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奎重

作品数:48 被引量:104H指数:6
供职机构:济南军区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6篇医药卫生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28篇动脉瘤
  • 16篇颅内
  • 14篇颅内动脉
  • 14篇颅内动脉瘤
  • 12篇动脉
  • 12篇血流
  • 10篇血管
  • 9篇囊状
  • 8篇动脉瘤模型
  • 5篇囊状动脉瘤
  • 4篇弹簧圈
  • 4篇栓塞
  • 4篇酶诱导
  • 4篇颈动脉
  • 4篇颈动脉瘤
  • 4篇宽颈动脉瘤
  • 4篇火器
  • 4篇火器伤
  • 3篇弹簧圈栓塞
  • 3篇弹性蛋白

机构

  • 26篇第二军医大学
  • 23篇济南军区总医...
  • 2篇解放军536...
  • 1篇复旦大学
  • 1篇济南军区联勤...
  • 1篇解放军第15...

作者

  • 48篇王奎重
  • 22篇刘建民
  • 19篇黄清海
  • 12篇洪波
  • 12篇袁绍纪
  • 12篇卢培刚
  • 12篇许奕
  • 6篇方兴根
  • 6篇陈鑫璞
  • 5篇赵瑞
  • 5篇郝振强
  • 5篇杨志刚
  • 5篇刘强
  • 4篇朱伟杰
  • 4篇程吉勇
  • 4篇袁媛
  • 4篇李振
  • 3篇钟启胜
  • 2篇赵文元
  • 2篇李博

传媒

  • 6篇中华神经外科...
  • 6篇中国脑血管病...
  • 5篇中国微侵袭神...
  • 4篇中华神经医学...
  • 3篇介入放射学杂...
  • 3篇中华脑科疾病...
  • 2篇实用医药杂志
  • 1篇立体定向和功...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华国际医学...
  • 1篇中国比较医学...
  • 1篇中华脑血管病...

年份

  • 1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6篇2012
  • 6篇2011
  • 4篇2010
  • 9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1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可膨胀水凝胶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初步结果被引量:11
2006年
目的分析可膨胀水凝胶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栓塞的致密程度。方法对26例30个动脉瘤进行了栓塞治疗,其中27个动脉瘤使用水凝胶弹簧圈栓塞。23例为破裂出血动脉瘤,其中Hunt-Hess分级Ⅰ级7例,Ⅱ级10例,Ⅲ级5例,Ⅳ级1例。动脉瘤最大径3.7~18mm,平均(8.6±3.6)mm。结果完全致密栓塞21个,瘤颈残瘤5个,部分栓塞1个。栓塞密度为19%~154%,平均(67.6±32.3)%。暂时性对侧肢体轻偏瘫2例,脑室引流术致严重血管痉挛及颅内感染死亡1例。结论可膨胀水凝胶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可显著提高栓塞的致密程度,但是否可减少栓塞后动脉瘤复发仍有待进一步随访。
洪波刘建民许奕黄清海赵瑞于丰萁王奎重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性水凝胶弹簧圈
生物降解血流导向支架对兔腹主动脉及其分支开口的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评估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生物降解血流导向支架置入血管后的安全性。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12只,在其腹主动脉内置入含聚乙醇酸的生物降解血流导向支架并覆盖腰动脉分支。在术后3、6和12周分别进行造影检查,并采用常规HE、Veigert氏间苯二酚品红化学染色及CD34、CD68、α肌动蛋白(αS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病理学检查,分析支架置入处腹主动脉直径变化和分支开口通畅情况。结果术后即刻造影和随访显示腹主动脉内支架所覆盖的腰动脉分支无闭塞或显影延迟,支架内亦无狭窄、闭塞或支架变形。支架置入前、术后即刻及术后3、6、12周时支架置入处腹主动脉直径分别为(3.35±0.24) mm、(3.33±0.12) mm、(3.23±0.16) mm、(3.12±0.10) mm和(3.30±0.11) mm,差异不明显。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支架置入后3周新生内膜已完全覆盖支架网丝,支架中聚乙醇酸网丝周围可见少量炎症反应,但在术后12周聚乙醇酸网丝已完全吸收,无明显炎症反应。支架置入处新生内膜主要由平滑肌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 结论短期观察结果表明生物降解血流导向支架对腹主动脉及分支开口无明显影响。
王奎重袁绍纪刘强燕鲁滨卢培刚
关键词:生物降解腹主动脉
枪弹致孕妇头颅切线伤一例
2017年
患者女,24岁,孕27周,南苏丹难民。因“头部被枪弹击中后昏迷30h”,于2014年4月18日由联合国直升机空运至济南军区第十二批赴南苏丹维和医疗队。患者入院时查体:基本生命体征正常,浅昏迷,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双侧瞳孔未见异常。头颅左侧颞顶部可见7cm×3cm的切线伤(图1A),局部可见少量脑组织和脑脊液流出。右侧肢体刺痛无反应,右侧Babinski征阳性。
王奎重张新建刘磊罗爱琴卢培刚
关键词:头颅枪弹BABINSKI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孕妇脑脊液流出
兔特异性动脉瘤数值模型的建立及血流动力学分析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建立兔特异性动脉瘤数值模型并分析其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外科手术结合弹性蛋白酶诱导法建立兔特异性动脉瘤数值模型,计算动脉瘤体颈比(AR),采用ANSYS CFX软件对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如壁面切应力、流场、冲击域、压力场等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并统计分析。结果动脉瘤AR值最大为1.79,最小为0.49。壁面切应力在动脉瘤流入道最高(28.39 Pa),瘤顶次之(11.39 Pa),流出道最低(6.64 Pa)。动脉瘤流入道和流出道壁面切应力梯度变化与AR值均无相关性(r=-0.016,P=0.957;r=0.185,P=0.527)。流场复杂性与AR值显著相关(r=0.627,P=0.016),而动脉瘤颈口的冲击域宽度与AR值相关性不显著(r=0.38,P=0.18)。动脉瘤顶压力最高(3 046.72Pa),动脉瘤流入道和流出道压力梯度变化与AR值均无相关性(r=0.202,P=0.489;r=-0.147,P=0.616)。结论兔特异性动脉瘤数值模型的血流动力学特征与病人特异性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基本吻合,是研究动脉瘤的理想模型。
程吉勇黄清海王盛章陈家亮王奎重刘建民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计算机模拟血液流变学
维和期间两例中枢神经系统火器伤救治体会
王奎重
犬侧壁动脉瘤模型建立方法的改良及评价
目的改良和评价建立犬颈动脉侧壁动脉瘤模型的方法。方法以显微外科缝合技术于15条犬的双侧颈动脉建立多枚动脉瘤模型。动物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A:术中肝素化;B:术后肝素化;C:不肝素化三种处理,于模型建立后2w及1m行血管...
杨志刚刘建民王奎重黄清海陈鑫璞袁媛许奕洪波
文献传递
低孔率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兔囊状宽颈动脉瘤及对分支的影响被引量:15
2010年
目的 观察低孔率血流导向装置对兔囊状动脉瘤的治疗作用和对分支的影响.方法 取30只兔宽颈动脉瘤模型,随机平均分为三组.A、B组动物载瘤动脉内分别植入金属覆盖率30%~35%和45%~50%低孔率血流导向装置,术后4周造影,3个月后再次造影并处死动物行病理检查.C组动物载瘤动脉内不植入支架,分组后和3个月时造影并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A、B两组支架植入后即刻造影显示造影剂滞留率分别是88.7%和100%,4周造影显示动脉瘤闭合率分别是77.8%和85.7%,3个月时动脉瘤闭合率分别是71.4%和85.7%;支架所覆盖的分支血流通畅;动脉瘤颈部和载瘤动脉内薄层新生内膜覆盖支架,瘤腔充满血栓.C组分组后和处死前动脉瘤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植入低孔率血流导向装置是治愈脑动脉瘤的一种可行方法,对分支血流无明显影响.
刘建民王奎重黄清海许奕洪波方兴根李振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分支血管
低孔率血流导向支架对兔腹主动脉分支动脉开口的影响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 评估低孔率血流导向支架对分支动脉开口的影响.方法 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入实验组(n=20)和对照组(n=10).低孔率血流导向支架植入实验组腹主动脉并覆盖分支开口,对照组动物只进行造影不植入支架.3个月后对所有动物再次造影并处死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支架所覆盖的分支在造影随访中均无闭塞,分支开口处新生内膜增生程度和支架孔率呈负相关(r=-0.507,P=0.005),这些新生内膜主要由平滑肌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结论 造影显示低孔率血流导向支架所覆盖的分支开口在术后3个月无闭塞,但病理显示支架可引起分支开口处内膜增生.
王奎重刘建民黄清海李振方兴根程吉勇
关键词:血管造影术病理学
血流导向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进展被引量:1
2012年
血流导向支架(flow diverting stent,FDS)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新装置,其治疗动脉瘤的机制是通过对载瘤动脉的血管重建,干扰动脉瘤内的血流动力学,从而诱发动脉瘤内血栓形成并促进瘤颈部内膜的修复。目前,FDS主要用来治疗颅内复杂或难治性动脉瘤。
王奎重史忠岚袁绍纪
置入虚拟及真实血流导向装置后兔动脉瘤模型血流动力学的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的方法,研究虚拟血流导向装置(FD)与基于微型CT机重建真实FD对兔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差异.方法 取新西兰大白兔14只,利用弹性蛋白酶诱导兔右侧颈总动脉瘤模型14个.于造模后3周,行DSA检查重建三维动脉瘤模型,并在载瘤动脉内置入FD.置入FD后3个月处死动物,切取包含FD在内的整段载瘤动脉.用微型CT机扫描所有标本,计算出瘤颈处FD的金属覆盖率(MC).根据微型CT扫描FD数据,重建真实FD三维模型,运用 Solid Works 软件绘制虚拟三维FD模型.运用计算机软件将真实FD模型和虚拟FD模型分别置入兔动脉瘤三维DSA模型中,并将FD模型与动脉瘤融合.运用CFD的方法,比较虚拟释放FD与真实释放FD对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差异.结果 ①14个真实FD模型中,MC≥35%组8个,MC〈35%组6个.14个虚拟FD模型的MC为29.4%~31.1%.②在MC≥35%组中,真实FD模型的入射血流量、入射血流速度及归一化的平均壁面切应力(WSS)明显低于虚拟FD模型,相对滞留时间长于虚拟FD模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壁面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MC〈35%组中,真实FD模型与虚拟FD模型各项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在真实FD模型中,MC≥35%组的归一化的平均WSS低于MC〈35%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虚拟FD模型中,MC≥35%组与MC〈35%组各项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基于微型CT重建的真实FD模型,在MC≥35%时,与虚拟FD模型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有差异.在两种模型的MC接近时,血流动力学参数无差异,提示采用虚拟FD释放技术可用于评估FD置入后血流动力学变化.
徐瑾瑜邓本强方亦斌于瀛程吉勇王奎重黄清海刘建民
关键词:动脉瘤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计算流体力学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