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树
- 作品数:4 被引量:5H指数:1
- 供职机构:天津社会科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 读出美丽 认同多样化——阅读的学问与策略
- 2003年
- 王玉树翟大炳
- 关键词:审美机制文学批评写作接受美学
- 读何其芳散文札记被引量:1
- 1987年
- 知识分子在通向革命的征途中,无情地解剖自己的弱点是十分可贵的,但如不能做到实事求是,而是苛刻得类似在上帝面前的“忏悔”,那就过犹不及了。何其芳在四十年代写的一些序跋类的散文就有这种倾向。他在《<还乡杂记>附记二》中,对他自已这部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占有一席地位,有明显个人特色的散文集,就采取了基本上否定的态度。更为甚者,在《星火集·后记一》中。
- 翟大炳王玉树
- 关键词: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中国现代散文实事求是道德修养
- 略论解放区文学对民族文学形式的探讨被引量:4
- 1990年
- 1 作为一种文学现象,解放区文学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极其光辉的一页。毫无疑问,它在理论和实践上曾经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或者说这种文学“开始作到真正和广大的人民群众结合,开始作到真正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极大的变化”(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然而以前对解放区文学的系统研究尚缺乏深入,尤其是对艺术形式方面的关注很不够,这必然要影响全面公正地评估其美学价值取向;尽管解放区文学对民族文学形式的探索还处于初步阶段,就其实质而论则是一种开拓性的艺术实践。因此,我们更应当历史地看待它的成就与不足。
- 王玉树陈荣毅
- 关键词:解放区文学本土作家论解民间说唱艺术现代民族《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 鲁藜诗歌的土地情怀和平民素质
- 2014年
- 30多年来我一直关注诗人鲁藜,从作品解读到梳理人物生命延展的全过程(即传记),都有了初步的收获。但是要想深入探讨一个作家的全部行踪和美学意义,无疑是做不完的,由于研究角度的选择,就会有新的发现和评断。比如从“土地情怀”和“平民素质”的视角,重新研究鲁藜的诗歌创作,就能找到不同诗意带来的奇妙阅读效果,进而揭示作品内涵的当代价值。
- 王玉树
- 关键词:诗歌创作平民情怀美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