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晨

作品数:22 被引量:69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 5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地下水
  • 5篇地面沉降
  • 5篇水化学
  • 3篇数值模拟
  • 3篇水化学特征
  • 3篇塔城盆地
  • 3篇同位素
  • 3篇化学特征
  • 3篇黄河
  • 3篇北区
  • 3篇值模拟
  • 2篇地下水开采
  • 2篇地下水流
  • 2篇盐分
  • 2篇盐分运移
  • 2篇溶质
  • 2篇砂土
  • 2篇砂土层
  • 2篇湿地
  • 2篇水层

机构

  • 19篇中国地质科学...
  • 11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吉林大学
  • 2篇山东省国土测...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天津大学
  • 1篇天津市水利局
  • 1篇天津市水务局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 1篇河北省地质环...

作者

  • 22篇苏晨
  • 10篇陈宗宇
  • 7篇郑昭贤
  • 5篇崔向向
  • 5篇张学庆
  • 5篇孟素花
  • 5篇崔亚莉
  • 4篇邵景力
  • 2篇郭春艳
  • 2篇李亚松
  • 2篇王莹
  • 2篇陈江
  • 2篇郝奇琛
  • 2篇田夏
  • 1篇费宇红
  • 1篇石建
  • 1篇万继涛
  • 1篇张伟
  • 1篇李文运
  • 1篇万淼

传媒

  • 3篇水电能源科学
  • 2篇中国地质
  • 2篇水文地质工程...
  • 2篇南水北调与水...
  • 1篇中国农村水利...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现代地质
  • 1篇水文
  • 1篇新疆地质
  • 1篇2012全国...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SUB模块在天津平原地面沉降模拟中的应用
本文重点对SUB模块进行全面阐述,并针对天津地层特点,将其应用于该区地面沉降的分析中,对地面沉降发展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块是研究地面沉降的有效工具。
Su chen苏晨Cui Ya-li崔亚莉Shao Jing-li邵景力Chen Zong-yu陈宗宇
关键词:地面沉降数值模拟分析模型沉降控制
黄河下游大堤外侧地下水涌水机制研究
2023年
针对黄河下游艾山段秋汛期间大堤外侧水井涌水现象,整理研究区内的地下水位动态监测资料与地下水位统测资料,采集相关水样,结合黄河径流与当地降雨情况,综合分析研究区内第四系孔隙水井涌水机制。通过地下水位统测查明,持续高强度的降雨造成区域水位平均抬升幅度达3 m以上,减少了地下水的径流排泄量,是水井涌水的基础原因;黄河下游艾山段秋汛期间持续高水位运行,导致黄河水强烈补给地下水,是造成水井涌水的直接原因;经分析,黄河下游艾山段的水井涌水警戒水位为39.5 m,持续高水位(39.5 m及以上)运行导致水头压力显著增加,进而使大堤外侧水井涌水;涌水范围在大堤外侧500 m内。该研究阐明了黄河大堤外侧地下水的涌水机制,为预防黄河下游大堤外侧水井涌水,汛期提前排查涌水隐患提供了依据,有助于黄河下游大堤安全防护。
张学庆苏晨苏晨孟素花孟素花
关键词:黄河下游
天津市地下水流-地面沉降耦合模型被引量:20
2012年
天津市平原区地面沉降主要由地下水大量开采引起,影响范围广、危害大,已成为天津市主要的环境地质问题。分析了研究区的水文地质条件,结合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将研究区概化为6个含水层组,地下水流考虑三维非稳定流,地面沉降选用一维固结压缩模型,运用地下水流模型Modflow 2005和地面沉降模拟模块Sub,建立了天津市平原区地下水流-地面沉降数值耦合模型,模型面积为1.1×104 km2,利用1998—2008年地下水位等值线、过程线、地面沉降过程线等资料对模型进行了识别。模拟期的地下水均衡分析表明,在多年开采条件下,越流补给、压缩释水、侧向边界流入分别占深层含水层补给量的41.84%、32.15%和24.17%。将调试后的模型应用于南水北调实施后地下水控采条件下的地面沉降趋势预测,显示出停采或减少地下水的开采,有利于减缓地面沉降下降速度,且表现出开采层位越往下,地面沉降恢复难度越大的变化趋势。
李文运崔亚莉苏晨张伟邵景力
关键词:地下水流地面沉降
塔城盆地北区承压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被引量:7
2019年
基于2015年8月在研究区采集的81个地下水化学和同位素数据,分析了塔城盆地北区承压水化学类型分布特征,并结合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采用背景比拟法、Gibbs图、氘盈余模型、离子比值法、氯碱指数及钠吸附比等水化学分析方法,分析了地下水化学形成作用及其演化机制。结果表明:承压含水层普遍赋存水质较好的淡水,水化学类型以HCO3-Ca型(Ca·Mg型、Ca·Na型)水为主。随地下水径流方向,承压水TDS及水化学类型呈较好的水平分带规律,即从承压水的上游区,沿区域地下水流向,地下水TDS逐渐升高,水化学类型由HCO3-Ca型水,演化为SO4·HCO3-Ca·Na型和SO4-Ca·Na型水。承压水化学特征,主要受水岩作用控制,蒸发作用对其影响有限,而且基本未受人类活动影响。整体上,在上游区,承压水化学组成主要受碳酸盐矿物和正向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的影响,而在中、下游区主要受石膏溶解影响。在个别径流路径上,正向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对地下水化学组成的影响超过矿物溶滤作用。
崔小顺郑昭贤程中双苏晨苏晨
关键词:水化学类型水化学特征塔城盆地
地下水流—地面沉降耦合模型的应用 ——以天津市平原区为例
天津市以往重开发轻管理的地下水开发模式,导致深层地下水开采过度,产生了诸如地面沉降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正确的评价水资源,解决开采量统计与调查数据误差较大问题,定量反映开采量与地下水位关系,考虑在地面沉降加以控制基础上的...
苏晨
关键词:地面沉降水资源评价
文献传递
穆兴平原北部地下水年龄及更新性被引量:2
2019年
地下水年龄结构是了解一个地区地下水资源开采可持续性的重要基础。穆兴平原地下水开采量增加以及地下水环境恶化,对该地区可持续发展有一定制约,为此在2016年采集CFCs样品31组和3H样品60组,估算了研究区地下水年龄。结果表明,穆兴平原北部地下水年龄为21年到大于65年,由西北部和穆棱河向平原中部及乌苏里江逐渐变老,更新性变差,主要受到大气降水和地表河水补给,但是由于地表覆盖一层黏性土,地下水中缺失小于10年的水;不同井深样品中二者及NO_3^-浓度的变化,表明在60 m以上地下水的防污性能较差,而在100 m以下则较好,饮用水源井深需超过100 m。
苏晨程中双郑昭贤郑昭贤
关键词:地下水年龄
一种变水头条件下地下水中盐分运移试验平台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变水头条件下地下水中盐分运移试验平台,它包含柱体(1),该柱体(1)的内部固定有两道过滤板(100),两道过滤板(100)之间由上至下依次布置有第一砂土层(2)、第一黏土层(3)、第二砂土层(4)、第二黏...
陈江陈宗宇王莹苏晨
文献传递
穆兴平原地下水开采对乌苏里江流量的影响
2020年
为分析地下水开采对乌苏里江流量的影响,利用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开采强度下地下水向乌苏里江排泄量的变化。结果表明,2017~2027年,穆兴平原地下水开采量在维持现状和增大开采至11×10^8 m^3/a的条件下,地下水流向基本无变化,在乌苏里江沿岸的地下水变幅基本在±1m以内。现状持续开采条件下,汇入乌苏里江的地表径流量有所减少,但地下水开采量每增加1×10^8 m^3/a,地下水和地表水向乌苏里江的排泄量仅减少0.2×10^8 m^3/a,相对于乌苏里江流量而言可忽略不计。因此,可认为穆兴平原地下水开采对乌苏里江的流量影响不明显。
苏晨李壮郑昭贤郑昭贤
关键词:数值模拟地表径流地下水开采
基于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的塔城盆地北区潜水水化学演化机制被引量:1
2022年
以塔城盆地北区地下水一级系统为研究对象,选取典型地下水流路径,确定参与水文地球化学反应的潜在矿物相及反应方向,评估地下水蒸发浓缩程度,基于此采用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型,定量分析了水流路径上产生的水岩作用,从而揭示该区地下水化学演化机制。结果表明:水岩作用对潜水水化学演化起到主控作用,蒸发作用对水化学组分的贡献量有限;从补给区至排泄区的径流路径上,地下水系统中主要发生,石膏、石盐、白云石溶解和Na^(+)-Ca^(2+)之间的正向阳离子交换,并发生少量的斜长石不全等溶解和方解石沉淀;研究区内西区地下水流动子系统的径流条件比东区地下水流动子系统较好,地下水更新速率较快,使水岩作用对地下水化学组分的贡献量较小,而且在西区地下水子系统基本不发生盐岩溶解作用,这使其水质相比东区较好。研究成果可为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盆地地下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崔小顺郑昭贤程中双苏晨苏晨
关键词:水化学演化水岩作用塔城盆地
东阿县沿黄区孔隙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被引量:3
2022年
基于东阿县牛角店镇、乐平铺镇等地区38组孔隙水样品和3组黄河水样品,采用水化学离子比法和氢氧同位素分析法,系统分析了东阿县沿黄区孔隙水化学特征的形成机理及黄河水对孔隙水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孔隙地下水以HCO_(3)-Na型为主,含水层中主要发生硅酸盐岩溶解和碳酸岩溶解过程;黄河水入渗、大气降水的入渗和水-岩相互作用是区内地下水化学成因的主导因素;区内地下水化学与同位素特征反映出研究区内黄河影响带范围在18 km以内,影响带范围内地下水参与外界循环不积极,主要受黄河水的补给,地下水化学组成主要受黄河水和水-岩相互作用的影响,在影响带范围外地下水化学组成受到大气降水的影响程度增大。
苏晨张学庆张学庆郭春艳田夏崔向向
关键词:水化学地下水黄河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