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东

作品数:14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大连市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手术
  • 4篇术后
  • 4篇外科
  • 3篇腹腔
  • 2篇动脉
  • 2篇球囊
  • 2篇肿瘤
  • 2篇外科手术
  • 2篇胃壁
  • 2篇胃部
  • 2篇胃动力
  • 2篇胃内
  • 2篇疗效
  • 2篇内镜
  • 2篇结肠
  • 2篇腹腔镜
  • 2篇鼻饲
  • 2篇鼻饲管
  • 2篇并发
  • 2篇并发症

机构

  • 14篇大连市中心医...
  • 2篇大连理工大学

作者

  • 14篇王东
  • 5篇史炼钢
  • 4篇于镜泊
  • 3篇常红
  • 2篇梁军生
  • 2篇马驰
  • 1篇孙琳
  • 1篇关毅
  • 1篇贾友鹏
  • 1篇曲杨

传媒

  • 4篇中国实用医药
  • 3篇中国医疗器械...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肠外与肠内营...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2010 国...

年份

  • 2篇2024
  • 4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胃内动压监测与受控激励装置
本发明属于先进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胃内动压监测与受控激励装置。胃内动压监测与受控激励装置包括鼻饲球囊管、测压系统、激励系统、激励系统连接件、测压球囊连接件和数据线。鼻饲球囊管置入胃内提供鼻饲通道,胃内端设置多个测...
梁军生王东叶旭时王恩博张攀
一种胃内动压监测与受控激励装置
本发明属于先进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胃内动压监测与受控激励装置。胃内动压监测与受控激励装置包括鼻饲球囊管、测压系统、激励系统、激励系统连接件、测压球囊连接件和数据线。鼻饲球囊管置入胃内提供鼻饲通道,胃内端设置多个测...
梁军生王东叶旭时王恩博张攀
传统外科手术与ESD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对比
2022年
目的探讨对比早期胃癌患者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86例早期胃癌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38例)与观察组(48例)。对照组应用传统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应用ESD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56.31±11.59)min、住院时间(6.54±2.13)d短于对照组的(80.07±17.16)min、(9.79±2.56)d,术中出血量(62.79±11.37)ml少于对照组的(109.2±12.2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25%,低于对照组的2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4个月,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为100.0%(48/48),2年生存率为97.9%(47/48);对照组者术后1年生存率为100.0%(38/38),2年生存率为97.3%(37/38);两组术后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胃癌患者应用ESD治疗,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手术损伤,促进患者康复,有效控制病情,对提升患者整体健康水平作用显著,建议临床广泛应用。
王恩博王东张金小
关键词:传统外科手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早期胃癌
中晚期直肠癌术中腹腔化疗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 评价氟尿嘧啶缓释剂腹腔化疗预防中晚期直肠癌术后复发的效果.方法 收集中晚期直肠癌行根治手术患者并分为两组.对照组96例,术中均未使用氟尿嘧啶腹腔化疗 治疗组107例,术中均使用氟尿嘧啶腹腔化疗.对两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腹腔感染、白细胞下降等不良反应及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的肿瘤局部复发率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术后吻合口瘘、腹腔感染、白细胞下降等不良反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的肿瘤局部复发率分别为0.93%、6.54%、13.08%,对照组分别为7.29%、15.63%、29.1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氟尿嘧啶术中腹腔化疗对预防中晚期直肠癌根治术复发有一定作用,且不增加吻合口瘘、腹腔感染、白细胞下降等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王东史炼钢于镜泊
关键词:直肠肿瘤氟尿嘧啶化学治疗
开腹胆囊癌根治术与腹腔镜胆囊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胆囊癌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早期胆囊癌患者应用开腹胆囊癌根治术与腹腔镜胆囊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方法92例早期胆囊癌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开腹组与腔镜组,各46例。开腹组应用开腹胆囊癌根治术治疗,腔镜组应用腹腔镜胆囊癌根治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生存率。结果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30.79±5.78)min、胃肠功能恢复时间(16.56±7.13)h及住院时间(6.01±1.04)d均短于开腹组的(55.13±7.02)min、(29.13±5.73)h、(8.15±1.56)d,术中出血量(51.02±7.09)ml少于开腹组的(75.26±5.7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8.7%明显低于开腹组的2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患者术后1、2、3年生存率与开腹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胆囊癌对患者损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远期生存率与开腹胆囊癌根治术无差异,因此早期胆囊癌患者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
王恩博王东张金小
关键词:早期胆囊癌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与肾动脉栓塞急腹症的特点被引量:9
2011年
急腹症患者在症状与体征不符、急诊化验和常规检查又没有明确提示诊断的情况下,应该如何考虑疾病诊断的可能性是普外科医师的难题。如何从已有的线索准确地推测可能的诊断并迅速地明确诊断对此类患者的治疗及预后起着决定性作用。大连市中心医院2006年至2010年此类急腹症中以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及肾动脉栓塞患者为主,其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12例,肾动脉栓塞患者7例,
王东史炼钢于镜泊
关键词: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肾动脉栓塞急腹症疾病诊断外科医师
探讨一次性静脉留置针在耳廓假性囊肿穿刺中的应用效果
2024年
目的:分析一次性静脉留置针在耳廓假性囊肿穿刺中的应用效果,进而明确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于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接收的耳廓假性囊肿穿刺患者中筛选符合研究要求的80例对象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一次性静脉留置针辅助治疗,对所有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及总结。结果:80例患者中,显效42例,占比52.50%(42/80),有效36例,占比45.00%(36/80),无效2例,占比2.50%(2/80),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78/80)。80例患者疼痛时间为(3.05±0.69)d,治疗时间为(7.78±2.65)d。80例患者坚持治疗均为发生严重并发症,治疗后规范随访3个月,未发生疾病复发。结论:耳廓假性囊肿穿刺过程中,采用一次性静脉留置针进行穿刺,有助于临床治疗效果提高,而且能够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治疗时间及疼痛时间,可控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应用价值显著。
王东常红
关键词:一次性静脉留置针并发症
脾动脉瘤的诊治体会(附2例报告)
@@脾动脉瘤于1770年首次被Beaussier报道。脾动脉瘤经常是单发的较小的瘤体,直径通常不超过3cm。由于大多数脾动脉瘤(约60-95%)常无明显症状,所以对其诊断常为偶然发现,螺旋CT扫描及重建可帮助确诊。对那些...
史炼钢于镜泊王东孙琳
关键词:脾动脉瘤外科急诊手术螺旋CT
文献传递
改良鼻咽通气管在FESS术后填塞中的应用观察
2023年
目的:探讨改良鼻咽通气管在FESS术后填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9年11月~2020年11月74例行FESS治疗的患者根据诊单双日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7例。两组患者均在术后行鼻腔填塞,对照组在填塞中应用改良鼻咽通气管,观察组不应用通气管,对比应用效果。结果:在术后鼻部胀痛、咽部疼痛、头痛等疼痛程度评分对比上,观察组分别为(5.32±1.34)分、(4.84±0.97)分、(5.34±1.29)分,对照组分别为(3.21±0.87)分、(2.38±0.51)分、(3.17±0.68)分;在术后睡眠质量评分上,观察组为(23.84±1.07)分,对照组为(19.12±0.85)分;以上评分对照组均低于观察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术后舒适度方面对比,观察组为51.4%,对照组为16.2%,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术后鼻通气情况上对比,观察组患者均为双侧鼻通气,鼻腔呼吸比例94.6%,经口呼吸5.4%,对照组双侧鼻腔通气27.0%,一侧鼻腔通气54.1%,鼻腔呼吸54.1%,经口呼吸45.9%,观察组双侧鼻腔通气及鼻腔呼吸比例低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FESS治疗的患者在术后填塞中应用改良鼻咽通气管,可提升患者通气功能,减少术后疼痛表现,并提升术后睡眠质量。还可提升患者术后生理舒适度,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王东常红
关键词:术后填塞疼痛感睡眠质量
胃肠道间质瘤分子靶向治疗继发性耐药基因突变的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酪氨酸激酶受体(KIT)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受体(PDGFRA)基因突变的特点,以及伊马替尼的继发耐药机制。方法对98例GIST患者肿瘤组织进行DNA抽提、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检测KIT基因外显子9、11、13、17和PDGFRA基因12、18外显子突变;并对伊马替尼继发耐药的65例患者进行2次检测。结果 98例患者中,KIT突变79例(80.6%),其中外显子11突变61例(62.2%),外显子9突变18例(18.4%);PDGFRA突变3例(3.1%)。不同性别、年龄以及晚期GIST患者和潜在恶性的GIST患者间突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部位GIST的KIT外显子11突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5例继发耐药病例中,4例患者发生二次突变,表现为KIT基因第17外显子密码子第2467位点的T为G所替换(T2467G),导致823密码子编码氨基酸由酪氨酸转变为天冬氨酸。结论 KIT基因突变在GIST患者中常见,不同部位间KIT外显子11突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伊马替尼继发耐药可能与KIT基因第17外显子密码子第2467位点T为G所替换(T2467G)相关。
史炼钢马驰王东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伊马替尼基因突变耐药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