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娟
- 作品数:15 被引量:157H指数:7
-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经济管理建筑科学更多>>
-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空特征研究被引量:35
- 2017年
- 基于地理学视角,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湖北省673项国家级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的空间结构、时间演变及特征进行梳理和分析。研究表明: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发展中总体呈现"四峰三谷"的变化特点,即在石器时期、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隋唐至宋朝时期、明清时期发展兴盛,而在商朝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元朝时期发展缓慢;湖北省非遗十大类型的数量结构表现为四级,整体空间分布为凝聚型,呈现出"四团两带"的"人"字型空间结构,鄂西南及鄂东南是主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密集区,恩施、武汉、宜昌三个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较多;湖北省国家级非遗呈现以武汉及周边地区和宜昌为核心的"双核"结构,省级非遗则表现出以武汉及周边地区为中心的"单核"结构。
- 胡娟胡娟张艺琼龚芋交孔雅茹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传统手工艺民俗
- 湖北省传统村落的时空演化及类型特征被引量:6
- 2022年
- 以湖北省的206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时间断面法和历史文献,分析湖北省传统村落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完整展现其空间关系和区域演化过程,发现:湖北省传统村落历史发展大致经历了隋唐五代以前的萌芽期、宋元辽金的发展期和明清繁盛期的三个阶段;空间格局呈集聚、均衡性较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具体表现为以鄂西南为高值聚集区、鄂东北为中值聚集区、鄂东南为低值聚集区,整体空间分布类型与湖北地貌类型具有密切关系;流域格局上,湖北省传统村落沿河流分布特征明显,主要分布在距河流15 km范围内;高程格局上,湖北省传统村落主要集聚在山地,并大致经过了"山地—丘陵/平原—山地"发展的时序性;类型特征呈现农耕型偏鄂西南分布,商贸型呈沿边型分布,军事型偏鄂东北分布和工艺型偏鄂东南分布的基本特征.
- 胡娟王刚刘琴伍昌友吴梓萌
- 关键词:传统村落
- 武汉市文化遗产的社会记忆演化特征——以文物保护单位为例被引量:15
- 2019年
- 从社会记忆的维度,对武汉市283处文物保护单位构建“士农工商兵”的分类体系,并梳理其时间演变和空间结构特征,发现:①时间上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类型表现出由单一走向丰富的基本特性,可基本分为“远古—六朝”、“隋唐至今”的两大阶段,总体表现为“生存文化—手工文化—学士文化—本土商贸文化—机械文化—军事纪念文化”的过渡特征。②空间上呈现出从分散到集中,由外围城区向中心城区聚集的特征;总体形成“两轴—四斑—两圈层”的空间分布体系。这种社会记忆的演化特征体现了占社会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特征的变化,以及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这说明社会记忆的演化,受到社会群体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直接影响,主流生产力决定社会记忆的构建。
- 胡娟朱琳唐昭沛甘依霖
- 关键词: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单位社会记忆楚文化
- 成功智力理论视角下智力教学的误区与对策
- 2004年
-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为我国的智力与智力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多元的切入点。在这一理论的观照下,可以发现我国目前的智力教学存在着一些误区。本文据此提出相关对策:同等重视三类智力教学,重点发展各自的核心成分;尊重并鉴别学生的智力模式,实施个性化的智力教学;采取三元评估手段,促进三元智力教学正常开展。
- 甘应鑫胡娟
- 关键词:成功智力理论
-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6
- 2019年
- 湖北省67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在空间上呈不均匀分布特征,究其成因,是各驱动力的综合影响结果,因此为了探明不同影响因素对湖北省非遗空间分布形成的作用,该文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2大方面,具体分为地形、河流、文化、经济4个子方面对其进行剖析.研究表明:1)地势对非遗的影响作用体现在平原一台地单元的促进作用和山地一丘陵单元的保护作用上,由此导致平原一台地型非遗分布范围广泛、传播距离远,而山地一丘陵型非遗则正好相反;2)湖北省非遗普遍具有亲水性.各类非遗到河流的平均距离均小于10km.河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影响人类定居地点和出行方式上,由此导致非遗主要分布于河流两岸;3)荆楚文化中的楚国历史文化、清江巴土文化和江城武汉文化对湖北省非遗的产生与分布作用最显著;4)经济集聚效应是影响非遗产生、空间分布、流动传播的重要影响因素.湖北省非遗的集聚中心随着历史上的经济文化中心迁移而迁移.
- 陈慕琳胡娟胡娟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因素
- 基于不同尺度的湘鄂赣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被引量:38
- 2019年
- 分析区域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可为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与分区保护提供理论支撑,也可为制定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以湘鄂赣地区550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从市域、县域两个尺度探讨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湘鄂赣地区传统村落具有分布广泛、局部集中的特征,分布形态呈集聚型,且县域尺度的集聚特征比市域尺度更明显;江汉-洞庭湖平原为低低集聚区域,传统村落分布稀疏。在两个尺度上,传统村落数量均与平均海拔、年均降雨量呈正相关,与河流密度、年均气温、公路密度、城镇化率、人均GDP、人口密度呈负相关。平均海拔、公路密度在市域尺度对传统村落的分布影响显著,年均气温、年均降雨量、人均GDP在县域尺度对传统村落的分布影响显著。自然地理因素是湘鄂赣地区传统村落形成的环境基础,并通过影响社会经济活动进而影响传统村落的保存。
- 何小芊龚胜生胡娟许甲甲
- 关键词:传统村落空间分异影响因素
- 基于用户体验的数字图书馆知识转移研究
- 知识转移是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数字图书馆追求的终极目标。知识转移的表层主体是数字图书馆和用户,其实质转移主体是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各种隐性和显性知识的转移。通过知识转移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隐性化从而创造...
- 胡娟
- 关键词:知识转移用户体验数字图书馆服务质量资源整合
- 文献传递
- 长江经济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时空特征及演化被引量:13
- 2019年
-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文化主廊道之一,集聚着长江流域主要的文化特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为主要载体,研究长江经济带内不同类型非遗的历史演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可以探索长江经济带的文化发展演变历程.利用核密度估计法以及重心迁移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内858项国家级非遗的历史演化过程研究,发现:1)非遗在各历史时期的数量高低不均,呈现出六起六伏的结构特征,总体表现出发源于远古,成熟于宋唐,鼎盛在明清的时代特征;2)长江经济带的非遗重心在两晋时期发生转向,由原来的向东北改为向西南方向移动;3)十大类非遗中除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戏剧、传统医药与曲艺类的发展具有滞后性,其余各类型非遗发展则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起伏不定;4)非遗内涵与结构大致经历了“早期依赖自然、崇尚神明—中期征服自然,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追寻艺术美—晚期凭借先进技术工艺追求生活品质,关注身心健康发展”的三个变化特征.
- 廖岚钦胡娟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江经济带历史时期
- 社会关联下传统村落的簇团空间识别:基于连片保护的视角
- 2024年
- 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积淀和乡村社会的关键组成.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的启动标志着我国传统村落保护范畴从单体走向群体.该文以鄂东地区89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从地脉、人脉、文脉三个维度构建社会记忆指标体系,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使用实地调研数据和空间坐标数据度量传统村落社会关联和空间格局,提出传统村落簇团(若干簇团的聚集成为簇群)的概念及识别方法.研究表明:1)传统村落具有丰富的地脉、人脉、文脉社会关联,集聚分布在孝感、武汉、黄冈的北部以及咸宁东部、黄石南部;2)综合考虑传统村落社会关联和空间格局,研究识别出7个簇团、2个簇群;3)根据网络密度,研究将传统村落簇团分为高协同性、中协同性、低协同性三类,并提出分类发展的建议.研究对于识别传统村落簇团与簇群、划定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 林静芬胡娟唐荣崔家兴
- 关键词:传统村落社会关联簇群
- 空间与女性主体性:列斐伏尔空间理论视域下的《归家》
- 胡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