对此方法进行评价。方法:利用LAMP针对沙门菌特定基因invA(靶基因)设计的6条特异引物,通过引物特异性识别特定基因invA上的8个独立区域来快速检测沙门菌;LAMP反应过程中会产生白色沉淀焦磷酸镁,故可以通过监测浊度来判定反应结果。结果:实时浊度仪监测反应结果表明,LAMP反应在60~65℃等温条件下50min内完成;如果在反应前添加羟基萘酚兰,蓝色阳性结果很明显区别于紫色阴性结果;LAMP的最低检出限为6.97pg/μL,PCR为69.7pg/μL,LAMP方法的检测灵敏度是PCR的10倍,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结论:LAMP方法用于快速检测沙门菌,具有检测过程简单、实验装置简便、反应结果肉眼可辨、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特点,对非沙门菌菌株的结果呈阴性,表明引物设计有很好的特异性。对粪便样本进行检测,发现具有同样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这表明LAMP法是潜在的和有价值的在粪便样本中直接检测沙门菌的方法,具有快速、简便、低成本的特点。LAMP法适用于快速临床诊断。
刘威李环邹大阳杨展赵向娜李雪莲崔茜王思淼黄思妺闫夏贝魏晓王雪松尹志涛黄留玉袁静
关键词:沙门菌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多重环介导等温扩增快速检测沙门菌、副溶血弧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方法的建立被引量:16
2016年
目的建立能够同时检测沙门菌、副溶血弧菌(VPH)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LM)的多重环介导等温扩增(mL AMP)方法。方法分别针对沙门菌bcfD基因、VPH的tlh基因和LM的iap基因设计mL AMP引物,以LAMP进行单重LAMP检测。实时浊度监测扩增结果,优化引物浓度配比,进而建立此3种食源性致病菌的mL AMP检测体系,以PCR检测灵敏性作为比较,进行特异性和灵敏性分析。结果实时浊度监测表明,该mL AMP体系具有良好特异性,可在45 min内一次性检测以上3种致病菌,且无非特异扩增产生。这3种菌的检测最低限分别为300 fg/μl、4.2 pg/μl和4.5 pg/μl,与PCR检测灵敏度相当。结论该多重LAMP可同时检测食品中的沙门菌、VPH和LM,可作为大规模样品的初筛或传统方法的辅助方法,用于快速判定样品中是否含有这3种致病菌。
刘宁伟邹大阳董德荣杨展黄思妺贺晓明敖大刘威黄留玉
关键词:沙门菌副溶血弧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
MBP-MalFGK_2相互作用动力学:ABC转运蛋白的模型研究
2012年
本文主要描述了麦芽糖结合蛋白(MBP)和属于ATP结合盒式蛋白(ABC)家族的麦芽糖转运蛋白复合物MalFGK2的相互作用。通过基因、结构和生化分析可知,MBP和MalFGK2以不同构象进行相互作用。在这个转运系统中,MBP与麦芽糖结合,并与MalFGK2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将麦芽糖从胞外转运至胞内,但由于MBP和MalFGK2都有多种构象,所以它们的相互作用很复杂。相互作用机理模型最重要的特点是结合配体的MBP,通过稳定MalFGK2的高能量构象来启动依赖ATP的麦芽糖转运过程。麦芽糖转运蛋白机理模型表明,ABC型转运系统利用外周结合蛋白,其转运过程基本上是不可逆的。
杨展郭晶李云梅李雪莲魏晓杜双奎袁静
关键词:ABC转运蛋白麦芽糖结合蛋白蛋白质相互作用
临床分离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基因检测及分子分型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基因分布及分子分型,为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以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CR法对18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进行L1、L2的基因筛查,利用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技术进行分子分型研究。结果 18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中L1基因13株,全部具有L2基因。MLST结果显示,18株临床菌株中ST31型6株;ST4型4株;ST25、ST29型各3株;ST8、ST28型各2株;发现两株新型。结论耐药基因L1、L2存在于多数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中,可能是导致该菌对β内酰胺类耐药的主要原因。MLST提供了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新方法。
崔茜刘威杨展陆思静袁静李艳
关键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MLST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