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凤琴

作品数:5 被引量:46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养分
  • 2篇臭椿
  • 1篇氮肥
  • 1篇氮肥利用
  • 1篇氮肥利用率
  • 1篇养分变异
  • 1篇一枝黄花
  • 1篇因变量
  • 1篇玉米
  • 1篇如何写好
  • 1篇生态学
  • 1篇生物信息
  • 1篇生物信息学
  • 1篇生物信息学分...
  • 1篇生物修复
  • 1篇数据分析
  • 1篇水稻
  • 1篇水稻产量
  • 1篇铜污染
  • 1篇铜污染土壤

机构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江苏省农业科...
  • 1篇盐城市新洋农...
  • 1篇姜堰区农业委...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5篇胡凤琴
  • 3篇牟溥
  • 1篇周健民
  • 1篇李硕
  • 1篇刘晓伟
  • 1篇王火焰
  • 1篇吕远大
  • 1篇缪辰
  • 1篇朱德进
  • 1篇陈照明
  • 1篇徐广志
  • 1篇陈密
  • 1篇孙丽
  • 1篇刘永哲
  • 1篇杨艳

传媒

  • 2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大麦与谷类科...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4
  • 2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植物吸收根的增殖和生长与养分变异的关系——臭椿、翠菊、加拿大一枝黄花分根实验的启示被引量:1
2013年
构件理论认为植物根可以相对独立地吸收养分和对所处环境的养分条件做出响应。根据成本-收益理论,单个根(构件)的生死、生长发育与其吸收的养分收益和自身建造、维持的消耗有关。基于此,该文提出两个关于吸收根生死条件的假设:1)当可利用养分低于低临界值,根死亡在一段时滞(数天到几周)后发生;2)当可利用养分高于高临界值并持续一段时间,新的侧根产生。为了检验这两个假设,用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翠菊(Callistephus chinensis)、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作实验物种,设计了温室分根实验。每株植物选3个一级根,分别引入3个不同养分水平的斑块:0、20、200μgN·g–1。每4天将根暴露并拍照,查数新根数并测量细根总长度和一级侧根长。由于高养分处理斑块内根的快速生长,实验在开始后8天或12天结束。结果显示:除臭椿在0养分处理外,三物种在各养分处理下都有侧根产生,总根长均有增加;臭椿、翠菊、加拿大一枝黄花在不同观测时间和养分水平处理间的侧根数目和总根长差异显著,而一级侧根长除臭椿外变异均较小;整个过程中没有根死亡。研究结果部分支持两个假设。本研究还为进一步探究根模块构件增殖、生死过程机制提出新的建议,即除需要更长的实验时间外,还应该考虑:1)多种资源各自及联合对根生长、生死过程的影响;2)资源斑块和整个根系生长背景的资源丰度对比;3)根构建和根维持的相对C消耗。
胡凤琴牟溥
关键词:臭椿翠菊加拿大一枝黄花
玉米ZmRab6A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2020年
为研究小分子量三磷酸鸟苷(guanosine triphosphate,GTP)结合蛋白的分子功能,利用RT-PCR技术克隆玉米Rab6A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cDNA全长1044 bp,包含1个660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19个氨基酸。ZmRab6A基因含有6个外显子和5个内含子,全长2650 bp。ZmRab6A蛋白的分子量为24.39 ku,理论等电点为5.58,属于亲水性不稳定蛋白,不存在跨膜区域和信号肽,二级结构多为无规卷曲和α-螺旋。系统进化分析表明,玉米ZmRab6A与高粱的亲缘关系最近。
时丕彪胡凤琴顾小兵吕远大
关键词:玉米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
如何写好数据分析和几个相关的统计问题被引量:3
2013年
该文就生态学论文"材料和方法"部分中"数据分析"的写作规范进行讨论,希望对论文写作有所帮助。还讨论了在生态学论文数据分析部分常遇到的几个统计问题,如采用更有效的统计方法、相关因变量、方差不齐性、统计显著性与生物学/生态学显著性、伪重复问题。
胡凤琴李硕牟溥
关键词:数据分析论文写作生态学因变量
臭椿治理铜污染土壤的实验测定被引量:6
2014年
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具有很强的抗逆性,能适应多种不良的环境,在中国广泛分布,是一个很有潜力的修复铜污染土壤的物种。通过种植实验检验臭椿修复铜污染土壤的能力。臭椿实生苗移植于4种不同铜的质量分数(0、29、57和86 mg·kg-1)、3种不同的施肥处理(对照、有机肥、无机肥)的土壤,经过5周种植,测量臭椿根、茎、叶的铜含量及各部分生物量。试验结果表明:1)土壤铜浓度的差异对臭椿生长没有显著影响;2)土壤施肥处理显著影响臭椿生长,施加无机肥生长最佳,对照次之,施有机肥最低;3)随土壤铜浓度增加,臭椿根、茎、叶的铜含量增加,然后趋缓,但似乎根、茎、叶的铜含量变化不同步;4)土壤肥力对臭椿茎、叶的铜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对根的铜含量影响显著,施加无机肥的根中铜含量显著增加。臭椿经过短短5周处理,其体内铜的质量分数就到达120μg·g-1,且铜在各组织中的分布比为根:茎:叶=2?1?2。相比一些超富集铜的草本植物,臭椿的铜吸收能力尚有距离,但其高生长、高抗逆性、深根系的特点,加之其对其他众多重金属元素的吸收能力使得这个物种在生物修复污染土壤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本研究丰富了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物种库,为进一步寻找重金属"超富集植物",更有效的治理土壤污染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任嘉斌杨艳陈密牟溥胡凤琴徐广志孙丽
关键词:土壤铜污染生物修复臭椿
氮肥施用方式对水稻产量以及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被引量:36
2017年
[目的]针对水稻氮肥施用量大、利用率低的现状,探索氮肥高效的一次根区施氮模式,比较改变施氮方式后水稻对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的差异,为水稻高效施肥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在环太湖单季中稻区(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县邱村镇和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梁徐镇)开展大田试验,比较常规习惯施氮(FFP,40%作基肥,30%作分蘖肥,30%作穗肥)与根区一次施氮的3种施氮方式(BF,侧5 cm深5 cm条施;HF5,侧5 cm深5 cm穴施;HF10,侧5 cm深10 cm穴施)4个处理对水稻产量及氮、磷、钾肥吸收利用的差异。[结果]根区一次施氮相对FFP不减产,且HF10的产量比FFP分别显著增产24.5%(广德)和44.8%(姜堰)。HF10显著提高水稻茎、鞘、叶以及籽粒的氮含量和氮积累量,两地HF10的水稻总氮积累分别达164.1 kg·hm^(-2)(广德)和196.4 kg·hm^(-2)(姜堰),相对FFP分别增加了53.6%和114.3%。根区施氮对于水稻各器官磷含量和磷积累量也有显著提高,两地最高磷积累的HF10相对FFP平均增加45.1%。根区施氮对水稻钾含量的影响相对较小,钾的积累量的变化趋势与干物质相同。HF10的氮肥表观利用率平均由FFP的17.9%提高到54.0%,农学利用率也有显著的提高。[结论]根区一次施氮是一种节肥高效的施肥方式,两地综合结果均以水稻侧5 cm、深10 cm一次穴施氮肥效果最好,根区施氮显著提高了水稻磷、钾的吸收量,磷、钾肥施用量有待进一步调整,此施肥模式值得进一步研发施肥机械和推广应用。
刘晓伟王火焰朱德进周健民陈照明刘永哲胡凤琴缪辰
关键词:水稻氮肥利用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