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晓军

作品数:28 被引量:239H指数:10
供职机构:兰州中心气象台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气象局气象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天文地球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9篇降水
  • 8篇暴雨
  • 6篇强降水
  • 5篇雷达
  • 5篇环流
  • 4篇沙尘
  • 4篇气候
  • 3篇短时强降水
  • 3篇多普勒
  • 3篇多普勒雷达
  • 3篇中尺度
  • 3篇沙尘暴
  • 3篇尘暴
  • 3篇大暴雨
  • 2篇新一代天气雷...
  • 2篇天气雷达
  • 2篇强对流
  • 2篇环流特征
  • 2篇环流形势
  • 2篇回波

机构

  • 28篇兰州中心气象...
  • 12篇兰州大学
  • 8篇中国气象局兰...
  • 3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甘肃省气象局
  • 1篇中国气象局广...
  • 1篇西北区域气候...

作者

  • 28篇杨晓军
  • 7篇刘新伟
  • 6篇刘维成
  • 5篇叶培龙
  • 3篇段海霞
  • 3篇傅朝
  • 3篇孔祥伟
  • 3篇王勇
  • 2篇程鹏
  • 2篇王宝鉴
  • 2篇狄潇泓
  • 2篇黄玉霞
  • 2篇史志娟
  • 2篇张宇飞
  • 2篇张新荣
  • 2篇娄运生
  • 2篇张震
  • 2篇宋强
  • 2篇魏栋
  • 1篇陶健红

传媒

  • 9篇高原气象
  • 6篇干旱气象
  • 2篇中国沙漠
  • 2篇甘肃科技
  • 1篇气象
  • 1篇遥感技术与应...
  • 1篇中国农业气象
  • 1篇气象科技
  • 1篇气象学报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农业灾害研究
  • 1篇2013年高...
  • 1篇第九届海峡两...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3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09
  • 1篇2007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甘肃东部两次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对比分析被引量:24
2017年
利用FY-2E卫星云图、NCEP/NCAR1°×1°逐6 h再分析资料、甘肃省区域自动站资料等,对比分析两次发生在8月中旬及相同气候背景、相同地形条件下的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2014年8月16—17日和2015年8月11—12日)。结果表明: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形成机制有所区别,分别由高空冷平流强迫和低层暖平流强迫造成;高空冷平流强迫造成的短时强降水落区较为分散,低层暖平流强迫造成的强降水落区则更为集中;高空冷平流强迫对抬升条件的要求比低层暖平流强迫低,而低层暖平流强迫引起的垂直速度强度弱于高空冷平流强迫;在大致相同的地形条件下,水汽条件是发生短时强降水的主要因素,在这两次大气环流背景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水汽条件好的天气过程雨强更大,短时强降水出现站次也更多。
刘新伟段海霞杨晓军狄潇泓
关键词:短时强降水
1981—2018年甘肃省极端暴雨天气过程的气候与环流特征被引量:6
2021年
利用甘肃省1981—2018年81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重点分析甘肃省不同落区极端暴雨天气过程的气候与环流特征。结果表明:(1)甘肃极端暴雨天气过程主要发生在河东地区的陇南、天水、平凉、庆阳一带,强降水中心集中在陇南的康县、徽县;按照降水落区,可划分为陇东型、陇南型、陇东南型和分散型4类。(2)甘肃7—8月最易出现极端暴雨天气,8月中旬最多,陇南出现时间早于陇东,且暴雨的夜雨特征和对流性特征较为显著,陇南和陇东南暴雨的夜雨特征较陇东更为明显。(3)近38 a甘肃极端暴雨过程存在2.5、5、10 a尺度的周期,其中2.5 a的周期振荡最明显。(4)甘肃极端暴雨天气与副高密切相关,暴雨落区与副高位置关系显著,陇东型还与北部高压脊底部的偏东气流有关,分散型还与南海的热带低压有关,陇南型和陇东南型还取决于高原短波槽的强度及位置。
刘新伟王澄海郭润霞杨晓军狄潇泓
关键词:极端暴雨气候特征环流形势
高空西风急流对祁连山区降水的影响被引量:8
2007年
利用NCEP/NCAR逐日每6 h再分析资料,对2002-2004年发生在祁连山区附近的20次降水过程进行了合成分析。发现在40°N200 hPa高空存在一支东西走向的高空西风急流;降水一般发生在高空西风急流轴的南侧,在高空西风急流轴的北侧有冷空气下沉,南侧有上升的暖湿气流,在高空急流轴的下方形成了次级环流;在高空急流轴出口区的右侧,存在强烈的辐散上升运动,而对应的低层存在强烈的辐合上升区,这种高低层辐散辐合的配置非常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形成;这支高空西风急流轴的存在对祁连山区的降水有深远影响,而急流轴位置的变化势必影响到降水落区。因此,利用高空西风急流轴预报祁连山区降水及河西走廊地区降水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程鹏陶健红张新荣杨晓军
关键词:高空急流次级环流降水
西北地区东部强降水大尺度数值模式预报空间偏差分析被引量:3
2022年
定量检验数值模式降水预报的空间偏差,对改进模式预报性能和增强预报员主观订正模式预报产品能力均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9-2020年5-9月ECMWF、GRAPES-GFS大尺度数值模式36 h预报时效的24 h降水量预报和加密降水观测资料,使用基于目标属性的CRA(Contiguous Rain Area)检验技术识别、分离出西北地区东部强降水目标51个,并基于影响系统的流型识别法将强降水分为低槽型、西南气流型和两高切变型,定量分析了两种模式对不同类型强降水预报的空间偏差(位移、强度和形态偏差)特征.结果表明:(1)ECMWF和GRAPES-GFS强降水预报的形态偏差占比最大,其次是位移偏差,强度偏差最小.形态偏差主要与暖区中的中小尺度对流系统活动有关.(2)两种模式预报的强降水落区较实况均偏西偏北,对不同尺度雨区的预报偏差存在差异,对中β尺度强降水雨区的预报ECMWF优于GRAPES-GFS,对中α尺度雨区两种模式预报均偏大.对最大降水量和平均雨强的预报,ECMWF偏弱不足6%,而GRAPES-GFS偏弱超过33%.(3)ECMWF对低槽型最大降水量预报偏弱,对降水面积、平均雨强的预报随降水尺度的大小而变化;对西南气流型预报面积和平均雨强偏大,最大降水量偏弱;对两高切变型预报面积最易偏小甚至漏报,平均雨强和最大降水量预报较好.GRAPES-GFS对西南气流型和两高切变型预报的面积、平均雨强和最大降水量均明显偏小.(4)ECMWF对低槽型和西南气流型降水落区预报偏西偏北,而两高切变型仅偏北.GRAPES-GFS预报的低槽型降水落区也偏西偏北,但西南气流型预报偏西,两高切变型偏差特征不明显.
孔祥伟张君霞杨晓军杨晓军
关键词:强降水
2000—2020年中国西北地区区域性沙尘暴特征及成因被引量:10
2022年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2000—2020年中国西北地区区域性沙尘暴特征,同时基于气候动力因子、温度、降水和NDVI资料,研究西北地区区域性沙尘暴成因。结果表明:2000—2020年西北地区区域性沙尘暴年总日数呈波动下降趋势,且存在两个高(低)频期。春季是区域性沙尘暴高发季,其中4月总日数最高,达47 d;相较于上旬和中旬,春季各月下旬更易出现区域性沙尘暴。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内蒙古中西部和甘肃河西是西北地区区域性沙尘暴高发区,总日数均在10 d以上,其余大部分地方总日数均小于8 d。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强度指数及亚洲区极涡强度指数均与区域性沙尘暴日数显著正相关,北半球极涡从扩张期到收缩期转变及其强度的减弱,是西北地区区域性沙尘暴减少的重要气候动力因素。西北地区年(春季)降水量和平均NDVI均与区域性沙尘暴日数显著负相关,近21年西北地区大部分地方气候趋于暖湿化,植被覆盖整体以改善为主要趋势,此种转变有利于沙化面积收缩,减少非输入性沙尘暴的发生。
秦豪君杨晓军马莉王一丞傅朝张君霞陆正奇
关键词:时空分布特征气候变化
模拟太阳辐射减弱对不同播期冬小麦田N_(2)O排放影响及光谱估算
2023年
太阳辐射减弱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太阳辐射减弱对农田氧化亚氮(N_(2)O)排放有何影响以及能否基于高光谱遥感进行估算,尚未见报道。通过田间模拟试验,探讨了不同遮阴强度下不同播期对冬小麦田N_(2)O排放的影响及基于冠层高光谱变量估算N_(2)O排放通量。采用普通黑色遮阳网覆盖冬小麦植株冠层,以模拟太阳辐射减弱。遮阴强度设3个水平,即对照(CK,不遮阴,遮阴率为0)、中度遮阴(S1,遮阴率为61.85%)和重度遮阴(S2,遮阴率为83.91%);播期设2个水平,即常规播期(T)和晚播(L)。结果表明:①遮阴显著提高了冬小麦农田N_(2)O排放量,即S2>S1>CK;晚播明显降低麦田N_(2)O排放量。②冬小麦冠层光谱反射率与N_(2)O排放通量的敏感波段,主要在红光波段和近红外波段,拔节期呈显著正相关,最大相关系数为0.92,孕穗—抽穗期呈显著负相关,最大负相关为-0.75。6种植被指数与N_(2)O排放通量呈显著相关性,其中NLI(非线性植被指数)与N_(2)O排放通量的相关系数最佳,为0.93(拔节期)、-0.77(孕穗—抽穗期)。③于拔节期建立了以NLI和629、630 nm原始反射率(ρ629、ρ630)为参数估算N_(2)O排放通量的逐步回归模型,建模集和验证集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9和0.83;于孕穗—抽穗期建立了以ρ1072、ρ760为参数估算N_(2)O排放通量的双变量模型,R^(2)分别为0.70和0.75。研究认为,通过构建高光谱遥感参数模型估算农田N_(2)O排放量是可行的,这为进一步开展区域农田N_(2)O排放量遥感监测提供了试验参考依据。
马莉娄运生王勇杨晓军李君马绎皓沙宏娥李睿张震
关键词:N2O排放通量播期冬小麦
'2011.4.28'甘肃强沙尘暴分析
本文通过对'2011.4.28'甘肃强沙尘暴天气过程的分析和总结,以期能进一步深化对该类强沙尘暴天气的认识,提高其预报准确率。前期的气候背景为这次沙尘暴提供了有利的下垫面必要条件(气温偏高和降水偏少)。但与大气环流条件相...
张新荣苟尚杨晓军
关键词:沙尘暴气候背景大气环流
文献传递
遮阴对南方稻-麦土壤CH4和N2O碳排放强度的影响被引量:2
2020年
通过田间模拟试验,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研究太阳辐射减弱下不同农田管理对稻-麦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其碳排放强度的影响。遮阴强度设3个水平,即对照(CK,不遮阴)、轻度遮阴(S1,单层遮阴)和重度遮阴(S2,双层遮阴);农田管理(水分管理/播期)设2个水平,即常规淹水/常规播期(F/P)和湿润灌溉/晚播(M/L),在稻-麦主要生育期对土壤CH_4和N_2O排放通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遮阴(S1、S2)使稻-麦土壤常规淹水/常规播期处理的CH_4累积排放量显著降低68.08%、42.22%,并提高了湿润灌溉/晚播处理稻-麦土壤的CH_4排放;湿润灌溉/晚播处理显著降低CH_4累积排放量15.6%~86.61%。遮阴显著提高稻-麦土壤各处理的N_2O累积排放量63.59%~111.40%(P<0.05);常规淹水/常规播期处理稻-麦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较湿润灌溉/晚播处理略有降低。就全球增温潜势而言,与不遮阴相比,遮阴使常规淹水/常规播期处理下的稻-麦土壤CH_4和N_2O对全球增温潜势的贡献显著降低36.32%~62.51%,使湿润灌溉/晚播处理的略有提高;湿润灌溉/晚播处理下CH_4和N_2O的全球增温潜势较常规淹水/常规播期处理降低12.1%~83.22%。研究认为,遮阴使稻-麦土壤CH_4和N_2O的碳排放强度显著升高,而不遮阴下湿润灌溉/晚播处理可显著降低CH_4和N_2O的碳排放强度,即保证了产量又提高了生态效益。
马莉娄运生杨晓军苟尚李君李睿张震
关键词:碳排放遮阴
一次青藏高原东北侧边坡强对流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演变特征被引量:3
2022年
2018年7月22日20:00(北京时,下同)至23日08:00在青藏高原东北侧边坡的临夏北部、兰州西部等地区出现了罕见的大暴雨,最大降水量达176.8 mm,小时最大降水量61.6 mm。利用FY-4A卫星、多普勒雷达、区域自动站及再分析资料,重点分析引发强对流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发生发展特征及其触发机制。结果表明:(1)强对流暴雨是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暖湿气流配合纬向多波动气流带动冷空气东移的有利配置下发生的,高温高湿的环境为强对流暴雨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2)先后形成并发展的2个MCS造成临夏北部、兰州西部出现强对流暴雨,孤立的对流云团加强合并发展为第一阶段的MCS,向西南方向传播的MCS与从甘南高原向东北方向移动的云团在大暴雨区逐渐合并为第二阶段的MCS。大于10 mm·(10min)^(-1)的强降水出现在上风向云团边缘,强降水与对流云团的发展程度有密切关系。(3)强对流暴雨期间,第一阶段的强回波有后向传播特征,强对流单体对大暴雨区的影响频次高,显著的“列车效应”自南向北移动造成持续6 h以上的间断性强降水。(4)边界层的中尺度风速脉动、地面辐合线及特殊地形等是触发MCS发生、发展的主要因子,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形成、维持及移动,与强降水的位置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杨晓军叶培龙徐丽丽秦豪君张君霞李晨蕊闫旭东
关键词:强对流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列车效应
2013年6月19-20日甘肃陇东南暖区暴雨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被引量:19
2015年
应用天水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2013年6月19-20日甘肃陇东南地区大暴雨过程中暖区降水时段的雷达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及PUP产品特征。结果表明,雷达反射率因子特征与我国东部、南部的暖区暴雨特征极为相似,局地强回波的列车效应明显,强回波一般低于45 dBz,且主要分布于0℃层以下;雷达径向速度反映出对流层中低层的暖平流、风场辐合结构和低空急流的维持有利于强回波及高频次列车效应的产生;γ中尺度涡旋的出现对强降水的临近预报具有明显的指示意义。
傅朝杨晓军周晓军刘维成
关键词:暖区暴雨多普勒雷达特征回波反射率因子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