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文广

作品数:88 被引量:917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7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9篇肿瘤
  • 23篇肠癌
  • 21篇直肠
  • 18篇胃癌
  • 17篇手术
  • 16篇胃肠
  • 16篇淋巴
  • 15篇预后
  • 15篇直肠癌
  • 13篇外科
  • 13篇胃肿瘤
  • 13篇结直肠
  • 12篇胃肠道
  • 12篇细胞
  • 12篇淋巴结
  • 12篇肠道
  • 11篇血管
  • 11篇内皮
  • 10篇淋巴结转移
  • 10篇内皮生长因子

机构

  • 68篇中山大学附属...
  • 18篇中山大学附属...
  • 18篇中山医科大学...
  • 5篇中山大学
  • 4篇山东大学
  • 3篇广州医学院第...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惠州市中心人...
  • 1篇山东省千佛山...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佛山市第二人...

作者

  • 88篇董文广
  • 39篇王天宝
  • 32篇詹文华
  • 19篇汪建平
  • 19篇何裕隆
  • 15篇韩方海
  • 15篇石汉平
  • 12篇蔡世荣
  • 11篇陈创奇
  • 11篇林维浩
  • 9篇彭俊生
  • 9篇陈正煊
  • 9篇魏波
  • 8篇黄奕华
  • 8篇马晋平
  • 8篇汪建平
  • 7篇戴伟钢
  • 6篇王吉甫
  • 6篇黄美近
  • 5篇傅仁祥

传媒

  • 7篇中华胃肠外科...
  • 7篇中国实用外科...
  • 6篇中华普通外科...
  • 6篇中华普通外科...
  • 5篇中华外科杂志
  • 5篇消化肿瘤杂志...
  • 4篇中山大学学报...
  • 3篇新医学
  • 3篇广东医学
  • 3篇岭南现代临床...
  • 3篇中华肿瘤防治...
  • 3篇中华普外科手...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腹部外科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中国普外基础...
  • 2篇中国胃肠外科...
  • 2篇结直肠肛门外...
  • 2篇中华全科医学
  • 2篇中华结直肠疾...

年份

  • 4篇2013
  • 6篇2012
  • 4篇2011
  • 8篇2010
  • 5篇2009
  • 4篇2008
  • 8篇2007
  • 8篇2006
  • 10篇2005
  • 4篇2004
  • 2篇2003
  • 5篇2002
  • 4篇2001
  • 3篇2000
  • 2篇1999
  • 4篇1996
  • 2篇1995
  • 3篇1994
  • 2篇1993
8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EA启动子特异性启动双自杀基因CD与TK在CEA<'+>恶性肿瘤中表达
CEA作为肿瘤相关抗原之一,在很多肿瘤中均有表达,表达率在结直肠癌为60-80%,胃癌49-60%,肺癌52-77%,乳腺癌30-50%,胰腺癌64%,甲状腺癌60%。目的基因在特定部位的表达是基因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一...
王天宝董文广汪建平
关键词:CEA双自杀基因目的基因恶性肿瘤基因治疗
文献传递
肛管直肠创伤的诊治经验被引量:26
2002年
目的 探讨非医源性肛门直肠损伤 (Anorectalinjury ,ARI)的诊断和治疗。 方法 对1980年 1月至 2 0 0 1年 8月间我院收治的非医源性ARI 4 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非手术治疗 2例 ,其余 38例均行手术治疗。总的病死率为 2 .5 % (1/ 4 0 ) ,并发症发生率为 2 2 .5 % (9/ 4 0 )。结论 及时。
汪建平陈创奇覃建章黄奕华董文广詹文华
关键词:肛门直肠损伤
CEA启动子特异性启动双自杀基因CD与TK在CEA^+恶性肿瘤中表达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CEA启动子(CEA promoter,Cp)在肿瘤细胞特异性启动双自杀基因胞嘧啶脱氨酶(cytosine deaminase,CD)与胸苷激酶(thymidine kinase,TK)的作用。方法培养Lovo与Hela细胞,传代冻存。10μl带有Cp.CD.TK重组腺病毒(recombi-nant adenovirus with Cp.CD.TK,RA-Cp.CD.TK)病毒液转染Lovo与Hela,荧光显微镜观察,收集细胞提取总RNA,PCR扩增Cp、CD与TK,电泳鉴定。病毒转染Lovo与Hela传代接种96孔培养板,每株细胞分两组,每组24孔:第一组给予5-氟胞嘧啶(5-fluorocy-tosine,5-Fc)10mg/L培养液,第二组给予更昔洛韦(ganciclovir,GCV)5mg/L培养液,光镜观察细胞形态,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活力。结果转染病毒的Lovo细胞及Hela细胞均可见绿色荧光,PCR均可扩增出Cp、CD和TK。5-Fc和GCV对Lovo细胞具有很强的杀伤作用,对Hela细胞则微弱,5-Fc实验组Lovo细胞活力平均为8.54%±1.34%,Hela细胞平均为95.05%±2.18%(P<0.01)。GCV实验组Lovo细胞活力平均为8.38%±1.22%,Hela细胞平均为95.39%±1.64%(P<0.01)。结论RA-Cp.C.T靶向性杀伤CEA+的Lovo结肠癌细胞,而对CEA-的Hela子宫颈癌细胞生长无影响。
王天宝董文广汪建平
关键词:人结肠癌胞嘧啶脱氨酶胸苷激酶
直肠癌保留肛门括约肌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及预后分析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探讨直肠癌保留肛门括约肌(sphincterpreservationoperation,SPO)手术选择标准,分析影响直肠癌保肛术适应证选择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4月至2004年4月间,手术治疗708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SPO术与经腹会阴切除手术(abdominoperinealresection,APR)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指标和生存率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本组直肠乙状结肠交界段癌66例;直肠上段癌138例;直肠中段癌195例;直肠下段癌309例。APR术227例;SPO手术481例,其中Dixon手术449例,拖出保肛手术12例,“J”Poch20例。SPO和APR术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肝脏转移、肿瘤长径、浸润深度、Dukes分期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有无合并低位肠梗阻、癌肿部位、组织学分化程度、侵犯周径、淋巴结转移及根治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全组根治性切除660例(93.2%)。SPO术保肛率66.7%(311/481),其中低位直肠癌43.7%(135/309)。手术死亡率0.4%(3/708);术后局部复发率5.5%(39/708)。SPO组中位生存时间(65.0±6.9)个月,5年生存率59.3%;APR组中位生存时间(42.2±5.6)个月,5年生存率42.3%;两组比较P<0.01。结论直肠癌患者在确保根治前提下应首选SPO术,低位直肠癌患者根据肿瘤部位、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状况及手术者经验选择SPO适应证应是可行的。
董文广詹文华汪建平
关键词:保留肛门括约肌手术适应证预后分析DIXON手术DUKES分期临床病理指标
大肠癌同时性肝转移外科治疗的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19
2005年
目的探讨大肠癌同时性肝转移及其与预后有关的危险因素,提高大肠癌肝转移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8月至2004年2月间收治的大肠癌同时性肝转移106例的临床资料,对15项临床病理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与同期收治的无复发性肝转移的大肠癌1052例进行比较。同时对大肠癌肝转移行根治性切除、姑息性切除和探查性手术的生存状况用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肠梗阻、腹水、盆腔结节、腹膜侵犯、浆膜浸润、周围脏器受累以及肿瘤长径、浸润肠壁的周径、浸润深度都与大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显著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浸润深度、浆膜浸润、盆腔转移结节和腹水是影响大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最重要的因素。根治性切除57例(53.8%),姑息性切除39例(36.8%)和探查性手术后10例(9.4%)平均生存期和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1.0和34.0个月、23.6和18.0个月以及16.5和12.0个月,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5)。手术方式、肿瘤部位和盆腔结节是影响大肠癌同时性肝转移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大肠癌浸润达浆膜、有盆腔转移结节和腹水者可能合并肝转移,根治性切除可以明显提高大肠癌同时性肝转移的生存率。
李玉明詹文华韩方海何裕隆彭俊生董文广汪建平蔡世荣马晋平赵刚
关键词:结肠直肠肿瘤肿瘤转移预后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CXCR4系统和结直肠癌转移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2年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rcinoma,CR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经济发展,饮食习惯趋向于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素变化,CRC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大约每年增加4%,特别是结肠癌发生率迅速上升至第五位,而上海女性结肠癌发生率为恶性肿瘤的第2位。DukesA、B、C及D期CRC的5年生存率大约为90%、65%、30%及20%,治疗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术后复发等。
王天宝石汉平韩方海董文广
关键词: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直肠癌转移CXCR4CARCINOMA
小肠恶性肿瘤61例临床分析
2007年
目的:探讨小肠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61例小肠恶性肿瘤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61例病人中有27例(44%)位于十二指肠,22例(36%)位于空肠,12例(20%)位于回肠。29例(48%)病理分型为腺癌,22例(36%)为平滑肌肉瘤,8例(13%)为淋巴瘤,2例(3%)为小肠间质瘤。43例(70%)进行了根治性切除术,15例(25%)进行了姑息性手术,3例(5%)进行了急诊探查术。常用的检查手段如(全)消化道钡餐、胃镜、十二指肠镜也能发现部分小肠恶性肿瘤。结论:对一些反复腹痛、腹块、黑便的患者要高度警惕小肠恶性肿瘤的存在,一旦确诊需行根治性切除术,胶囊内镜和小肠镜检查是今后发展的检查项目。
吴静董文广
关键词:肠肿瘤小肠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联合多排螺旋CT诊断结直肠癌术前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评价
2010年
目的探讨术前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sVEGF-C)水平联合多排螺旋CT(MDCT)扫描能否作为判断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理想方法。方法 ELISA方法测定110例结直肠癌患者(结直肠癌组)及40例健康者(对照组)的sVEGF-C浓度,MDCT平扫及三期强化动态扫描判断淋巴结有无转移。结果结直肠癌组sVEGF-C浓度为(889.2±264.0)μg/L,对照组为(373.2±97.3)μg/L(P=0.000);病理诊断伴有淋巴结转移的70例结直肠癌患者sVEGF-C明显升高([996.2±247.1)μg/Lv(s701.6±173.6)μg/L,P=0.000];取临界点为996.2μg/L时,sVEGF-C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57.1%,特异度为85.0%,准确度为67.3%,阳性预测值为87.0%,阴性预测值为53.0%。MD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51.4%,特异度为70.0%,准确度为58.2%,阳性预测值为75.0%,阴性预测值为45.2%。sVEGF-C联合MD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75.7%,特异度为92.5%,准确度81.8%,阳性预测值94.6%,阴性预测值68.5%。结论单独应用sVEGF-C或MDCT判断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效果均不理想,两者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高准确度,可作为术前判断淋巴结转移的有用指标。
王天宝王劲唐录英魏波董文广
关键词:结直肠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淋巴转移螺旋CT
CXCR4 RNA干扰序列筛选及对结肠癌细胞SW480生长的影响
2012年
目的筛选细胞表面趋化因子受体(CXCR4) RNA干扰高效序列,探讨其对SW480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选择最有效的CXCR4 RNA干扰序列,流式细胞术分析转染该序列后SW480细胞生长情况。结果 sihCXCR4-3序列可使CXCR4 RNA相对含量仅为SW480组的5.4%,CXCR4蛋白相对表达量为18.95%。sihCXCR4-3组细胞数[(0.92±0.06)×105]低于SW480细胞组[(1.38±0.04)×105,P=0.0050]及NCsihCXCR4组[(1.28±0.05)×105,P=0.0256];相对SW480组和NCsihCXCR4组,sihCXCR4-3组的抑制率分别为33.03%及28.00%。sihCXCR4-3组G1期百分率明显低于SW480细胞组[(59.5±0.57)%vs.(74.11±0.54)%,P=0.0167];S期百分率高于SW480组[(23.85±0.24)%vs.(14.62±0.46)%,P=0.0305]和NCsihRNA组[(17.63±0.48)%,P=0.0013]。结论 sihCXCR4-3序列可高效沉默CXCR4基因表达,抑制SW480细胞生长。
王天宝戴强生尉秀清林维浩石汉平董文广
关键词:CXCR4RNA干扰SW480细胞周期
细胞自噬与结肠癌Lovo细胞迁移和侵袭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不同自噬状态对结直肠癌Lovo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将Lovo细胞分为自噬增强组、正常细胞组和3-甲基嘌呤自噬抑制组。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颗粒,用Q-PCR检测Beclin1 mRNA表达水平,透射电镜观察自噬溶酶体,Transwell实验评价Lovo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结果绿色荧光颗粒数以自噬增强组最多,其次为正常细胞组,而自噬抑制组最少。Beclin1 mRNA表达量自噬增强组为(1.23±0.12)个,正常细胞组为(1±0.13)个,自噬抑制组为(0.98±0.1)个。自噬增强组可见大量的自噬溶酶体,明显多于正常细胞组和自噬抑制组。迁移实验细胞计数:自噬增强组高于正常细胞组(138.0±16.7与90.7±12.9,P=0.026)和自噬抑制组(138.0±16.7与92.7±26.7,P=0.030)。侵袭实验细胞计数:自噬增强组高于正常细胞组(147.0±13.0与99.0±20.5,P=0.028)和自噬抑制组(147.0±13.0与95.7±25.6,P=0.021)。结论结肠癌Lovo细胞自噬增强促进肿瘤细胞迁移和浸润,可能是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的机制之一。
王天宝石汉平韩方海董文广
关键词:自噬细胞运动淋巴细胞肿瘤浸润LOVO细胞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