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葛淑兰

作品数:39 被引量:145H指数:8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农业科学核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4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核科学技术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白令海
  • 6篇沉积物
  • 4篇地层
  • 4篇地磁
  • 4篇第四纪
  • 4篇岩心
  • 4篇晚第四纪
  • 4篇南黄海
  • 4篇古环境
  • 4篇冰期
  • 4篇磁化率
  • 4篇磁性地层
  • 3篇地磁场
  • 3篇岩石
  • 3篇岩石磁学
  • 3篇早期成岩
  • 3篇早期成岩作用
  • 3篇倾角
  • 3篇南极半岛
  • 3篇古海洋

机构

  • 32篇国家海洋局第...
  • 9篇中国科学院
  • 7篇同济大学
  • 2篇国土资源部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海洋沉积与环...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青岛海洋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挪威卑尔根大...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39篇葛淑兰
  • 22篇石学法
  • 19篇陈志华
  • 13篇黄元辉
  • 10篇刘建兴
  • 10篇刘焱光
  • 7篇吴永华
  • 6篇王昆山
  • 6篇邹建军
  • 6篇唐正
  • 5篇闫仕娟
  • 4篇程振波
  • 4篇杨刚
  • 4篇刘合林
  • 4篇武力
  • 3篇李小艳
  • 3篇王春娟
  • 3篇王汝建
  • 3篇韩贻兵
  • 3篇孟宪伟

传媒

  • 5篇第四纪研究
  • 4篇科学通报
  • 4篇海洋地质与第...
  • 4篇海洋学报
  • 3篇2014中国...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极地研究
  • 2篇海洋科学进展
  • 1篇海洋开发与管...
  • 1篇第二届深海研...
  • 1篇2013年全...
  • 1篇第十一届全国...

年份

  • 2篇2017
  • 4篇2015
  • 9篇2014
  • 6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5
  • 1篇2001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重力活塞取样器在鄂霍茨克海的应用被引量:4
2013年
2011-07-29—2011-08-09,中国与俄罗斯国际合作项目———鄂霍茨克海调查利用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的"拉夫任捷耶夫院士"号科学考察船及我国海洋公益专项-深海底原位观测及取样测量系统研发的重力活塞取样器在鄂霍茨克海3 361m的深海区,成功获取10.9m长长柱状样品,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利用自己设计的重力活塞取样器在深海获取的最长柱状样品。实践证明,该取样器设计合理、取样率高、稳定性强,为将来开展国际合作及深远海调查研究等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程振波杨刚吴永华石丰登刘焱光方习生邹建军葛淑兰石学法
关键词:鄂霍茨克海
菲律宾海西北部岩芯记录的125ka以来的地磁场强度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
2013年
沉积物记录的地磁场强度首先提供了模拟地磁场演化的数据约束,其次提供了沉积物的年龄信息.本文报道了菲律宾海西北部岩芯记录的地磁场相对强度,并结合岩石磁学和沉积学性质探讨了影响强度的各个因素.除底部红粘土层的局部磁偏角偏转可能揭示了沉积后改造以外,磁化率各向异性和地磁场方向特征表明沉积物为原状沉积.岩石磁学性质表明沉积物符合磁性均一性,可以记录可靠的地磁场强度.由于红粘土层及其下部的磁偏角异常,本文讨论其上部约125ka的结果.常规归一方法获得的两个地磁场强度参数NRM/ARM(特征剩磁和非磁滞剩磁比值)和NRM/κ(特征剩磁和磁化率比值)与其它记录对比得到时间-深度对比点,对比点之间的年龄为线性内推或者外推.地磁场强度时间模型上的岩芯氧同位素与全球氧同位素综合曲线一致证明强度结果的有效性和对比的正确性.磁化率为归一参数的强度大多低于以非磁滞剩磁为归一参数的强度,频谱和相关分析证明NRM/ARM不与ARM和磁性矿物粒度(ARM/κ)相关,也没有轨道周期性,而NRM/κ却与κ和ARM/κ相关,而且有13~12ka的周期.由此我们认为NRM/ARM记录的地磁场强度比NRM/κ更好地消除了气候印记.进一步探讨了超顺磁含量、碳酸钙含量、磁性矿物组成以及磁性矿物粒度变化与地磁场强度差值的关系,发现末次间冰期较高的超顺磁含量和磁性矿物粒度的较大范围变化造成了地磁场强度差值,后者至少造成了90%差异.中等含量的碳酸钙和较小的磁性矿物组成变化不是磁场强度差值产生的原因.如何校正磁性矿物粒度变化的影响将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葛淑兰LΦVLIE Reidar石学法方习生陈志华吴永华
西北太平洋边缘海典型地质环境调查及应用
李乃胜石学法徐兴永刘焱光李官保鄢全树于洪军孟宪伟李萍葛淑兰韩贻兵姚政权王昆山刘升发邹建军
该项目是国内首次完成的西北太平洋边缘海地质环境调查研究成果,第一次系统获得了该海域的调查资料,填补了中国的调查空白。出版了4部研究专著,发表了111篇研究论文,其中38篇被SCI收录,提交了8部调查报告,该成果广泛应用于...
关键词:
关键词:地球物理调查
南黄海陆架中部沉积物反射率光谱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07年
利用Minolta CM-2002光谱光度计对南黄海陆架136个短柱样品20~25cm段的沉积物进行了颜色反射率数据测量,通过化学元素、粒度、磁化率等来确定影响沉积物颜色反射率变化的成分和因素,介绍了反射率光谱的一阶导数和因子分析的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南黄海陆架沉积物颜色反射率受控于沉积物中的铁氧化物、有机质以及粘土矿物和钙质生物碎屑含量。主因子F1指示氧化环境,并与陆源物质相关,F2指示弱氧化环境,F3指示弱还原环境,主因子的波长范围分别是405~445nm和495~595nm,605~695nm,445~485nm。
王昆山石学法程振波王国庆葛淑兰
关键词:铁氧化物有机质粘土矿物南黄海
东海北部外陆架EY02-1孔磁性地层研究被引量:12
2008年
对长达70.20 m的东海浅钻EY02-1进行了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分析,证明沉积物的载磁矿物主要为低矫顽力的磁铁矿,磁性地层揭示了发生于9.62-8.58 m的磁极性事件,结合钻孔上部的AMS14C测年证明它为全新世初期的哥德堡磁极性漂移,线性外推的时间是距今12 681-10 206 Ma,为全新世开始时地磁场是否发生过短期的磁极性漂移提供了新证据;与东海高分辨率的浅地层地震剖面以及典型钻孔(中法联合东海地震调查和DZQ4钻孔)对比还揭示,在中更新世地层中也出现过两次磁倾角变化。在钻孔中下部54.00-50.94 m(2271—2151号样品)出现一段磁倾角变小甚至变成负值,但是由于该段沉积物以粗颗粒的砂为主并且负向样品并不连续,依据研究的标准不作为反磁极性事件。第二个比较连续的负向样品段出现在最底部70.20-64.31 m。虽然研究区域内不乏揭示中更新统地层的地震剖面,但至今没有足够长的钻孔在时间上予以佐证。根据东海地震相对比和沉积物中海侵和海退旋回的不同特征以及布容期以来报道的反磁极性事件发生的时间来推测下部地层的时代归属。由于钻孔最底部的沉积主要是粗颗粒的粉砂质砂和细砂,同时钻孔也穿透了倒数第二冰期的杂乱地震相地层和其下的平行透明海相层,所以推测下部的倒转可能为发生在MIS8晚期的CR0反磁极性事件(距今265-255 ka)。
葛淑兰石学法吴永华熊应乾韩贻兵唐保根
关键词:东海外陆架磁性地层
渤海BH08钻孔磁性地层学研究及古环境意义
本研究对取自渤海中部长度为212.4 m的钻孔BH08进行了详细的古地磁年代学研究.对岩芯以2 cm间距进行了系统交变退磁,结果显示大部分样品在20-30 mT就可以去掉次生剩磁而获得原生剩磁的方向,古地磁研究结果揭示了...
姚政权石学法刘青松刘焱光Juan Cruz Larrasoa(n)a刘建兴葛淑兰王昆山乔淑卿李小艳石丰登方习生于永贵杨刚段宗奇
关键词:磁性地层海面变化
西菲律宾海780ka以来气候变化的岩石磁学记录:基于地磁场相对强度指示的年龄框架被引量:17
2007年
文章对取自西菲律宾海本哈姆高原东部的两个钻孔岩芯进行了岩石磁学和古地磁研究,两个岩芯长度近4m,水深均超过5000m。在岩芯146底部出现了磁倾角倒转和相对磁偏角偏移,被认为是布容-松山极性转换(780ka);而岩芯89中没有发现磁倾角倒转和磁偏角偏移,表明其底部年龄比780ka年轻。岩石磁学结果表明沉积物的磁学特征符合磁性"均一性"条件:即主要载磁矿物为低矫顽力的磁铁矿,磁性矿物粒度在假单畴-单畴范围内,并且磁性矿物含量变化不超过10倍;据此构建了地磁场相对强度(RPI)的3个指标NRM/κ,NRM/ARM和NRM/SIRM。综合古地磁和地磁场相对强度与Sint800的对比结果,我们得到了两个岩芯的深度-年龄对比,在此基础上获得的岩石磁学记录表明,岩芯记录了Brunhes期以来的气候演化:冰期时,磁性矿物的粒度变粗,细粒磁性矿物含量降低;反之,间冰期时磁性矿物的粒度变细,细粒磁性矿物含量增加,与南海ODP1143孔记录的氧同位素具有一致的变化,这反映了间冰期时加强的化学风化对源区物质的影响而不是海面升降造成的沉积分选。而且,在间冰期时磁学参数反映的粒度大小亚峰谷值与氧同位素的亚峰谷值一一对应,表明间冰期沉积过程能反映气候的细微变化。这种磁学参数对气候的响应也出现在南海钻孔中,表明该特征至少是东亚海域沉积物的共同规律。对细粒磁性矿物比较敏感的ARM显示了与磁学粒度参数相似的变化,在间冰期为高值,冰期为低值,而对粗颗粒更敏感的κ和SIRM则缺乏这种与冰期-间冰期旋回的对应关系。与此同时,S-ratio变化不大并且缺乏与亚洲风尘记录的对应关系,表明自从780ka以来沉积区的低矫顽力磁性矿物一直是主要磁性载体,并且暗示物质来源应以来自陆地的悬浮体为主,而非风尘。研究区内自西向东降低的沉积速率表明了沉积物的主要来源是西�
葛淑兰石学法杨刚吴永华
关键词:西菲律宾海岩石磁学气候演变
南极半岛布兰斯菲尔德海峡沉积物的地磁场长期变化与定年被引量:1
2014年
对南极半岛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内东北部的沉积物岩芯D1-7进行了初步环境磁学和古地磁研究,获得了连续的相对地磁场强度和方向。沉积物岩性总体为灰色软塑性黏土,中下部出现一层黑色火山灰层。结合废孔沉积物和有孔虫AMS14C测年结果(王汝建等,未发表),相对地磁场强度及其方向提供了8ka以来连续的定年标尺,其中相对地磁场强度与具有相似沉积速率的南美玛珥湖记录对比提供了5个对比点;同时特征剩磁倾角提供了另外4个对比点。磁化率各向异性分析揭示了全新世中晚期岩芯所在位置底流(南极深层水,~1100m)发生了阶段性显著变化,同时磁性矿物含量、粒度、沉积物湿密度等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些环境磁学和沉积学的变化主要受控于南极相应纬度处的太阳辐射量以及与辐射量相关的夏季季风降水量的变化,降水量增加导致磁性矿物粒度变细。D1-7也记录了一些千年尺度旋回变化,但是南极布兰斯菲尔德地区目前缺乏与之相似分辨率的气候参数记录,本孔其他古海洋学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中,这些气候事件的缘起和分布范围有待后续的研究。对比发现,地磁场长期变化产生的年龄与沉积物全样有机碳AMS14C测年结果之间存在系统的差异,在8ka以来比有机碳年龄年轻,可能反映老碳的输入在8ka以来逐步增加。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内各种不同水体的混合以及在全新世全球升温背景下冰川的动态变化和由此引起的中、深层水变化,都是造成水体性质复杂的原因。而地磁场强度和方向变化则不受水体性质影响,因此可以提供更合理的年龄信息。自8ka至今,38cm·ka-1的平均沉积速率表明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地区全新世中晚期稳定和丰富的沉积物供应。
葛淑兰陈志华刘建兴黄元辉王汝建闫仕娟
关键词:布兰斯菲尔德海峡磁倾角地磁场长期变化
南黄海EY02-2孔磁性地层及古环境意义被引量:22
2005年
对采自南黄海中部平原的钻孔EY02-2(孔深70 m)进行了岩石磁学和磁性地层学研究. 磁化率随温度变化曲线(k-T)显示, 该钻孔沉积物磁性矿物的居里温度为580~600℃, 即主要磁性物质为磁铁矿. 磁滞回线测定结果表明, 南黄海磁性矿物的粒度随不同沉积环境变化很大, 总趋势是潮下滨岸大于陆相, 陆相大于海相, 与沉积物物源的距离远近和水动力强弱有关. 磁极性地层研究揭示出M/B极性转换界线位于该钻孔的63.29 m, 同时在布容期至少出现7次极性漂移(Nr1-7), 可以与布容期内的6次极性事件对应; 在松山期也出现3次正极性漂移, 最下部的两个正漂移可能是发生于886±3 kaBP的Kamikatsura正极性事件的反映. 磁化率和沉积物的粒度在不同的沉积相表现不同, 因此揭示了一些大的环境转换界面. 通常潮下滨岸和陆相的磁化率和粒度都要大于海相沉积物, 磁化率在10×10-5SI左右的稳定分布和平均粒径接近7φ指示了水深较大的海相层. 但是, 磁化率和粒度不能作为气候变化指标与深海氧同位素δ18O对比. 我们认为, 半封闭陆架海复杂的沉积物源和在冰期-间冰期沉积动力的变化是造成这种不能对比的原因.
葛淑兰石学法朱日祥刘焱光印萍刘乐军
关键词:磁化率
全新世初期地磁极性漂移在南黄海中部泥质区的记录被引量:13
2012年
对取自南黄海中部泥质区的NHH01孔进行了高分辨率的古地磁研究,结果显示在4.26~3.84m为一地磁场反极性漂移。结合钻孔在4.59m处和5.69m处的AMS^(14)C测年校正值分别为10200aB.P.和13500aB.P.以及岩芯的沉积特征,认为其在该时段为相对稳定的海相沉积。线性外推该反极性漂移的年限为9470~8540aB.P.,可能是哥德堡反极性漂移在该沉积物中的记录。这就为地磁场在全新世初期发生过漂移提供了一个新的佐证,同时也为该区晚更新世以来地层的进一步精细划分和对比提供了一个标志。
刘建兴石学法葛淑兰李小艳姚政权王昕
关键词:南黄海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