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翠兰

作品数:8 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江汉大学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细胞
  • 3篇细胞集落
  • 3篇粒细胞
  • 3篇粒细胞集落刺...
  • 3篇脑出血
  • 3篇集落
  • 3篇集落刺激因子
  • 3篇出血
  • 2篇神经保护
  • 2篇神经保护作用
  • 2篇胃癌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结
  • 2篇脑出血大鼠
  • 1篇蛋白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毒杀
  • 1篇型胶原
  • 1篇药理

机构

  • 8篇江汉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8篇王翠兰
  • 7篇刘丽江
  • 5篇陈莹
  • 4篇李艳
  • 3篇沈延春
  • 3篇陈琼霞
  • 3篇舒细记
  • 3篇镇鸿燕
  • 3篇张磊
  • 2篇周红艳
  • 2篇张应天
  • 2篇高友晶
  • 2篇黄萱
  • 1篇刘良
  • 1篇邱晓东
  • 1篇王成鑫
  • 1篇邱哓东
  • 1篇邓昊
  • 1篇赵晓玲

传媒

  • 2篇江汉大学学报...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时珍国医国药
  • 1篇中国医院药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全国医院药学...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预测胃癌预后的分子遗传学研究-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的分子标志物研究
刘丽江邓昊周红艳舒细记镇鸿燕黄萱王翠兰陈莹邱哓东张应天
该项研究,通过对139例人体胃癌组织样本的系统研究和长期的随访,运用组织芯片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对30种已知的肿瘤分子标志物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进行了检测,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数据,由此得出以下结论:1、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肿瘤...
关键词:
关键词:分子遗传学分子标志物胃癌淋巴结转移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脑出血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脑出血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 方法:胶原酶定位注射构建脑出血大鼠模型,然后给予G-CSF腹腔注射连续5天,通过肢体置放实验检测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检测给...
张磊沈延春李艳陈莹王翠兰陈琼霞高友晶刘丽江
关键词:脑出血治疗神经保护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临床药理
文献传递
疏肝舒乳颗粒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毒杀作用研究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研究疏肝舒乳颗粒(SGSR)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方法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在试管内研究SGSR对MTTOD值的影响,检测SGSR对MCF-7细胞的毒杀作用。结果SGSR各浓度组光密度值均低于对照组,说明不同浓度的SGSR对MCF-7癌细胞均有一定的杀伤作用。特别是4,1,0.25 g/m l浓度组,其对癌细胞的杀伤率分别达到99.9%,99%,95.55%,差异有显著性(P<0.01)和很好的剂量效应曲线,杀伤率明显高于β-胡萝卜素(β-CA)和SGSR加β-CA浓度组。结论研究结果现显示,S6SR在试管内对MCF-7乳腺癌细胞有明显的毒杀作用,起效机制除了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外,其抗突变、抗有丝分裂作用也可导致DNA链断裂,达到干扰基因转录而产生抗癌作用。SGSR不仅可作为治疗乳腺增生性疾病的药物,也可作为乳腺癌放、化疗时的辅助用药。
王成鑫王翠兰赵晓玲黄萱
关键词:疏肝舒乳颗粒乳腺癌MCF-7四甲基偶氮唑蓝法
采用Ⅶ型胶原酶构建大鼠脑出血模型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利用Ⅶ型胶原酶构建大鼠脑出血模型,为脑出血研究寻找理想的造模方法.方法:使用健康雄性200~250 g Wistar大鼠,采用立体定位注射的方法向大鼠脑内尾状核部位缓慢注入含0.6 U胶原酶Ⅶ的溶液1 L,术后观察大鼠行为学改变,于术后3d和7d分别取材观察血肿形成情况.结果:术后24h大鼠即有明显行为学改变,3 d可以形成直径3 mm左右的血肿,至7 d血肿区神经细胞大量坏死.结论:Ⅶ型胶原酶定位注射可以建立理想稳定的脑出血动物模型.
张磊沈延春李艳陈莹王翠兰陈琼霞高友晶刘丽江
关键词:胶原酶脑出血动物模型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大鼠海马慢性持续性低血流灌注后的修复作用
2007年
目的通过对大鼠海马的持续性低血流灌注,观察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胶质细胞对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骨髓干细胞向中枢神经系统迁移的反应,探讨G-CSF对大鼠持续性低血流灌注状态下海马CA1区的病理学修复机制。方法建立大鼠持续性低血流灌注模型(2VO术),术后20周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骨髓干细胞,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技术和图像分析技术,分析海马CA1区CD34阳性细胞、锥体细胞的数量及其分布状况、以及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细胞的数量和胞质突起的长度变化。结果连续给予rhG-CSF后大鼠海马CA1区可见CD34阳性细胞存在,提示其动员了骨髓干细胞向中枢神经系统迁移。相对于对照组(生理盐水治疗组),在持续性大脑低灌流状态下,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数量明显增多,GFAP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其胞质突起分支增加、长度明显缩短。结论大鼠海马经持续性低血流灌注后,rhG-CSF可通过动员骨髓细胞向中枢神经系统的迁移,促进海马区锥体细胞、胶质细胞的增生或(和)激活,增强修复能力,为慢性持续性低血流灌注脑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刘丽江舒细记周红艳李艳王翠兰陈莹刘良
关键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海马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脑出血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脑出血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胶原酶定位注射构建脑出血大鼠模型,然后给予G-CSF腹腔注射连续5d,通过肢体放置实验检测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检测给药后出血灶面积的改变,通过免疫组化检测G-CSF促进出血灶周边神经发生的情况,用Hoechest33258荧光染色的方法检测G-CSF的抗凋亡作用。结果:术后给予G-CSF的大鼠肢体置放实验评分明显高于未给药组;给予G-CSF的大鼠出血灶周围可检测到神经干细胞,且出血灶所在大脑半球神经细胞凋亡明显低于未给药组。但给药组与未给药组出血灶面积无明显区别。结论:G-CSF能够促进脑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的恢复,对脑出血大鼠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涉及其抗凋亡和促进神经发生的功能。
张磊沈延春李艳陈莹王翠兰陈琼霞高友晶刘丽江
关键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脑出血神经保护作用
胃癌转移与微转移淋巴结的临床病理学研究被引量:3
2002年
目的:观察胃癌转移与微转移淋巴结的特点与T、N分期的关系,提供我国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形态学数据,以期准确地评估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程度.方法:材料来源于我院附属医院外科胃癌整块手术切除标本共128例,男92例,女36例.全部标本均经规范的病理学检查,T分期按WHO标准,N分期按UICC(1997)标准.淋巴结检查均经脱脂染色后获取,共8050个,平均每例62.89个(62.89±27.98,范围11-157,中位数:61.5,95%置信度4.8941),经间断连续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确定有否淋巴结转移与微转移.128例中有98例有淋巴结转移,共获取1734个淋巴结,平均每例17.69个(17.69±17.64,范围:1-78,中位数12,95%置信度3.5372).128例中有66例有微转移,共获取淋巴结266个,平均每例4.30个(4.03±3.74,范围:1-21,中位数:3,95%置信度0.9198).所有数据均经execel和SAS软件统计处理,进行t检验、回归与相关、x2检验等假设检验.结果:(1)胃癌淋巴结以小淋巴结居多:直径≤0.6cm淋巴结在无转移组占93.41%,有转移组占79.56%,微转移组占94.27%.直径≥1.0cm淋巴结在上述三组中分别仅占2.09%,9.22%,2.67%.(2)无转移、有转移和微转移淋巴结的大小有明显差别:无转移淋巴结以直0.1-0.5cm居多(80.97%),有转移淋巴结以直径0.2-0.6cm居多(79.5%),微转移淋巴结以直径0.2-0.5cm居多(86.73%),三组淋巴结在构成比上差别有显著性(x2=110.7,P<0.001).(3)转移与微转移淋巴结的个数在T分期中有明显差别:肿瘤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个数正相关(r=0.5639,P<0.001).肿瘤浸润越深,淋巴结转移个数越多(t=7.66,P<0.0001)(4)转移与微转移淋巴结的个数在不同N分期中有差别:N1:3.27±1.75,N2:10.81±2.53,N3:35.13±16.53,(P=0.05).结论:(1)中国人胃癌区域淋巴结无论有无转移,均以直径≤0.6cm占多数或绝大多数,要高度重视对小淋巴结的检查.(2)无转移、有转移和微转移淋巴结直径在0.1-0.6cm范围内构成上有差别,三者相比�
刘丽江镇鸿燕舒细记邱晓东王翠兰张应天
关键词:胃癌转移病理学
淋巴结高质量常规切片的制作被引量:1
2004年
王翠兰镇鸿燕刘丽江
关键词:淋巴结石蜡切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