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乳腺
  • 5篇乳腺浸润
  • 5篇乳腺浸润性
  • 5篇浸润性
  • 4篇预后
  • 3篇导管
  • 3篇导管癌
  • 3篇乳腺癌
  • 3篇乳腺浸润性导...
  • 3篇乳腺浸润性导...
  • 3篇组织化学
  • 3篇细胞
  • 3篇腺癌
  • 3篇免疫
  • 3篇免疫组织
  • 3篇免疫组织化学
  • 3篇浸润性导管癌
  • 2篇蛋白
  • 2篇增殖
  • 2篇增殖细胞

机构

  • 6篇中山医科大学...
  • 2篇中山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程嘉骧
  • 6篇梁小曼
  • 6篇侯景辉
  • 6篇林汉良
  • 1篇赵美卿
  • 1篇候景辉

传媒

  • 3篇癌症
  • 2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1999
  • 1篇1998
  • 2篇1997
  • 3篇199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乳腺癌微血管数与预后因素淋巴结状态、pS2的关系被引量:1
1998年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微血管数与预后因素淋巴结状态、pS2的关系。方法:用LSAB法检测浸润性乳腺癌(IBC)中的微血管数(MVC)和pS2表达。结果:在76例IBC中MVC的均数是57.82±22.22;淋巴结阳性52例中有远处转移23例,无远处转移29例,MVC分别为68.02±20.12与55.18±19.08,差异有显著性(P<0.05)。腋淋巴结阴性24例中,有远处转移9例,无远处转移15例,MVC分别为70.77±11.11与42.62±23.54,差异有显著性(P<0.01)。原发癌pS2阳性与阴性的病例,MVC分别为56.75±19.06与67.08±20.33,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MVC可作为乳腺癌一项预后指标,无论腋淋巴结阳性或阴性,原发癌MVC越高越易形成远处转移;
林汉良程嘉骧程嘉骧梁小曼
关键词:微血管乳腺癌MVC
增殖细胞核抗原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关系的探讨被引量:5
1999年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LSAB法,对8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作PCNA(单抗PC10)检测,并与随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PCNA在本组病例的表达率为69.8%22.PCNA阳性表达组与阴性表达组比较,两组在所占晚期病人比较(分别为65%与23.1%)、淋巴结转移率(86.7%与57.8%)、复发转移率(80%与50%)、2年死亡率(50%与19.2%)、5年生存率(31.7%与65.4%)几个方面均有显著差异(P<0.001~0.005)。强阳性表达组与阴性表达组5年生存率的差异更为显著(分别为23.3%与65.4%,P<0.0001);3.PCNA表达结合淋巴结转移、TNM分期3个因素协同分析,对乳癌患者预后的评估有更大的意义。PCNA(-)、淋巴结(-)、TNM ⅠⅡ病例的5年生存率可达90.9%;相反,PCNA(+),淋巴结(+)、TNM ⅢⅣ病例的5年生存率只有13.9%(P<0.0001)。结论:乳腺癌PCNA的表达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复发及远处转移呈正相关,与预后呈负相关。PCNA是估计乳腺癌预后的一个有用的指标。
梁小曼程嘉骧林汉良候景辉
关键词:乳腺癌浸润性导管癌增殖细胞核抗原预后
nm23-H1 蛋白在乳腺浸润性癌中的表达与转移及预后的关系被引量:4
1997年
应用LSAB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转移抑制基因nm23-H1蛋白在乳腺浸润性癌(IBC)中的表达与转移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nm23-H1蛋白在IBC中阳性率为69.76%(60/86)。2.发生骨、肺、肝、脑等远处转移者原发灶nm23-H1蛋白表达率55.88%(19/34)低于随访五年以上未发现转移者的表达率87.5%(21/24),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3.nm23-H1蛋白表达与临床分期显著相关(P<0.01)。4.nm23-H1蛋白在原发灶的表达越高患者生存期越长,生存5年以上者表达率为91.66%(33/36),生存不足五年者表达率为56%(28/56),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5.nm23-H1蛋白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腋窝淋巴结无转移的25例,IBC原发灶nm23-H1蛋白表达仍与生存期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nm23-H1蛋白表达与远处转移及TMN分期呈负相关,与生存期呈正相关。因此nm23-H1蛋白表达可以作为IBC转移和预后的有益指标。
程嘉骧程嘉骧梁小曼侯景辉
关键词:乳腺癌NM23-H1蛋白肿瘤转移预后
C-erbB-2表达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的预测被引量:1
1996年
应用单克隆抗体C-erbB-2肿瘤蛋白及免疫组化(LSAB)法,对84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作C-erbB-2癌基因蛋白产物表达(简称C-erbB-2表达)检测并与随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C-erbB-2在本组病例的表达率为55.9%(47/84)。(2)C-erbB-2表达与肿瘤的TNM分期、复发/远必转移、5a生存率无相关性(P>0.05)、而仅与腋淋巴结转移状况和2a死亡率有关(P<0.005及P<0.05)。(3)有/无淋巴结转移病例的C-erbB-2表达与患者的预后均无关(P>0.75)。结果提示C-erbB-2表达不宜作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预后指标。
梁小曼程嘉骧林汉良林汉良
关键词:乳腺肿瘤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预后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对乳腺浸润性被引量:1
1996年
癌,导管/病理学,乳腺肿瘤/病理学,增殖细胞核抗原,免疫组织化学。
梁小曼程嘉骧林汉良林汉良
关键词:增殖细胞核抗原淋巴结转移率PCNA细胞增殖抗原
免疫组化与特染结合的双染法及应用
1996年
免疫组化与特染结合的双染法及应用侯景辉,程嘉骧,赵美卿免疫组化染色和特殊染色是病理诊断中重要辅助手段之一,每种方法有其特异性和适用性,通常这两种方法只能在不同切片上分别进行染色。现介绍Ⅷ因子免疫组化染色和肥大细胞特染相结合的双重染色方法如下。1材料和...
侯景辉程嘉骧赵美卿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病理诊断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间质细胞的组织蛋白酶D表达的预后意义被引量:8
1997年
用免疫组化 LSAB 法检测组织蛋白酶 D(CD)在8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间质细胞和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间质细胞和癌细胞的阳性率分别为66.2%(57/86)和54.6%(47/86)。CD 在间质细胞中的表达强度高于癌细胞,差别有显著性意义。统计学分析表明,间质细胞的 CD 高表达与乳癌的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小于5年生存期呈正相关,而癌细胞的 CD 表达与上述预后指标无关。说明间质细胞的 CD 表达可作乳癌预后的一种指标。本文还就 CD 在间质细胞的阳性率和表达强度高于癌细胞的意义作了讨论。本研究提示,间质细胞可能在乳癌的局部浸润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林汉良程嘉骧梁小曼侯景辉
关键词:组织蛋白酶D预后免疫组织化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