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本超

作品数:16 被引量:34H指数:4
供职机构: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芝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合肥市科技计划项目安徽省“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5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0篇甘薯
  • 3篇性状
  • 3篇选育
  • 3篇育种
  • 3篇栽培
  • 3篇芝麻
  • 3篇脱毒
  • 3篇甘薯新品种
  • 2篇淀粉
  • 2篇栽培技术
  • 2篇推广应用
  • 2篇茎尖
  • 2篇高产
  • 2篇高产栽培
  • 1篇遗传距离测定
  • 1篇优质高产
  • 1篇愈伤
  • 1篇愈伤组织
  • 1篇育性
  • 1篇育性遗传

机构

  • 16篇安徽省农业科...
  • 1篇和县农技推广...
  • 1篇安徽省种子公...
  • 1篇安徽省临泉县...

作者

  • 16篇王本超
  • 12篇汪强
  • 4篇刘小平
  • 4篇王钰
  • 3篇陈静娴
  • 3篇徐桂珍
  • 2篇聂凡
  • 2篇董玲
  • 2篇胡建勋
  • 2篇潘美芳
  • 2篇曹文昕
  • 2篇赵莉
  • 1篇刘玉恒
  • 1篇田东丰
  • 1篇方志全
  • 1篇童有才
  • 1篇罗芸
  • 1篇陈培
  • 1篇廖华俊
  • 1篇夏景玉

传媒

  • 12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09
  • 3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8
  • 2篇1997
  • 2篇1996
  • 1篇1990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用灰色系统理论定量评价甘薯高级育种材料被引量:1
1997年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甘薯多年多点鉴定试验、各级区域试验中的高级育种材料进行综合定量评价,其结果比仅对鲜、干薯产量作方差分析等能更准确、全面地反映参试材料的优劣性。以1994~1995年本所全国北方甘薯区域试验为例,选择反映参试材料优劣性的10个主要经济性状进行常规分析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兼用型材料的关联度(ri)大小依次为:皖S367>鲁薯7号>豫薯7号>冀87-21-2-2;2.食用型材料ri大小依次为:徐43-14>烟27>阜88-7-3。这一结果澄清了各参试单位利用单项性状指标(如产量)进行常规分析引起的争议,为优良品系皖S367和徐43-14推荐参加全国甘薯生产试验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汪强王本超王钰杨文秀
关键词:育种材料经济性状甘薯
芝麻雄性核不育材料发现及其育性遗传被引量:5
2002年
在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试验基地发现了芝麻雄性不育株 ,将其与可育株特征进行观察研究 ,结果表明 :二者主要区别是不育株雄蕊败育彻底 ,雌蕊发育正常 ,具有正常的结实能力 ,镜检后花粉败育率为 99.9% ,而可育株雄蕊、雌蕊、结实均正常 ,花粉败育率仅为 2 .0 %。初步的遗传分析表明 ,控制雄性不育的遗传物质在细胞核中 ;在不同的基因型中 ,雄性不育性状受 1~ 2对隐性基因控制 ;在某些基因型中 ,雄性不育性状可能受两个以上基因位点控制。
汪强王本超
关键词:芝麻育性遗传
优质高产芝麻新品种皖芝1号选育与配套技术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优选适合安徽生态条件的芝麻新品种,研究其高产配套技术。[方法]以芝麻雄性不育材料为母本,豫芝4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在F2中选择优良可育株,通过逐代优选,系统选育出皖芝1号新品种。[结果]安徽省芝麻新品种区试结果表明,皖芝1号在9个参试的常规品种中居第1位,比对照豫芝4号增产7.81%。2007~2009年在安徽及周边省份示范推广,表现产量高、品质好、抗性较强,综合性状优于当地主栽品种,比一般品种产量提高7.81%~59.70%。[结论]该研究对于加快优质高产芝麻新品种推广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汪强徐桂珍赵莉王本超曹文昕张子福
关键词:选育高产栽培
甘薯数量性状遗传距离测定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被引量:2
1990年
在以往的甘薯育种中一般仅根据表现型来选配亲本,但这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本文应用多元回归这一数学方法来测定与产量、品质有关的数量性状的遗传差异作为亲本选配的综合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将供试亲本聚为八大类,不同类群间的亲本遗传差异大,其后代变异幅度也大.因此,选配亲本进行杂交时应在不同类群间进行.经过测定,初步筛选出25个综合性状较好的亲本供选配亲本时参考.
王钰王本超刘小平
关键词:甘薯育种数量性状
甘薯新品种皖薯7号的选育
1999年
甘薯新品种皖薯7 号是用甘薯品系82367 薯块经高频磁场处理,产生变异选育而成。历时8a 的多点生产力水平鉴定、栽培适应性鉴定和抗性鉴定,证明皖薯7 号是一个高产、稳产、抗性强、适应性广、综合性状好的优良甘薯新品种,适宜在甘薯主产区用于切薯干片和加工淀粉系列产品的种植;同时也表明甘薯品种利用薯块进行高频磁场处理效果明显,是甘薯新品种选育的一种新途径、新方法。
王本超汪强刘玉恒刘小平樊有义
关键词:甘薯选育
高淀粉甘薯新品种皖薯197
胡建勋王本超王钰刘小平
据1984-1986年全省夏薯区试种,平均鲜薯、薯干、淀粉亩产分别比徐薯18增产8.6%、12.8%、13.3%,1986-1987年鲜薯、薯干亩产比徐薯18增产2.6%、3.5%。历年各试点平均夏薯烘干率31.1%,薯...
关键词:
关键词:高淀粉甘薯
甘薯粗淀粉生化增白研究
1996年
甘薯粗淀粉色泽发暗,品质变劣,主要原因是鲜薯加工过程中一部分薯渣、蛋白质、多酚化合物及其氧化后的黑色素随水混入淀粉中引起的。利用酸浆中乳酸链球菌产生的凝结素,促进淀粉迅速凝结,或利用某些化学试剂如亚硫酸钠、柠檬酸等可以调节淀粉乳液氢离子浓度,使其达到等电点等特性,产生增白去杂效果,生产出优质的精白淀粉。本试验在酸浆处理方法的基础上,对亚硫酸钠、柠檬酸及酸浆混配处理粗淀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单独用酸浆处理粗淀粉,淀粉乳液的氢离子浓度掌握在31.6~3.16mmol·L-1,处理时间48~60h。(2)用质量分数为0.0005的亚硫酸钠,或用质量分数为0.0005的亚硫酸钠与酸浆混配,或用质量分数为0.0005的亚硫酸钠与质量分数为0.0001的柠檬酸混配处理粗淀粉,比单独用酸浆处理淀粉,能更有效地除去杂质,增强漂白作用,淀粉回收率提高5%以上,处理时间也缩短1倍。
汪强王本超杨文秀
关键词:甘薯粗淀粉
马铃薯脱毒微型薯种薯的生产及推广应用
董玲陈静娴章铁廖华俊范恒进罗芸王本超潘美芳孔令娟
该项目主要内容包括:马铃薯新品种的引进及脱毒无性系建立;脱毒马铃薯微型薯原原种低成本、工厂化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建立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及商品薯基地;套种轮作模式研究;马铃薯种薯及不同用途商品薯内部标准的制定。该项目推进...
关键词:
关键词:马铃薯种薯繁育
优质芝麻新品种皖芝2号选育与高产栽培技术被引量:2
2011年
皖芝2号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的芝麻新品种,2008年通过安徽省鉴定。该文介绍了皖芝2号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并从地块选择、整地、播种、施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其高产栽培技术。
汪强赵莉王本超曹文昕徐桂珍陈培田东丰
关键词:品种选育高产栽培技术
兼用型甘薯新品种皖薯3号特征特性及其配套栽培技术
1996年
皖薯3号是一个高产、稳产、优质、多抗综合性状优良的兼用型甘薯新品种。据多年试验结果,夏薯平均单位面积产鲜薯、薯干和淀粉,依次比徐薯18增产10.56%、11.34%和11.85%。鲜薯烘干率29.6%、淀粉率20.2%,比徐薯18分别提高1.5和2.0个百分点。块根内涵品质以干基平均值计算,含蛋白质3.93%、淀粉77.35%、总糖5.27%,比徐薯18依次增加0.22、4.25、0.95个百分点。皖薯3号高抗根腐病、中抗黑斑病和茎线虫病。耐旱耐涝性较强。大、中薯率80.9%,熟食味优良。积极推广皖薯3号对持续提高黄淮海地区粮食产量。
胡建勋王钰刘小平王本超汪强杨文秀
关键词:甘薯栽培技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