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克森

作品数:40 被引量:97H指数:5
供职机构:邵阳学院中文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历史地理
  • 10篇哲学宗教
  • 5篇文化科学
  • 4篇政治法律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1篇文学

主题

  • 9篇文化
  • 6篇民族
  • 4篇五德
  • 4篇五德终始
  • 4篇五德终始说
  • 4篇北魏
  • 3篇道教
  • 3篇宗教
  • 2篇东汉
  • 2篇原始道教
  • 2篇战国
  • 2篇正统
  • 2篇中华民族
  • 2篇儒学
  • 2篇秦汉
  • 2篇仁学
  • 2篇文化交流
  • 2篇五缘文化
  • 2篇鲜卑
  • 2篇民族融合

机构

  • 39篇邵阳学院
  • 1篇邵阳师范高等...

作者

  • 40篇胡克森
  • 1篇胡索韫

传媒

  • 17篇邵阳学院学报...
  • 9篇北京行政学院...
  • 3篇史学月刊
  • 3篇贵州社会科学
  • 2篇贵州文史丛刊
  • 2篇史林
  • 1篇晋阳学刊
  • 1篇历史研究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淮阴师范学院...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北魏州郡学的统一建立与拓跋鲜卑的汉化改革——兼谈北魏汉族士人儒学复兴的艰辛历程被引量:4
2016年
北魏州郡学不是承袭汉魏地方官学传统,而是承汉魏中央官学体系而来,学校名称、教师称谓、学制规模、考试方法均与两汉太学相似。这是因为北魏前期的中书学不能代表儒学教育传统,汉族士人将州郡学的建立看作儒学在中原的复兴。以冯太后为代表的决策者也将州郡学的建立作为一个切入点,为太和年间全面深入的汉化改革开启序幕。当汉化改革全面完成,中央官学进入正宗的儒学教育体系之后,北魏州郡学也完成了它的使命,退回到地方国民教育体系中去。北魏州郡学的建立反映了北方汉族士人重建中原儒学教育的艰辛历程。
胡克森
关键词:儒学复兴
开放的王权体系:政权转移的中国古代路径被引量:2
2014年
与古代日本和西欧中世纪封闭的王权转移体系比较,中国古代的王权转移是一种全面开放的体系,这是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条独特的政治文化路径。该路径是在经历了秦皇朝封闭体系的试错过程之后才稳定下来的。中国古代在王权转移上为何会走上了一条与世界其他大多数国家不同的路径,形成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和主观能力,并不太注重血缘世袭的"德政"文化传统?归根结底取决于两大因素:其一,中华的主体文明是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所需要的直观经验,形成哲学上的经验主义、实用主义,缺少形而上的思辩性的哲学观,从而崇拜世俗权威,重视主观能动性;其二,中华文明初期就形成了"中原地域中心"观念,使得各原始部落族团展开了对中原地域的持续争夺,形成了中原历来的统治者不是中原原住民的传统,中原成为移民文化的渊薮,民族文化融合的熔炉,从而为重视道德修养和主观能力预留下发展的空间。
胡克森
关键词:农业文明
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形成被引量:1
2019年
文化是不同地域的人们创造出来的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人类之所以不同于其他高智能动物,是因为人类的两大特点:一是人类会思维;二是人类会结群。前者叫思维方式,后者叫行为组织方式。讨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特点,应该从该国家、该民族群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组织方式入手。中国人在思维上的主要特征是整体的综合的思维方式,在这一基础上形成整体的和全局的思维观念。而在行为组织上的主要特征是以血缘和泛血缘化的方式结合为社会群体,组织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中国文化的这些本质特征大约萌发于五帝时代,形成于西周的分封建藩,春秋时期孔子将其理论化和系统化,进而向平民社会推广,使其发展成为一种全民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
胡克森
关键词:中国文化思维方式
从德政思想兴衰看“五德终始”说的流变被引量:5
2015年
邹衍创立的"五德终始"说只包含五行相胜思想,是对传统德政文化消极因素发展到极致的一种纠偏,是道德理性、历史理性和自然理性的结合。当相胜说转交为相生说后,"五德终始"说中的道德理性色彩大大减少,数术意味增强,到宋代便遭到儒家批判、逐渐退出上层领域而走向终结。与此同时,在民间盛行的相胜说开始日益活跃,并试图从民间回归上层。中国古代思想的演变经历了突破神权统治,到宗教神学回归,再到科学理性重新兴起三个阶段,"五德终始"说属于这个漫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从开放到封闭、再到开放,与"五德终始"说相适应的政权变更形式也经历了从革命到禅让、再到民族统一的三个阶段。
胡克森
关键词:道德理性宗教神学
秦皇朝覆亡新论——兼谈文化交流的一些理论问题
2004年
秦皇朝的迅速覆亡,是因为秦统治者将秦国西戎范围内形成的文化价值观念生搬硬套地移植到中原,拒绝接受中原的先进文化改造,从而遭到中原文化的全面阻抗。秦皇朝的覆亡说明了文化交流中的一个普遍规律:一种边缘文化要想成为主流文化,必须具有两个重要条件,一是必须勇敢地融入主流文化之中,二是必须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
胡克森
关键词:文化交流主流文化边缘文化治国理念
早期五言思、别诗与东汉末年的游学、游宦风气
2007年
早期五言古诗中关于描写离别、思念之情的诗,无论是数量或质量上都高出于同时代其他题材的作品,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早期五言古诗中写离别、思念之情的诗歌质多量高的社会原因,是东汉后期的游学、游宦风气所致。东汉末年游学、游宦者数量大幅增加,游子的艰辛使这些士人倍发思念远在千万里的亲人,加之这些“游子”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于是他们选择了这种富有浓重感情味的题材,表达了这千古永恒的主题。
胡克森胡索韫
关键词:东汉末年游学风气
北魏的正统与汉化被引量:9
2015年
北魏改国号,并不是为了与东晋争正统,而是与北方各胡族政权争夺正统地位。太武朝以崔浩为首的汉族士人所推行的汉化运动当然有与南方刘宋政权争正统的意思,但崔浩多次反对南伐却是希望与南方汉族政权搞好关系,维持现状,共同发展,从而为拓跋政权汉化争取时间。北魏正统观的发展经历了中原地域正统与汉民族正统两个阶段,《魏书·礼志一》所载北魏关于君臣五德历运的争论就是关于这两种正统观的争论,而这两种正统观正对应着北魏汉化的两个阶段。中原地域正统观向汉民族正统观转化是拓跋政权国策指导思想上的重大改变,表明拓跋皇朝汉化改革的全面深化。
胡克森
关键词:北魏正统汉化
中国国民群体意识与中华民族凝聚力关系考察被引量:3
2007年
关于中国国民群体意识是“内聚”还是“内耗”,中华民族凝聚力强还是弱,这是一个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通过群体交互行为的交叉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人的群体意识强,中华民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是一个基本结论,但其作为社会整合的条件是脆弱的,它依靠的是外在的压力和内部绝对权威的刚性统治,只要外在压力一解除,绝对权威一辞世,动乱就有可能到来,权威和动乱构成平衡社会发展的两个砝码。
胡克森
关键词:中华民族凝聚力
论中华民族宗教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及其形成被引量:1
2018年
中华民族宗教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实体的多元一体构成对应关系,即作为高层实体的中华民族有自己的民族宗教,汉民族等56个基层民族也有相应的民族宗教。汉民族的宗教是董仲舒建立的新儒学和原始道教,它是伴随着汉民族的形成而形成的,而随着佛教传入及其中国化,中华民族宗教文化的主体:儒释道三大宗教相继形成;而中华民族原始巫教北上南下,结合各地域文化形成了各种民族宗教。随着各民族共同体相继形成,中华民族这个高级民族实体也趋于成熟,在此基础上,中国古代三大正统宗教:儒释道开始全面合流,中华民族的正宗大教:"宗法性传统宗教"也正式形成。而随着正宗大教向少数民族地区和下层社会渗透,中华民族的原始部落宗教完成了从分化到综合的发展历程。自此,中华民族宗教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全面形成。
胡克森
关键词:中华民族宗教文化
原始道教的兴起与“五德终始说”的演变--东汉黄巾军口号与“五德终始说”关系讨论被引量:5
2014年
原始道教兴起于两汉严重的社会危机之中,原始道经信奉者原本提出了一套救世方案劝说最高统治者进行政治改良,在多次进献救世经典均遭拒绝之后便走向民间传道布教,发动民众进行暴力革命。在原始道经信奉者从社会改良到暴力革命的转变过程中,借助的舆论宣传手段就是"五德终始"理论的相生和相胜说。在劝说最高统治者进行政治改良时信奉相生说,而当他们进行暴力革命时,主张的是相胜说。黄巾军"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口号中的"苍天"之"苍"是蓝色,是水的颜色,象征东汉的水德;而"黄天"象征黄巾农民政权,是土德,表示土胜水。从此以后,相生说与相胜说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与下层人民在有关朝代更迭问题上各自不同的话语体系和思想认识路径。
胡克森
关键词:原始道教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