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振华

作品数:77 被引量:402H指数:15
供职机构:上海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期刊文章
  • 16篇会议论文
  • 13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4篇农业科学
  • 12篇生物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天文地球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7篇鱼礁
  • 24篇群落
  • 24篇人工鱼礁
  • 22篇鱼类
  • 17篇群落结构
  • 17篇海域
  • 12篇鱼类群落
  • 12篇类群
  • 10篇多样性
  • 10篇生境
  • 9篇褐菖鲉
  • 8篇枸杞
  • 7篇岛礁
  • 7篇渔业
  • 6篇养殖
  • 6篇渔业资源
  • 6篇环境因子
  • 5篇鱼类群落结构
  • 5篇贻贝
  • 4篇摄食

机构

  • 72篇上海海洋大学
  • 5篇上海水产大学
  • 4篇浙江省海洋水...
  • 2篇华南农业大学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浙江省海洋水...
  • 2篇温州医科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江苏省海洋水...
  • 1篇大连水产学院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山东省海洋水...
  • 1篇嵊泗县海洋与...

作者

  • 77篇汪振华
  • 67篇章守宇
  • 45篇王凯
  • 17篇林军
  • 17篇赵静
  • 10篇许敏
  • 10篇赵旭
  • 5篇周曦杰
  • 5篇梁金玲
  • 4篇曾旭
  • 4篇王蕾
  • 4篇徐胜南
  • 4篇肖云松
  • 3篇许强
  • 3篇蒋日进
  • 3篇吴祖立
  • 3篇陈玲
  • 2篇黄宏
  • 2篇梁君
  • 2篇陈清满

传媒

  • 9篇水产学报
  • 7篇生态学报
  • 4篇生态学杂志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2015年中...
  • 2篇海洋渔业
  • 2篇海洋科学
  • 2篇渔业现代化
  • 2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上海水产大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海洋开发与管...
  • 1篇海洋水产研究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9
  • 8篇2018
  • 7篇2017
  • 8篇2016
  • 8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6篇2012
  • 10篇2011
  • 9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5篇2007
7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岛礁水域海藻场食物网基准生物的选择被引量:9
2016年
岛礁海域海藻场是近岸浅海重要的湿地生境之一,其所在水域的食物网往往较开阔水域复杂,而利用稳定同位素方法来揭示其独特的物质传递和能量流动规律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趋势。在利用该技术之前,往往需选择恰当的基准生物以更准确地阐释海藻场食物网各阶层的营养关系。为此,于2014年春季(5月)和秋季(10月)在浙江省枸杞岛海藻场选取4种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蝾螺(Turbo petholatus)、角蝾螺(Turbo cornutus)、条纹隔贻贝(Septifer virgatus)和带偏顶蛤(Modiolus comptus)]为实验对象,利用多元方差分析检验其δ^(13)C和δ^(15)N值的种内(间)时空差异,并分析造成该差异的原因,评估其作为基准生物的可行性。结果显示,4种底栖动物的δ^(13)C和δ^(15)N值受其食性和栖息地环境的影响,呈现不同程度的时空差异,发现带偏顶蛤和角蝾螺的δ^(13)C和δ^(15)N值相对更为稳定,因此可分别作为浮游和底层营养关系的基准生物。本文结果可为我国在东海岛礁水域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重要参考。
陈玲王凯周曦杰赵旭陈亮然章守宇汪振华
关键词:稳定同位素大型底栖动物
三维人工生境的资源协同养护效应——以三横山人工鱼礁生境为例
为了探究人工鱼礁区敷设养殖浮筏后的表底层协同养护效应,于2016年9月在浙江嵊泗三横山分别对浮筏鱼礁组合生境、鱼礁生境以及天然岩礁生境进行了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FM,以下同)的采集。采用Whilm多样性指数和相对重要性...
钟佳明汪振华章守宇
关键词:人工鱼礁多样性优势种
文献传递
基于丰度-粒径谱的岛礁海域海洋牧场建设评价
为探究马鞍列岛海洋牧场保护区渔业资源分布规律,合理规划海洋牧场建设目标,于2016年8月、12月及2017年2月和5月对马鞍列岛及其邻近水域进行了渔业资源本底调查。利用相对重要性指数、聚类分析、粒径谱等方法,对该海域的鱼...
韩旭东章守宇周曦杰林军王凯汪振华杨路
关键词:海洋牧场群落组成聚类分析
文献传递
现场海域人工鱼礁分布状态聚类分析被引量:10
2015年
人工鱼礁的流场营造、鱼类诱集等建设目标,一般是通过单位鱼礁、鱼礁群等不同规模的形式实现的;实际投放的成千上百个人工鱼礁处于何种分布状态、它们是否满足单位鱼礁等规模要求,是非常值得关注的课题。因此,如何对人工鱼礁的实际分布状态进行合理的划分归类或剔除,以最大程度地贴合设计方案的配置组合方式,对于正确评价鱼礁投放的准确与否是非常必要并具有现实意义的。本研究基于C3D侧扫声呐系统采集的高清晰水下影像,结合Arc GIS的数据矢量化功能,提取出各个鱼礁单体在水下的空间位置以及各鱼礁之间的相互距离与方位等空间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聚类分析,借助基于划分、层次和约束的算法对投放后的鱼礁进行划分、归类或剔除,并选择单位鱼礁的重心、影响面积、鱼礁单体数量以及礁体间距4个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探明人工鱼礁实际的组合聚类模式。结果显示,3种空间聚类算法误差的排列顺序为约束算法<划分算法<层次算法,其值分别为0.093,0.203,0.264。通过对比分析,在基于约束的聚类算法下,最能反映人工鱼礁的实际集聚情况。
沈天跃章守宇沈蔚汪振华
关键词:人工鱼礁空间聚类
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群落结构的时空特征被引量:14
2018年
为了解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种类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与时空因子的关系,分别于2016年冬季(2月)和夏季(8月)对该海域进行底拖网调查,并采用Bray-Curtis聚类分析、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析、群落多样性分析等方法研究该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浙江南部近海冬季和夏季共出现鱼类124种,冬季出现鱼类93种,夏季出现鱼类86种,鲈形目Perciformes种类数最多;冬季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群落可以划分为北部、南部和南部近岸3个群落,夏季该调查海域鱼类群落可以划分为北部和南部2个群落;调查海域的鱼类以暖水种为主(占56.9%),南部群落暖温种与暖水种种数高于北部群落,冬季暖温种数量高于暖水种,夏季反之;该海域冬季绝对优势种为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北部与南部群落同南部近岸群落优势种组成差异较大,夏季绝对优势种为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和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北部与南部群落优势种差异较小,冬、夏两季鱼类优势种组成变化较大;该海域鱼类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冬季高于夏季,丰富度指数存在极显著季节差异(P<0.01),除冬季丰富度指数外,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空间上普遍呈现南部群落高于北部群落的趋势,这种变化趋势可能与生物量和温度有关。本研究结果为探寻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完善群落种类组成及多样性与时空因子的关系提供了数据资料。
杜晓雪田思泉王家启王家启高春霞
关键词:鱼类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
枸杞岛海藻场生境鱼类群聚模式初探
许敏汪振华王凯章守宇
关键词:群落结构多样性渔业资源
嵊泗人工鱼礁海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型初探被引量:26
2007年
主要根据从2005年1月开始投放人工鱼礁至11月在嵊泗人工鱼礁海区进行的环境、资源和生态调查资料,应用Ecopath withEcosim(EwE)软件,构建嵊泗人工鱼礁海区生态系统初步能量流动模型。模型由13个功能组构成,每一组都代表在生态系统中具有相似地位的有机体,基本覆盖了嵊泗人工鱼礁海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过程。模型分析表明,嵊泗人工鱼礁海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主要以捕食食物链途径为主,各功能组的营养级范围为1.00-4.18。生态网络分析表明,系统的能量流动主要有6级,来自初级生产者的能流效率为13.8%,来自碎屑的转换效率为13.4%,平均能量转换效率为13.6%。
李永刚汪振华章守宇
浙江马鞍列岛海域潮间带底栖海藻分布特征被引量:34
2008年
2007年3—7月对浙江马鞍列岛海域潮间带底栖海藻进行了调查,初步查明该海域潮间带底栖海藻的组成、分布情况和温度属性,并利用相似性指数(Sc)和相对重要性指数(IRIc)分析了调查海域潮间带底栖海藻的优势种组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采集到的31种海藻隶属于3门24属,其中绿藻门5属7种,褐藻门5属8种,红藻门14属16种;在波浪和潮汐作用下,潮间带出现局限分布种和选择性分布种,孔石莼、鼠尾藻等在调查岛礁区域广有分布;红藻门种类在调查海域的出现频率为61.1%,为优势门类,绿藻门种类在该海域的总体水平分布基本呈均匀状态;81%的调查种类分布在低潮带,其中包括一些中潮带延伸种类,中、低潮带的海藻组成相似性值为0.47,并且中、低潮带的生境趋同效果大于高、中潮带.马鞍列岛潮间带底栖海藻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温水性种类占绝对优势,优势种多为暖温性种.该海域底栖海藻属于暖温带-亚热带过渡型海洋植物区系.
章守宇梁君汪振华王凯
关键词:底栖海藻优势种
枸杞岛海藻场褐菖鲉的摄食习性被引量:26
2010年
2007年8月至2008年6月对枸杞岛海藻场生态系统4个盛衰阶段展开调查,共获得297个褐菖鲉样本,对其胃含物进行分析,以研究褐菖鲉摄食习性及其随藻场盛衰、体长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褐菖鲉的摄食强度很低,空胃率和平均饱满指数随藻场盛衰有显著变化(P<0.05),空胃率随体长的变化不显著(P>0.05),平均饱满指数在小于100.0mm各体长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褐菖鲉是底栖生物食性鱼类,食物种类有端足类、虾类、蟹类、棘皮类、多毛类等12大类29种生物,端足类是(%IRI为97.03%)是褐菖鲉最重要的摄食种类;褐菖鲉食物种类随藻场盛衰而变化,在海藻场增长期和茂盛期两个阶段主要摄食虾类和蟹类,在海藻场持续期和衰减期主要摄食端足类;食物种类随体长变化,体长<80.0mm的褐菖鲉主要摄食端足类等,体长在80.0~99.9mm的褐菖鲉主要摄食虾类和蟹类,体长大于100.0mm的褐菖鲉主要摄食鱼类和端足类。
王凯章守宇汪振华许敏赵静王蕾
关键词:褐菖鲉食性
测量人工鱼礁山模型有效截面积的实验装置及测量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测量人工鱼礁山模型有效截面积的实验装置及测量方法,装置包括:水平实验平台,用于放置人工鱼礁山模型;激光发射屏和光敏元件接受屏,激光发射屏和光敏元件接受屏能够以水平实验平台为中心同步旋转,其中,激光发射屏上...
肖云松赵旭刘书荣林军汪振华王凯章守宇
文献传递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