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志芳

作品数:22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滨州学院人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文学
  • 3篇历史地理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11篇诗经
  • 11篇《诗经》
  • 4篇商周
  • 4篇商周时期
  • 3篇意象
  • 3篇考古
  • 2篇造像
  • 2篇三风
  • 2篇考古发现
  • 2篇考古学
  • 2篇古学
  • 2篇佛教
  • 2篇佛教造像
  • 2篇北风
  • 1篇地域文化
  • 1篇新石器
  • 1篇新石器时代
  • 1篇新石器时代遗...
  • 1篇兴象
  • 1篇遗址

机构

  • 17篇滨州学院
  • 2篇上海大学

作者

  • 17篇王志芳

传媒

  • 4篇滨州学院学报
  • 3篇农业考古
  • 2篇现代语文(上...
  • 1篇文史知识
  • 1篇美与时代(创...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船山学刊
  • 1篇高教探索
  • 1篇广西师范学院...
  • 1篇诗经研究丛刊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河三角洲佛教造像的组合形式与布局装饰
2011年
近年来,位于黄河三角洲的博兴、惠民、无棣、阳信、高青、广饶等县境内,出土了大批佛教造像,这些佛教造像组合形式众多,布局匀称合理,装饰纷繁华丽,既具备山东地区北朝时期佛教造像的一般特征,又具有黄河三角洲的地域特色,皆以具体可观的形式展示佛学教义和佛家旨理。
王志芳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佛教造像
从《诗经》看商周时期的农田耕种过程与管理方法
2007年
《诗经》中的农业诗记叙了商周时期农耕生产的一整套耕种过程和管理方法,先民通过相土、开荒、整地、选种、播种、保苗、除草、灌溉、除虫、施肥、收割、晾晒、入仓等一系列活动,于平原绣野中经营着自己的生活,创造着人类的历史。《诗经》以诗歌的形式形象地展示了商周时期详实的农耕生产情况,为我们了解古代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王志芳
关键词:诗经商周时期
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佛教造像
2009年
公元前6世纪,位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即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最初,佛教世界是没有造像的,公元1世纪末至2世纪前期,在印度出现了佛像雕刻,此为佛教史和佛教艺术史上的一件大事。
王志芳
关键词:佛教造像黄河三角洲地区释迦牟尼艺术史佛教史佛像
从《诗经》看商周时期的农耕生产习俗被引量:1
2011年
我国的农业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宝鸡的斗鸡台和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发现有谷子粒(稷),这说明了黄河流域自古适于农耕,是生产稷的好地方。先民将自己的生活与土地相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后,围绕农耕生产形成了一系列习俗,苦在其中,亦乐在其中,在土地上建立起尊严和自信。《诗经》中的有关记载展示了商周时期繁复有序的农耕生产习俗。
王志芳
关键词:商周时期《诗经》农耕习俗新石器时代遗址
受教之礼和女祭之俗——《诗经》兴象的民俗文化内涵
2011年
周代上层社会注重对女子的教化,姑娘出嫁前须经历三个月的受教之礼,然后行教成之祭(女祭)。受教之礼是“公宫”制度的遗俗,由师氏授未婚少女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等事人之道。女祭之俗是将嫁者于涧溪中采的蘋蘩蕴藻等洁净之物礼之于宗室,以求生命力和繁殖力的比附与转移,亦是通过祭祀对女子施以道德教育的强化。
王志芳
发人深省的方鸿渐
2014年
方鸿渐是钱钟书先生在长篇小说《围城》中成功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是一个失败男人的典型代表,他的失败在于缺少认真的态度和持久的毅力,缺少负责的意识和果断的行动,以及缺少相与的技巧和处事的能力,是现实生活中无用之人的真实写照,是一个发人深省的人物。
王志芳
关键词:方鸿渐
《诗经》中所见农田耕种方式与生产工具的考古学关照被引量:1
2008年
农业生产是商周时期重要的物质生产门类,先民的耕种方式经历了火耕、耜耕、犁耕、牛耕等由低级向高级演变的诸阶段。《诗经》中所见耒、耜、斧、?、钱、?、?、?、?等生产工具,被用于整地、中耕、收获、加工等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部分耕种方式和生产工具可以与考古发现相吻合。
王志芳
关键词:《诗经》商周时期耕种方式考古发现
《邶风·北风》中“乌”意象考
<正>人们很早就充分认识到了意象的作用,孔子言"圣人立象以尽意"。意象这一"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被广泛运用于文学创作中,尤其是诗歌创作。意象是诗歌情志表达传递的有效载体和艺术媒介,是一种取象思维,由象这个载体激发或启...
王志芳
文献传递
《诗经》地域文化教育价值考论——以邶、鄘、卫三风中体现的“卫多君子”为例
2016年
《诗经》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人们可以通过《诗经》所体现出来的地域文化特色考俗尚之美恶,观政治之得失,于为人为事做有效的扬弃取舍,则其地域文化的教育价值不言而喻。《邶风》《鄘风》《卫风》三风中体现的"卫多君子"展现了卫地域文化的突出特色,卫地诸君子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态度和方法上起到了很好的价值判断和道德引领作用。
王志芳
关键词:《诗经》地域文化
《诗经》中佩玉习俗的审美文化
2014年
玉以其温润典雅、细腻坚硬、色彩美丽而备受人们喜爱,远古时期人们就琢玉为饰,并把玉视为修身的标准和品德的象征,于是形成了蔚为大观的佩玉习俗。《诗经》中出现的诸多玉饰充分体现了当时佩玉习俗的系统性和普遍性,展示出了佩玉这一特殊的瑰丽无比的审美文化。
王志芳
关键词:《诗经》审美文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