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书功

作品数:18 被引量:430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水利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12篇水利工程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6篇水文
  • 5篇流域
  • 5篇径流
  • 4篇水文模型
  • 4篇降水
  • 3篇气温
  • 3篇河流域
  • 3篇黑河干流
  • 2篇动力系统
  • 2篇蒸发
  • 2篇蒸发力
  • 2篇山区流域
  • 2篇力系
  • 2篇陆面
  • 2篇陆面过程
  • 2篇黑河流域
  • 2篇分布式水文模...
  • 2篇LING
  • 1篇地形
  • 1篇地形指数

机构

  • 18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匹兹堡大学
  • 2篇兰州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亚...
  • 1篇黄河水利委员...

作者

  • 18篇王书功
  • 10篇康尔泗
  • 5篇李新
  • 5篇陈仁升
  • 4篇张济世
  • 4篇南卓铜
  • 4篇杨建平
  • 3篇丁永建
  • 3篇蓝永超
  • 1篇刘昌明
  • 1篇马建华
  • 1篇姚尽忠
  • 1篇曹春晖
  • 1篇王澄海
  • 1篇赵昌瑞
  • 1篇邱崇践
  • 1篇赵林
  • 1篇候玉婷
  • 1篇周剑
  • 1篇王新平

传媒

  • 5篇冰川冻土
  • 3篇中国沙漠
  • 2篇水文
  • 1篇地理学报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南水北调与水...
  • 1篇中国地理学会...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4
  • 4篇2003
  • 2篇2002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知识规则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方法——以黑河流域为例被引量:11
2011年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知识规则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的新方法。知识规则是基于专家经验建立起来的,反映研究区内不同分类系统下各类别的地理分布特性与地理分布交叉可能性。基于黑河流域90m分辨率DEM、2009年逐月1km分辨率NDVI,参考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1km分辨率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据在欧亚大陆上各类别的聚类中心,应用在上、中、下游分别建立的知识规则,以知识规则结合最近距离的USGS类别聚类的方法,制作了一套与USGS全球土地覆被分类标准一致的、可以用于大气模式以及陆面过程模式的黑河流域土地覆被类型分布数据。本方法分类结果与以往研究采用的类别映射方法的分类结果及实际地物影像进行对比,表明知识规则下的分类结果更能准确表达流域地表覆盖特征,对冰雪、冻土类别和沙地荒漠类别的表现更优。
候玉婷王书功南卓铜
关键词:黑河流域知识规则
基于DEM的地形指数提取方法及应用被引量:15
2005年
在水文模拟中,地形指数ln(α/tanβ)作为反映地形信息的物理指标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应用基于DEM的River Tools软件和GRIDATB程序,对红壤丘陵区地形起伏平缓的小流域进行地形指数的提取。River Tools软件和GRIDATB程序分别使用目前常用的D8方法(单流向法)和多流向法。结果表明:与多流向法相比,D8方法的计算值较为离散,分布曲线较粗糙,平均值略高,方差和偏态系数也较大;但是,两种方法计算的ln(α/tanβ)的分布曲线大致相似。对于仅需要ln(α/tanβ)频率分布的水文模型(如TOPMODEL)来说,可以用单流向法取代多流向法来计算ln(α/tanβ)的频率分布。
张镀光王克林陈洪松李新王书功
关键词:红壤丘陵区地形指数DEM红壤丘陵区计算值
中国陆面数据同化系统研究的进展与前瞻被引量:104
2007年
陆面数据同化的核心思想是在陆面过程模型的动力框架内,融合不同来源和不同分辨率的直接与间接观测,准确一致地估计地表水分和能量循环的各个分量.作者已初步建立了中国陆面数据同化系统;同化方法采用了集合Kalman滤波,模型算子使用CoLM和SiB2等陆面过程模型,观测算子采用针对土壤(包括融化和冻结)、积雪等不同地表状态的微波辐射传输模型.该系统同化被动微波遥感观测如SSM/I,TMI和AMSR以及土壤和积雪的常规观测,已计算得到中国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的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积雪和冻土的同化资料.文中阐述了在同化系统的构建、同化算法的研究、陆面过程模型和微波辐射传输模型的集成以及大气驱动数据制备等方面的进展,讨论了陆面数据同化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展望了未来的研究重点和同化方法在陆地表层系统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李新黄春林车涛晋锐王书功王介民高峰张述文邱崇践王澄海
关键词:陆面过程被动微波遥感KALMAN滤波
黑河上游山区典型站的水热过程模拟研究被引量:19
2013年
Noah LSM陆面过程模型在国际上被广泛应用于陆面的水热过程模拟,但在高寒山区的适用性研究并不充分,目前还没有在黑河上游高寒山区应用的案例.利用Noah和黑河上游两个典型站(大冬树山垭口站和阿柔站)2008—2009年的观测数据,对两站的水热过程进行了模拟.通过比较模拟结果和实测的地温和液态水含量,表明Noah能够较真实地反映该地区的水热过程.Noah对观测站的地温模拟较好,但冬季存在一定偏差;液态水含量的模拟总体偏低,表层液态水含量在春季土壤融化期的模拟偏差较大.以上现象与该地区土壤异质性较大、春季融化期土壤冻融过程中土壤含冰量判定存在偏差、冬季降水量观测不准等有关.此外,结合模拟结果,讨论了观测数据的质量问题.
陈浩南卓铜王书功赵林
关键词:LSM陆面过程
四个概念性水文模型在黑河流域上游的应用与比较分析被引量:12
2012年
首先结合新安江模型、TopModel、HBV模型和Sacramento模型机理,从模型结构的土层划分、土壤水分计算、蒸散发计算、产流区不均匀性的考虑、产流机制、下渗机制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理论上的比较,然后选择黑河流域上游为研究区,结合模拟结果对这四个概念性水文模型在黑河上游山区流域应用情况,从土壤水分、蒸散发、径流过程和各径流组分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概念性水文模型对黑河干流上游山区径流模拟有较好的模拟效果,但是对土壤水分、蒸散发等水文过程只能描述其变化趋势,难以定量,同时,我们还可以得出在所用四个模型中,HBV模型在黑河干流上游山区出山口的径流拟合中有和其他3个模型相当的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并且在枯水期的表现也好,适用性最好。
何思为南卓铜王书功丁永建
关键词:新安江模型TOPMODEL
Local Modeling模式及其在月径流预测中的应用被引量:13
2004年
LocalModeling方法是一种动力系统预测方法,将其应用于河西内陆区黑河干流出山口莺落峡水文站月平均流量的中长期预测预报,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果。预测试验的结果表明,该预测模型有较高计算精度,尤其适用于非主汛期各月的月平均流量的预测;对于主汛期6~9月的月平均流量的预测,在考虑前期来水与预见期内降水的影响后,亦可获到较为理想的预测结果。可以认为,该方法的预报精度达到了水文情报预报规范的要求,LocalModeling方法的应用,将为西北干旱地区河川径流的中长期预报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蓝永超丁永建王书功康尔泗宋克超
关键词:动力系统径流预报
黑河山区草地蒸散发量估算方法研究被引量:50
2003年
针对黑河山区草地蒸散发估算,提出了两种草地蒸散发量估算方法,即基于Penman Monteith方程的方法和基于Priestly Taylor方程的方法,并将这两种方法和SHAW模型作了对比分析.两种方法与SHAW模型计算精度相近,但输入变量数量比SHAW模型要少,尤其是基于Priestly Taylor方程的方法.
王书功康尔泗金博文王新平
黑河干流山区流域月蒸发力计算模型被引量:12
2002年
研究西北内陆河山区流域的水文循环,对于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应用数值迭代方法,对黑河山区流域平均月蒸发力与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山区平均月降水量、月平均气温和月蒸发力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关系,降水和气温都是影响蒸发力的一个综合因子。
陈仁升康尔泗杨建平王书功
关键词:生态环境气温降水量
森林水文生态效应若干争论问题讨论被引量:17
2002年
对国内外若干森林水文生态效应的部分争论焦点问题进行了阐述 ,指出容量饱和与平衡变化是导致不同森林水文生态效应存在的根本原因 .截留量可以用林冠截留率或林冠饱和度计算 .对森林水文生态效应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 ,指出某些研究结论相反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实验方法的问题 .必须结合水文循环过程的机理 ,加强森林生水文生态效应机制的研究 ,要建立不同空间尺度的分布式水文模型 ,从而准确的回答流域或区域的森林生态水文效应 .
陈仁升康尔泗杨建平张济世王书功
关键词:水文生态效应分布式水文模型降水径流量
分布式水文模型的进展及展望被引量:65
2004年
分布式水文模型是当前水文建模领域最为活跃的研究方向,是解决流域水文、生态和环境问题的有效的途径.讨论了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结构、与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的关系、参数标定、应用领域等问题,指出分布式水文模型发展面临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王书功康尔泗李新
关键词:水文模型水文过程物理模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