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希东

作品数:27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1篇文学
  • 4篇历史地理
  • 2篇政治法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艺术

主题

  • 16篇文学
  • 14篇学史
  • 14篇文学史
  • 6篇新文学
  • 6篇意识形态
  • 6篇袍哥
  • 6篇文学史建构
  • 5篇新文学史
  • 4篇政治
  • 3篇著作
  • 3篇文化
  • 3篇文学史观
  • 3篇现代派
  • 2篇代文
  • 2篇新感觉
  • 2篇形态论
  • 2篇政治意识
  • 2篇政治意识形态
  • 2篇社会
  • 2篇史书

机构

  • 20篇成都大学
  • 3篇四川大学
  • 3篇苏州大学
  • 2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西南财经大学
  • 1篇四川省渠县中...

作者

  • 26篇胡希东
  • 2篇邱艳萍
  • 2篇涂芸竹

传媒

  • 5篇成都大学学报...
  • 3篇社会科学
  • 2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北方论丛
  • 1篇学术界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人文杂志
  • 1篇四川戏剧
  • 1篇当代文坛
  • 1篇贵州文史丛刊
  • 1篇天府新论
  • 1篇宜宾学院学报
  • 1篇四川文理学院...
  • 1篇长春师范大学...
  • 1篇新文学评论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5篇2011
  • 2篇2008
  • 3篇2007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现代文学的历史建构被引量:1
2013年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曾经作为1950年代初新中国文坛重要的文学观念,并成为新国家意识形态,它规范支配着此时期的文学创作,也规范支配着现代文学的历史建构,现代文学史成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图解框架,而现代文学的历史建构成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新中国出现的合理性与历史必然性的佐证,这对后来文学史叙述成为政治斗争"工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胡希东
关键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史建构
1950-1980新文学史著作文学史观念研究
文学史著作是著者文学史观念的呈现。文学史研究是“重写文学史”以来文学研究的重点与热点,但对文学史著作研究,尤其是文学史著作所体现的文学史观念的研究却是目前文艺学研究的空白与薄弱之处。本论文就是针对该领域的空白与薄弱之处,...
胡希东
关键词:文学史观
文献传递
巴蜀袍哥文化系统论析
2021年
巴蜀袍哥在巴蜀近现代社会影响广泛,它逐渐形成一套独特而复杂的袍哥文化系统,这具体表现在器物、制度、礼仪、语言、精神文化等方面。袍哥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经过巴蜀民众的扬弃与转化,逐渐升华为袍哥文化精神;袍哥文化精神是袍哥文化正面积极的精神特质,也是袍哥性格特征与精神特质的反映;袍哥文化精神与巴蜀文化有关联与契合之处,在其发展过程中成为巴蜀文化组成部分。
胡希东
关键词:巴蜀文化
藏地村庄演绎的描述与追忆——格绒追美小说创作论被引量:4
2013年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村庄是乡土社会的重要空间;作为藏族作家,格绒追美的小说始终难以忘怀他的藏地故土,那云遮雾挡、雪域映衬的村庄;在历史沧桑中,村民们牧歌般的生活,村民们的生老病死、痛苦忧伤,村民们应对外来冲击所做的价值抉择,表现了格绒追美对村庄故园的独钟复杂之情;特别是对藏地村庄史诗性的描述与追忆,完成了他对自己民族苦难的升华与超越。
胡希东
关键词:小说创作乡土
初期“社会型”新文学史叙述形态论
2016年
"社会型"文学史叙述是初期新文学史叙述的重要形态,它在文学史叙述中多用时代、社会等外在因素阐释新文学的历史,文学史叙述形态多采用"编年体"文学史叙述模式;相对于"文体型"文学史叙述而言,"社会型"文学史叙述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这易造成文学独立性、审美性的丧失,使文学史叙述失去客观、真实而走上偏狭之路。
胡希东涂芸竹
关键词:意识形态
李劼人的小说创作与袍哥语汇
2022年
袍哥文化在巴蜀近现代社会盛行,这使得袍哥语汇逐渐演变成为巴蜀方言土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在显示其生命力;李劼人小说创作注重巴蜀地域特色,巴蜀方言俗语是他小说创作地域特色的重要反映,而其中滋生于近现代巴蜀的袍哥语汇也是其明显表现;在李劼人的小说创作中,袍哥语汇的大量使用对李劼人近现代巴蜀袍哥人事的表现、袍哥文化的表现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巴蜀特有的民俗与语俗。
胡希东
关键词:小说创作民俗
试论巴蜀影视剧的清水袍哥与浑水袍哥
2017年
袍哥是巴蜀近现代社会失序的产物,它分为清水袍哥与浑水袍哥,这对巴蜀近现代社会以及巴蜀民众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反映巴蜀独特地域民风、民情的一些巴蜀影视剧对清水袍哥与浑水袍哥在巴蜀近现代社会的情状都有独特表现;该类影视剧无论在题材的选择、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袍哥语言的独特表达,都充分展示了盛行于巴蜀近现代社会独特的袍哥文化。本文主要以袍哥题材的巴蜀影视剧为对象,对清水袍哥、浑水袍哥所展示的袍哥文化给予探究。
胡希东梁雁林
政治主流意识形态与文学兴衰发展——刘勰《文心雕龙·时序》中的文学史观被引量:1
2008年
《文心雕龙·时序》篇是刘勰文学史观的专论,在他看来,不同时代的社会风尚与文学发展的兴衰有重要关系,而各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又与历代政治主流意识形态分不开,这就是"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枢中所动,环流无倦"的文学史观。刘勰将文学的兴衰发展最终归于政治因素,这种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学史观有其明显的局限性。
胡希东
关键词:《文心雕龙·时序》政治因素主流意识形态文学史观
清代移民异姓结拜与巴蜀袍哥的兴起被引量:6
2019年
由于清代官府打压及资料缺乏,有关巴蜀袍哥的形成之说多属臆测。据清代巴蜀社会的历史情状,巴蜀袍哥主要源于入川移民的异姓结拜,移民社会打破了血缘联聚的宗族社会形态,异姓结拜之风盛行:一部分没有土地的移民通过异姓结拜方式形成靠“暴力”手段为生的啯噜,而拥有土地却离乡背井的移民,也通过异姓结拜方式以“自保”,或通过“以暴制暴”以抗衡啯匪等的侵扰与威胁。两种结拜方式是巴蜀“浑水”袍哥与“清水”袍哥形成的雏形,异姓结拜促进了巴蜀袍哥的广泛兴起与兴盛。
胡希东
文本细读·文学经典与文学史——夏志清文学史建构论被引量:2
2012年
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是文学经典构筑的文学的历史;文本细读与文学经典的发掘是夏志清文学史建构原则,这与汉学家普实克发生了冲突,其冲突既有意识形态的对立与偏见,也是两种文学史建构谱系的对峙;夏志清文学史建构原则有其致命局限,但并不能掩盖其小说史的独特价值;无论是其文学史建构原则,还是其小说史文本,还有很多复杂问题供我们思考探析。
胡希东
关键词:文本细读文学经典文学史建构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