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健

作品数:43 被引量:253H指数:9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9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1篇卵巢
  • 18篇肿瘤
  • 14篇细胞
  • 13篇上皮
  • 13篇卵巢肿瘤
  • 12篇上皮性
  • 10篇卵巢癌
  • 10篇免疫
  • 10篇基因
  • 9篇卵巢上皮
  • 8篇卵巢上皮性
  • 7篇子宫
  • 6篇手术
  • 6篇组织化学
  • 6篇免疫组织
  • 6篇免疫组织化学
  • 5篇血管
  • 5篇血管内皮
  • 5篇血管内皮生长...
  • 5篇增殖

机构

  • 43篇第四军医大学...
  • 6篇第四军医大学
  • 4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空军军医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衢州市人民医...
  • 1篇焦作市人民医...
  • 1篇徐州市第一人...
  • 1篇绥中县人民医...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43篇王健
  • 32篇辛晓燕
  • 16篇严瑞兰
  • 10篇王德堂
  • 8篇郑维国
  • 7篇惠宏襄
  • 5篇杜辉
  • 5篇刘淑娟
  • 5篇金明
  • 4篇吴晓梅
  • 4篇钱新华
  • 3篇陈必良
  • 3篇王剑波
  • 2篇邓志宏
  • 2篇于月成
  • 2篇赵昱
  • 2篇李贵容
  • 2篇王西林
  • 2篇贺书云
  • 2篇杨红

传媒

  • 19篇第四军医大学...
  • 3篇全国计划生育...
  • 2篇现代妇产科进...
  • 2篇中华妇产科杂...
  • 2篇癌症
  • 2篇细胞与分子免...
  • 2篇中国实用妇科...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武警医学院学...
  • 1篇青海医药杂志
  • 1篇实用妇科与产...
  • 1篇西南国防医药
  • 1篇临床耳鼻咽喉...
  • 1篇中国抗癌协会...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9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7篇2002
  • 7篇2001
  • 7篇2000
  • 4篇1999
  • 1篇1998
  • 3篇1997
  • 1篇1994
  • 2篇1991
  • 1篇1989
  • 3篇1988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利凡诺羊膜腔内注入引产1060例的并发症被引量:1
1991年
利凡诺作中、晚期妊娠引产,为国内大多数医院所使用.我院1979—1983年利用利凡诺注入羊膜腔内引产1060例,现就其并发症作一简要分析。1 临床资料1.1 病例 年龄:13—47岁,其中20—30岁者占73%,孕产次:第1胎占44%,最高孕次为8,最高产次为6,孕龄:中期妊娠(16—27周)805例(76%);
王健吴晓梅张少燕
关键词:利凡诺引产并发症羊膜腔
抗VEGF发卡状核酶基因抑制VEGF表达及卵巢癌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正>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与肿瘤区血管有着密切的关系,肿瘤血管为肿瘤细胞的生长输送营养物质并排泄代谢废物,肿瘤转移灶的形成和发展也依赖于肿瘤血管的形成。因此,切断肿瘤的血供可能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效果。新近的研究表明。血...
严瑞兰辛晓燕王健王德堂钱新华金明惠宏襄
文献传递
咽旁间隙肿瘤43例临床分析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掌握咽旁间隙解剖,分析咽旁间隙肿瘤病理类型、术前评估、手术径路选择及术后处理。方法:对我科2002-03-2011-01期间43例经手术治疗的咽旁间隙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术前行增强CT和MRI检查,2009年后的患者术前均行增强CT三维重建。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行手术治疗,行颈侧径路术者38例,颈侧腮腺入路者3例,经颈侧径路行下颌骨裂开术者2例,其中1例同时行气管切开术。全部患者术腔留置负压引流,无用药禁忌者给予糖皮质激素。结果:一次性肿瘤完整切除者42例。1例腮腺深叶多形性腺瘤患者术后3年复发,再次手术后治愈。结论:咽旁间隙位置深在,解剖复杂。该区域肿瘤发病率低,且以良性者居多。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案,颈侧入路最为常用。CT和MRI检查是有效的术前检查,增强CT三维重建可以提供更为直观的空间构象。
赵昱邓志宏石力王健赵大庆宋勇莉
关键词:咽旁间隙肿瘤外科手术
残角子宫妊娠22例分析被引量:4
1991年
本文综合报道1987年至1989年间,14个单位的残角子宫妊娠共22例,其中过期妊娠致宫内死胎5例;残角子宫妊娠破裂13例(其中获活婴2例);残角子宫妊娠38周,剖宫产获活婴2例;残角子宫妊娠合并葡萄胎、绒癌各1例.22例均经剖腹手术证实为残角子宫.残角子宫妊娠早、中期多数伴子宫破裂急腹症入院,晚期则宫内死胎,且对催产素引产无效.
刘莲秋张桂莲袁广蒨焦洁如段绪华刘树兰张淑爱张月新杨茂真佟素杰孙红庄秀芳王健周学兵田忠学刘传芳武传中胡玉霞李树珍张玉梅应立忠潘德功
关键词:残角子宫妊娠宫内死胎子宫破裂
复发性卵巢上皮性癌再次手术与化疗的临床价值被引量:2
2000年
辛晓燕王健陈必良严瑞兰杨红刘淑娟
关键词:卵巢肿瘤复发卵巢上皮性癌
ATM基因siRNA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对转染宫颈癌细胞株ATM表达的抑制作用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研究特异性siRNA对宫颈癌ATM基因的阻 抑效果以及用RNAi效应对宫颈癌做基因治疗的可行性. 方法:构建可表达人ATM基因siRNA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 pSuppressorNeo ATM,电穿孔法转染Siha宫颈癌细胞株.应用 RT PCR,Westernblot,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法等方法检测转 染的宫颈癌细胞中ATM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RT PCR, Western blot均表明瞬时转染pSuppressorNeo ATM的宫颈癌 细胞中ATM基因的表达受到明显抑制,流式细胞术、免疫荧 光法检测表明ATM蛋白含量明显下降.结论:pSuppressor Neo ATM质粒构建成功,瞬时转染宫颈癌细胞后可以明显抑 制ATM基因的表达.
魏莉辛晓燕王健雷迎锋薛小平
关键词:ATM基因RNA干扰宫颈癌转染
hTERT基因反义核酸对人卵巢癌细胞HO-8910存活能力的影响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 :研究互补于人类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基因的反义寡核苷酸对人卵巢癌HO 891 0细胞存活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台盼蓝排斥试验、裸鼠成瘤性观察等方法检测HO 891 0卵巢癌细胞在反义核酸处理后细胞存活能力的变化 .结果 :针对hTERT基因反义核酸能显著降低肿瘤细胞的存活能力 ,反义核酸作用后的HO 891 0细胞不能诱发裸鼠肿瘤 .结论 :将直接针对hTERT基因的反义分子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卵巢癌细胞HO 891 0 ,能有效降低细胞生存能力 。
杜辉王健辛晓燕郑维国
关键词: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反义寡核苷酸卵巢癌反义治疗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发卡状核酶基因抑制卵巢癌细胞SKOV3增殖被引量:3
2002年
目的 观察抗VEGF发卡状核酶基因对卵巢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采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将自行设计和构建的抗VEGF发卡状核酶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转染人卵巢癌细胞 ,通过MTT、细胞贴壁克隆形成试验、软琼脂克隆形成试验及细胞周期分析观察其对卵巢癌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转染后的SKOV3 RZ细胞生长减慢 ,细胞贴壁克隆形成及软琼脂克隆形成率明显降低 (P <0 .0 0 1)。G1期细胞显著增多 (P <0 .0 1) ,S期细胞显著减少 (P <0 .0 1)。结论 抗VEGF发卡状核酶基因可显著抑制卵巢癌细胞SKOV3增殖 。
严瑞兰钱新华辛晓燕金明惠宏襄王健王德堂
关键词: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卵巢癌细胞增殖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发夹状核酶基因抑制卵巢癌移植瘤生长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1
2002年
目的 采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发夹状核酶基因 ,阻断卵巢癌中VEGF的自分泌和 (或 )旁分泌通路 ,以检测抗VEGF发夹状核酶基因对卵巢癌细胞VEGF表达及其肿瘤生长的影响。方法 采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 ,将自行设计和构建的抗VEGF发夹状核酶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转染人卵巢癌细胞SKOV3,采用氨基糖甙庆大霉素 (G418)筛选获得阳性克隆 ;RNA斑点杂交检测核酶基因在卵巢癌细胞中的表达 ;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检测转染前后卵巢癌细胞中VEGF的表达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卵巢癌细胞超微结构改变 ;观察裸鼠皮下成瘤实验检测转染前后细胞的致瘤能力的变化。结果 转染核酶基因后的卵巢癌细胞VEGFmRNA表达明显降低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出现凋亡细胞 ;裸鼠致瘤能力减弱 ,肿瘤组织中VEGF表达及血管形成减少。结论 抗VEGF发夹状核酶基因可显著抑制卵巢癌细胞VEGF表达 ,通过减少血管形成抑制肿瘤生长 ,为进一步开展肿瘤血管靶向基因治疗 。
严瑞兰辛晓燕金明惠宏襄王健王德堂
关键词:内皮生长因子淋巴因子实验性肿瘤
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2
1999年
目的: 探讨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 P C N A 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病情、预后的关系. 方法: 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石蜡切片进行 P C N A( P C10) 抗体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在 84 例原发性卵巢上皮性肿瘤中,74 例 P C N A 呈阳性表达;20 例交界性卵巢上皮性肿瘤 P C N A 阳性表达 13 例;23 例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 P C N A 均呈阴性表达;10 例正常卵巢组织仅有1 例呈弱阳性表达. 恶性( I R S7.26)、交界性( I R S3.85)两组间 P C N A 表达差异十分显著( P< 0.01) ;经单因素分析,恶性组内 P C N A 表达( I R S) 与生存率呈显著负相关( P< 0.01). P C N A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组织分级和组织类型无关. 结论: P C N A 表达水平的检测可作为判断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患者预后的有价值的指标.
王健辛晓燕王德堂刘淑娟严瑞兰郑维国
关键词:增殖细胞核抗原卵巢肿瘤预后免疫组织化学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