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开敏

作品数:140 被引量:1,785H指数:26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21篇期刊文章
  • 7篇专利
  • 4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 1篇标准

领域

  • 121篇农业科学
  • 8篇生物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08篇杉木
  • 36篇人工林
  • 30篇杉木人工林
  • 28篇土壤
  • 18篇凋落
  • 17篇幼林
  • 15篇间伐
  • 14篇造林
  • 11篇养分
  • 11篇杉木林
  • 11篇大径材
  • 10篇凋落物
  • 10篇土壤肥力
  • 10篇物量
  • 10篇林地
  • 10篇林分
  • 10篇肥力
  • 8篇凋落叶
  • 8篇生态系统
  • 8篇林下植物

机构

  • 108篇福建农林大学
  • 27篇福建林学院
  • 15篇国家林业局
  • 10篇南京林业大学
  • 6篇中国林业科学...
  • 3篇上饶师范学院
  • 3篇邵武市林业科...
  • 2篇国际竹藤网络...
  • 1篇福建省林业科...
  • 1篇福建省林业厅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广西大学
  • 1篇桂林工学院
  • 1篇长江大学
  • 1篇南昌工程学院
  • 1篇武夷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林科院
  • 1篇邹城市林业局
  • 1篇湖北省十堰市...

作者

  • 137篇林开敏
  • 36篇马祥庆
  • 26篇俞新妥
  • 23篇曹光球
  • 21篇何宗明
  • 21篇林思祖
  • 19篇叶义全
  • 16篇何智英
  • 12篇许珊珊
  • 11篇杨玉盛
  • 10篇刘爱琴
  • 10篇范少辉
  • 9篇郑文辉
  • 9篇洪伟
  • 9篇郭玉硕
  • 9篇黄宝龙
  • 8篇郑郁善
  • 7篇徐昪
  • 7篇赵长存
  • 6篇石丽娜

传媒

  • 25篇福建林学院学...
  • 7篇林业科学
  • 7篇应用与环境生...
  • 6篇福建农林大学...
  • 6篇森林与环境学...
  • 5篇水土保持学报
  • 4篇福建林业科技
  • 4篇林业科学研究
  • 3篇中国生态农业...
  • 3篇南京林业大学...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浙江林学院学...
  • 3篇自然资源学报
  • 3篇西南林业大学...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土壤通报
  • 2篇东北林业大学...
  • 2篇植物资源与环...
  • 2篇西北林学院学...
  • 2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6篇2024
  • 7篇2023
  • 10篇2022
  • 7篇2021
  • 11篇2020
  • 9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5篇2015
  • 5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6
  • 1篇2005
  • 4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1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亚热带4种林分类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特征及季节变化被引量:22
2019年
以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由其改造而来的闽楠、毛竹及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测定了4种林分类型表层(0~10 cm)和深层(40~60 c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氮(MBN),并分析了其季节变化及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林分类型表层土壤MBC和MBN均以常绿阔叶林最高,其次为闽楠人工林、毛竹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且前三者显著高于后者;各林分深层土壤MBC和MBN无显著差异.4种林分类型的表层土壤MBC和MBN均显著高于深层土壤,且各土层MBC和MBN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总体呈现出'夏高冬低'单峰曲线变化模式.相关分析表明,4种林分类型土壤MBC和MBN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及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常绿阔叶林改造成人工林30多年后,表层土壤MBC和MBN呈下降趋势,其中杉木人工林下降幅度最大(分别下降39.0%和49.8%),而对深层土壤MBC和MBN的影响较小.凋落物数量和质量、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含量及土壤温度是导致各林分类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差异和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
刘宝吴文峰林思祖林开敏
关键词:土层土壤理化性质
不同轻型基质对杉木容器苗生长与养分积累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为筛选出适合杉木优良无性系洋-061容器苗生长的轻型基质配方。采用单纯形-重心混料试验设计,以泥炭土、珍珠岩、杉木皮和稻谷壳为材料,并以黄心土为对照(CK),研究不同轻型基质配比对杉木生长、根系形态和养分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轻基质配方(T1-T14)和对照(CK)处理的苗高、地径和生物量均表现出相同的生长规律,即随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大。2)当苗木培育360 d时,不同轻型基质处理苗高、地径和苗木质量指数均高于CK,其中,苗高在T6处理最大,较CK增加了54.89%,地径和苗木质量指数在T6和T1处理时达到最大,分别较CK提高33.04%和48.65%,T14处理下生物量最大;3)不同轻型基质处理有效促进了杉木幼苗根系的发育,而且其总根长、根表面积、根直径及根体积分别在T2、T14、T9和T14处理时达到最大;4)杉木植株养分含量对不同轻型基质响应存在差异,其中轻型基质T5、T3和T12处理显著促进植株氮的积累,轻型基质T8、T3和T13处理苗木全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T8、T9和T2植株全钾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5)利用隶属函数对幼苗生长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综合评价排名前3的依次是T14(20%泥炭土+27%珍珠岩+27%杉木皮+26%稻谷壳)、T5处理(60%泥炭土+40%珍珠岩)和T1处理(100%泥炭土)。考虑到泥炭土成本较高,因此,T5和T14处理为本研究中适合于杉木洋-061容器苗生长的轻型基质配方。
吕宁宁朱晗杨培蓉许珊珊黄金华曹光球曹光球叶义全
关键词:杉木隶属函数法轻型基质养分积累
套种三年桐的杉木幼林生长效应和生物量结构被引量:11
1994年
对4和5年生杉木幼林套种三年桐林分的生长效应、树冠和生物量结构、营养空间利用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杉木幼林套种三年桐不仅促进杉木生长,而且也有利于三年桐的生长发育;通过套种三年桐,林分可提早1~2年郁闭,提高光能和土壤营养空间利用率;4和5年生套种林分的总生物量分别为纯林的1.26和1.61倍.
林开敏郑郁善李顺秋吴擢溪黄祖清
关键词:杉木三年桐生物量
森林土壤酚类物质的消解规律被引量:2
2012年
采用室内模拟培养的研究方法,对4种森林生态系统(天然更新常绿阔叶林、一代杉木老龄林、二代杉木萌芽天然更新林、二代杉木人工林)土壤酚类物质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常温或冷藏状态下,各系统土壤总酚、复合态酚和水溶性酚含量基本上呈现明显降低的趋势,各系统土壤总酚、复合态酚和水溶性酚的总消解率分别为64.91%-91.21%、58.13%-83.24%和65.27%-83.78%.在冷藏状态下,土壤总酚的消解率比在常温状态的土壤低,说明低温抑制了土壤总酚的消解作用,而对土壤复合态酚和水溶性酚的消解率影响不明显.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总酚和复合态酚的消解率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水溶性酚的消解率差异不显著.初始酚类物质含量高的土壤系统,其消解率也较高,表明如果没有外来的酚类物质继续加入,土壤中各种酚类物质的消解率较高.由此推测,在野外自然条件下,酚类物质在土壤中发生严重积累并造成林木中毒的可能性较小.
林开敏叶发茂李卿叁郭玉硕徐昪赵长存
关键词:酚类物质
指数施肥对杉木优良无性系幼苗生长和养分含量的影响被引量:23
2020年
为提升杉木苗木质量,以杉木优良无性系“洋061”为材料,采用集中施肥(40 mg/株,分开始和中期分2次施入,每次20 mg/株,CF1),分次施肥(40 mg/株,分10次施入,每次4 mg/株,CF2)、指数施肥[40 mg/株(EF1)、80 mg/株(EF2)、120 mg/株(EF3)和160 mg/株(EF4)]以及对照(0 mg/株,不施肥,CK)处理,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杉木轻型基质苗生长、根系形态以及养分元素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促进杉木苗高、地径、生物量和苗木质量指数的增长,不同施肥处理上述指标较CK增幅介于27.69%-49.56%、7.38%-28.23%、16.95%-72.96%和7.73%-78.05%,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上述指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EF3(120 mg/株)时达到最大;不同施肥处理对根长和表面积没有显著影响,但能显著促进根体积和直径的生长,除CF1和EF2外,不同施肥处理的根体积和直径均显著高于CK;与CK相比,不同施肥处理植株氮、磷和钾含量增幅分别为13.38%-22.53%、4.75%-29.33%和2.54%-15.42%,指数施肥更能促进植株钙、铁和锰的积累,其含量较CK增幅分别介于25.04%-33.88%、59.38%-105.33%和50.36%-81.15%,除镁含量外,施氮量为EF3的指数施肥处理能较好地促进养分元素的积累;相同氮水平下,尽管指数施肥处理的大多数生长和养分含量指标高于常规施肥,但它们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氮和钾含量与植株地上部和根系生长部分指标呈显著正相关,磷含量仅与根系直径生长呈显著正相关.综合考虑苗木生长和养分指标,施氮量为120 mg/株的指数施肥是杉木优良无性系幼苗生长的适宜浓度,在该条件下采用指数施肥有效促进杉木幼苗生长,改善苗木营养状况,提高苗木质量.
李茂洪凯许珊珊曹光球曹光球刘晓霞林开敏
关键词:杉木指数施肥养分元素根系形态
杉木造林密度生长效应规律的研究被引量:30
1996年
本文通过对29年生五种不同造林密度杉木生长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平均木和优势木胸径均随着密度增大而明显减小;树高随着密度增大而有减小的趋势,但不明显;平均单株材积随密度增大而减小;林分现存蓄积量随密度增大而减小,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因此,在确定造林密度时,应控制在1875~3750株/hm2,培育大径材应控制在1875~2805株/hm2.
林开敏俞新妥邱尔发何智英林思祖郑燕明张春能
关键词:杉木造林
不间伐栽培模式杉木人工林成熟规律研究被引量:8
1997年
以福建中心产区杉木人工林改进的全林整体生长模型为基础的收获模型和现行经济参数,研究在不间伐栽培模式下不同地位指数级杉木人工林的数量成熟和经济成熟规律.结果表明,数量成熟龄随着地位指数和初植密度的增加而提前;初植密度对林分数量成熟时的平均材积生长量影响不大;内部收益率成熟龄随着地位指数的增加而提前;较稀初值密度(1500株/hm2)的林分具有最大的经济效益.
何宗明林思祖洪伟林开敏吴载璋
关键词:杉木人工林造林间伐
不同林地清理方式对杉木幼林生态系统水土流失的影响被引量:18
1996年
利用径流小区定位观测法对不同林地清理方式林地的水、土、肥流失及产流过程进行的6年定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地清理方式导致了林地水、土、肥流失的较大差异。随时间推移,这种差异在缩小。林地缺少采伐剩余物覆盖及炼山时有机质烧失是炼山林地严重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在影响南方杉木造林地水土流失诸因子中,炼山是首要因子。
马祥庆俞新妥何智英杨玉盛刘爱琴林开敏
关键词:杉木生态系统水土流失
马尾松扦插育苗及造林效果的研究被引量:18
2004年
1994—2001年在福建省邵武市进行马尾松扦插育苗及其造林试验,结果表明:采穗圃剪顶促萌时间以7月25日至8月10日、剪顶高度在8cm为宜,每公顷可产600万根合格的穗条。培育扦插苗可先于12月15日至翌年1月15日在沙床寄插,然后于3月20日至4月10日移植到苗圃培育,平均苗高可达22 6cm,地径0 44cm,当年可出圃造林。用此扦插苗造林,5年生幼林的生长量与生物量均优于对照(实生大田苗造林),各项生长指标差异的趋势基本一致,即扦插苗>容器苗>大田苗。试验表明马尾松扦插苗是可以用于生产性造林的。
来端林开敏王锦上陈小月赵大洲
关键词:马尾松扦插育苗造林效果生物量
林下植被不同管理措施培育杉木大径材林分土壤酶活性差异及质量评价被引量:21
2020年
[目的]探讨林下植被不同管理措施对培育杉木大径材林分土壤酶活性及土壤质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培育杉木大径材林分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林下植被保留(UP)、林下植被去除(UR)和林下套种(IP)3种林下植被管理措施培育杉木大径材林分土壤酶活性差异,并以土壤酶作为土壤生物活性指标,结合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定量评价。[结果]IP处理提高了0~20 cm土层蔗糖酶活性,而20~40、40~60 cm土层3种林下植被管理措施间土壤蔗糖酶活性差异较小;相比于UR和IP处理,UP处理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脲酶活性则相反,UR和IP处理间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差异较小;3种林下植被管理措施下,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高低排序为IP>UR>UP,多酚氧化酶活性高低排序为UP>IP>UR;林下植被不同管理措施间土壤脲酶、蔗糖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差异较大,其中,多酚氧化酶对于林下植被管理措施的响应更灵敏,且能反映于较深土层;除酸性磷酸酶活性外,其余土壤酶活性均具明显表聚性,且随土层加深而递减。有机质和水解性氮含量与各种土壤酶活性具有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有效磷含量与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速效钾含量与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物理性质与土壤酶活性相关性较弱。将土壤酶活性作为土壤质量指标之一,结合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出3个主成分,反映了原信息量的75.31%。林下植被不同管理措施的土壤质量指数排序均为:IP>UP>UR。[结论]培育杉木大径材林分中,林下套种楠木的林下植被管理措施对于保持和提升土壤质量效果最佳,其次为林下植被保留措施,林下植被去除措施的效果较差。
曹光球费裕翀路锦黄樱郑宏林开敏林开敏曹世江
关键词:杉木土壤质量评价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