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荣雪余

作品数:44 被引量:575H指数:13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首都医科大学校长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5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4篇超声
  • 12篇乳腺
  • 7篇影像
  • 7篇造影
  • 7篇乳腺肿
  • 7篇肿瘤
  • 7篇超声检查
  • 6篇淋巴
  • 6篇恶性
  • 6篇超声造影
  • 6篇超声诊断
  • 5篇乳腺癌
  • 5篇腺癌
  • 5篇腺肿瘤
  • 5篇淋巴结
  • 4篇乳腺肿瘤
  • 4篇良恶性
  • 4篇淋巴结转移
  • 4篇病变
  • 4篇超声影像

机构

  • 31篇首都医科大学
  • 8篇北京协和医院
  • 2篇北京市普仁医...
  • 1篇东南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38篇荣雪余
  • 23篇朱强
  • 10篇冀鸿涛
  • 10篇黄慧莲
  • 8篇姜玉新
  • 5篇赵汉学
  • 5篇肖萍
  • 4篇孙强
  • 4篇范秀萍
  • 4篇夏春霞
  • 3篇马腾
  • 3篇李江萍
  • 3篇王丽梅
  • 3篇周帅
  • 3篇胡敏霞
  • 2篇郭宁
  • 2篇余华峰
  • 2篇周亚静
  • 2篇沈媛
  • 2篇贾文秀

传媒

  • 4篇中国医学影像...
  • 4篇中华医学超声...
  • 3篇中华超声影像...
  • 2篇中国超声诊断...
  • 2篇2006年度...
  • 1篇中国医学计算...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北京医学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中国医刊
  • 1篇中国高等医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循证医学...
  • 1篇中国耳鼻咽喉...
  • 1篇骨科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超声医学...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 6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9
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早期乳腺癌超声诊断新技术系列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姜玉新孙强朱庆莉黄汉源林守清李洪林荣雪余刘赫
1996年1月-2006年6月,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资助下,进行了该项目的研究。近年来乳腺癌已经成为中国女性发病率最高、死亡人数增幅最大的恶性肿瘤。由于缺乏有效的一级预防措施,唯有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才能降低乳腺癌患...
关键词:
关键词:乳腺癌超声诊断
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超声鉴别诊断
目的多形性腺瘤具有高复发率和恶变倾向,常采用腮腺大部分切除,而腺淋巴瘤极少复发和恶变,则多采用肿物剜除术。故此文拟探讨两者超声声像图的鉴别要点,对手术方式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连续性收集手术病理证实的7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
荣雪余朱强冀鸿涛李江萍黄慧莲
文献传递
超声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作用被引量:130
2000年
荣雪余姜玉新
关键词:超声波诊断乳腺肿瘤灰阶超声CDFICDE
子宫内膜息肉的阴道超声图像表现及漏诊原因分析被引量:13
2010年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息肉的经阴道超声声像图特征,分析经阴道超声检查的漏诊原因。方法对57例经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阴道超声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子宫内膜息肉的经阴道超声图像特征包括:多≤2cm(78.4%),呈偏强回声或中等回声(75.4%),形态呈舌状或指状(76.5%),边界规整,与内膜分界清晰(97.9%),息肉内多可见一条较粗的血管从内膜基底层连续到病灶内(50%)。结论子宫内膜息肉的超声图像有其特征性。在月经分泌期进行检查、合并子宫内膜增生症、以及合并多发性肌瘤时可能导致漏诊。
李江萍荣雪余朱强
关键词:子宫内膜息肉经阴道超声漏诊
北京地区超声医学专业住院医师培训工作的总结
自2001年起对北京地区三级医院、自2006年开始包含二级医院的住院医师,进行了规范的、阶段性的培训和考核工作。本单位作为超声医学专业组长单位,负责组织本专业的考核工作。为更好地实施、完成这一培养年轻超声医师的重任分析了...
朱强范秀萍荣雪余黄慧莲
关键词:超声医学专业住院医师
唾液腺恶性肿瘤的超声征象及与病理类型关系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唾液腺恶性肿瘤的超声征象与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 25例肿瘤分低度恶性组9例、中高度恶性组16例。超声观察内容包括肿瘤大小、形态、边界、回声、血流、周围软组织及淋巴结。结果低度恶性组和中高度恶性组中:肿瘤最大径分别为(1.92±0.53)cm和(3.41±1.99)cm(t=-2.185,P<0.05);形态呈类圆或浅分叶、明显不规则形分别为66.7%(6/9)、33.3%(3/9)和18.8%(3/16)、81.3%(13/16),(χ2=5.740,P<0.05);低度恶性组边界清晰或欠清占66.7%(6/9),明显高于中高度恶性组25.0%(4/16),(χ2=4.167,P<0.05)。肿瘤呈均匀低回声者低度恶性组占66.7%(6/9),中高度恶性组37.5%(6/16),(χ2=1.963,P>0.05)。低度恶性组以无或少血流为主,中高度恶性组以多血流为主(χ2=2.707,P>0.05)。中高度恶性组有9例有软组织或淋巴结受侵犯,低度恶性组仅1例(χ2=4.890,P<0.05)。结论唾液腺恶性肿瘤的超声征象(形态、边界及周围受侵情况)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关。
荣雪余贾文秀冀鸿涛黄慧莲马腾朱强
关键词:涎腺肿瘤
探讨超声在足底跖筋膜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探讨超声在足底跖筋膜炎诊断及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我院203例临床诊断跟痛症病人的临床及超声影像学资料,并总结病因。对比分析跖筋膜炎病人的双侧跖筋膜及足底脂肪垫的超声参数。按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否大于24 kg/m^2分为BMI>24 kg/m2组和BMI≤24 kg/m^2组,对比两组上述参数,探讨超声诊断跖筋膜炎的价值。结果跖筋膜炎是203例病人足跟痛的首要病因,占82.8%。其中跖筋膜炎病人患侧跖筋膜跟骨止点处的超声测量厚度大于健侧(0.50 cm vs.0.37 cm),而脂肪垫厚度小于健侧(0.55 cm vs.0.60 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段跖筋膜厚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MI>24 kg/m^2组与BMI≤24 kg/m^2组病人右侧跟骨止点处跖筋膜厚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MI>24 kg/m^2组左侧跖筋膜厚于BMI≤24 kg/m^2组(0.46 cm vs.0.40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BMI>24 kg/m^2组右侧足底脂肪垫厚度较BMI≤24 kg/m^2组增厚(0.59 cm vs.0.50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可直接显示跖筋膜跟骨止点处增厚,可为足底跖筋膜炎临床诊断提供定量的参数指标,对于足跟痛的软组织因素分析和鉴别有重要临床价值。
周亚静徐宁荣雪余赵汉学魏芳远
关键词:足跟痛跖筋膜炎超声
超声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诊断作用的评价被引量:19
2006年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ALN)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1例乳腺癌、超声检查显示有ALN的患者进行灰阶超声(US)上淋巴结长短比(L/S)和结构、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上血流分布状态的分析。结果75.0%的转移性淋巴结L/S≤2,20.8%的非转移性淋巴结L/S≤2(P=0.000)。转移性淋巴结呈皮质偏心增厚型达58.4%,向心增厚型及狭窄型各占20.8%,未见无淋巴门型;非转移性淋巴结呈皮质狭窄型达71.7%,向心增厚型28.3%,未见偏心增厚型和无淋巴门型(P=0.000)。转移性淋巴结血流分布状态呈周边型者60.4%,而非转移性淋巴结呈淋巴门型者73.6%(P=0.000)。以L/S≤2、偏心增厚型皮质、周边型血流作为转移性的标准,敏感性为91.3%,特异性为89.1%。结论超声诊断有助于判断乳腺癌ALN转移。
荣雪余冀鸿涛朱强肖萍
关键词:腋窝淋巴结乳腺肿瘤超声检查
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被引量:15
2011年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MTHFR)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共纳入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40例正常人,用循环酶法测定血清Hcy水平;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颅外段;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MTHFR基因型多态性。结果病例组颈总动脉(CCA)及颈内动脉(ICA)内中膜厚度(IMT)较对照组显著增厚(1.07±0.30)mm vs(0.87±0.33)mm,(1.00±0.31)mm vs(0.65±0.16)mm(均P〈0.01)。病例组较对照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显著增高(74.4%vs 45.0%,P〈0.01)。病例组中不稳定斑块占所有斑块的比例较对照组中有增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C/T、及T/T基因型人群血清Hcy水平分别为12.95(9.50~16.58)μoml/L,19.08(12.05~25.63)μoml/L,28.32(18.00~36.80)μoml/L,呈递增趋势,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了传统的危险因素后,Hcy仍然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未进入回归方程。结论血清Hcy升高是脑梗死独立危险因素;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无相关性。
沈媛余华峰陆伯华文江平荣雪余
关键词:颈动脉疾病半胱氨酸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对超声影像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评价
目的探讨超声在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
荣雪余冀鸿涛朱强肖萍
文献传递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