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俊杰
- 作品数:6 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经费资助项目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恶性肿瘤患者血清骨形态发生蛋白2、4、5、6的水平变化与临床意义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血清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4、5、6的水平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放射免疫法对76例2010年9月至2011年3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住院恶性肿瘤患者及同期健康体检者9例(正常对照组)血清进行BMP2、4、5、6与甲胎蛋白(AFP)水平检测,其中恶性肿瘤患者组分为原发性肝癌组19例、胃癌组24例、胰腺癌组11例、结肠癌组9例、肺癌组13例。结果各恶性肿瘤组血清BMP2、4、5、6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原发性肝癌组血清BMP2、4、5、6水平与其余各恶性肿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1)恶性肿瘤患者血清BMP2、4、5、6的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都有所下降,BMP2、4、5、6可能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长的作用。(2)BMP2、4、5、6对原发性肝癌具有一定诊断价值,其中BMP6的诊断价值最高。
- 高海晋许翠萍杨荣米俊杰史志猛
- 关键词:恶性肿瘤血清骨形态发生蛋白
- BMP2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探讨血清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对原发性肝癌(PHC)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0例慢性肝病患者及17例正常对照者血清进行检测,并按临床诊断或病理诊断分组,其中慢性病毒性肝炎20例,肝炎后肝硬化20例,PHC30例.分别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BMP2,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甲胎蛋白(AFP).结果:肝癌组患者血清BMP2较正常对照组、肝炎组、肝硬化组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MP2诊断PHC的敏感性是90%,特异性是100%,准确率是96.55%;BMP2诊断PHC的敏感性高于AFP(χ2=22.78,P=0.001).结论:血清BMP2对PHC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 温彪米俊杰侯桃华郭晓红白春爱许翠萍
- 关键词:骨形态发生蛋白2原发性肝癌
- BMP5和BMP6对肝细胞肝癌的诊断价值
- 目的:探讨血清中骨形态发生蛋白5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5,BMP5)和骨形态发生蛋白6 (Bone morphogenet ic protein6,BMP6)对肝细胞肝癌(Hepatoc...
- 米俊杰
- 关键词:肝细胞肝癌
- BMP5在乙型肝炎中的表达及其作用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5在乙型病毒性肝炎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分别选择正常对照9例,乙型病毒性肝炎20例,肝硬化22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28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4组血清中BMP5的浓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乙型病毒性肝炎组的BMP5浓度升高(195.350pg/mlvs137.011pg/ml,P<0.05);肝硬化组的BMP5浓度升高(138.830pg/mlvs137.011pg/ml),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BMP5的浓度降低(107.097pg/mlvs137.011pg/ml,P<0.05)。结论在乙型病毒性肝炎中BMP5表达增加可能是促进肝细胞凋亡的一个因素。
- 米俊杰许翠萍温彪侯桃华郭晓红白春爱
- 关键词:乙型肝炎凋亡
- 肝部分切除后枯否细胞对机体的保护机制
- 2010年
- 目的观察肝部分切除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大鼠肝组织脂多糖结合蛋白(lipopolysaccharide binding protein,LBP)、CD14基因表达及血浆TNF-α产生的变化,探讨枯否细胞保护机体的机制。方法将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和肝大部分切除组(PH组)。测定NC组(0h)及PH组术后6h,12h,24h,36h,48h,72h,120h,168h时血浆内毒素。(ET)、TNF-α浓度,同时用RT-PCR方法观察残余肝组织LBP mRNA、CD14mRNA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 PH组大鼠血浆ET浓度在肝大部分切除后6-72h显著高于NC组,尤其是12h、48h(P<0.01),72h后与N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H组TNF-α在术后6h一过性上升后迅速下降,在72h降到最低,与血浆ET变化无相关。NC组及PH组肝组织均未见LBP mR-NA表达。与NC组比较,PH组CD14mRNA的表达在6-12h和36-120h时明显下调(P<0.05),与血浆中ET的变化趋势呈负相关(r=-0.532,P<0.05)。结论肝组织中CD14基因表达的下调和LBP基因的不表达可能是枯否细胞对机体的保护机制之一。
- 米俊杰许翠萍韩德五
- 关键词:肝部分切除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脂多糖结合蛋白CD14肿瘤坏死因子-Α
- 肝大部切除大鼠所致的IETM对血浆与肝组织IL-1β的影响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肝大部分切除(PH)诱导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对血浆及残余肝组织IL-1β的影响或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 102只健康雄性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假手术(SO)组和肝大部切除(PH)组,在不同时间点检测血浆内毒素(ET)、IL-1β、ALT的水平以及残余肝组织IL-1β的蛋白表达。结果血浆ET在PH术后6~72h期间升高,在12h、48h呈现峰值,分别与NC组比较(P<0.05,P<0.01);血浆ET在SO组各时间点与N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血浆IL-1β在PH后6~72h期间升高,与血浆ET动态变化趋势呈显著正相关(r=0.729,P<0.05)。SO组在术后各个时间点与N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血浆ALT在PH组术后6~72h期间升高,与血浆ALT动态变化趋势呈显著正相关(r=0.767,P<0.05)。PH组残余肝组织IL-1β术后6h于肝细胞质表达,24h IL-1β于肝细胞膜表达。48h~72h IL-1β于肝细胞膜的肝窦面表达且强度明显增加。72h后IL-1β的表达明显减少,至168h IL-1β表达完全消失。NC组肝组织内IL-1β阴性,SO组术后各时间点未见IL-1β特异性染色。结论 PH后诱导的肠源性内毒素直接影响IL-1β的生成变化,两者变化趋势呈显著正相关;IETM可能通过IL-1β的生物学作用影响肝再生。
- 陈永静许翠萍米俊杰
- 关键词: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L-1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