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杰
- 作品数:23 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冠状动脉再植术治疗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
- 目的: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ALCAPA)是一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为活产新生儿1/30万,占先心病的0.24%~0.46%;成人型 ALCAPA 更是罕见。治疗 ALCAPA 有四种手术方法,即冠状动脉结扎术...
- 刘志勇李旭东何伟王玉华周建明蒋杰胡若愚刘德森
- 文献传递
- A型主动脉夹层术中根部处理方法的改进及效果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总结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对主动脉根部处理方法的改进措施,探讨其有效性。方法:2016年1月—2017年9月,32例A型夹层患者接受急诊手术,其中24例主动脉根部处理在原来"三明治"技术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内膜内侧和外膜外侧放置条形人工血管片,并在分离的内外膜之间、涤纶片衬与夹层内一起加固缝合,使主动脉根部形成5层结构:血管片-外膜-涤纶片-内膜-血管片;间断加强缝合加固近端吻合口;在吻合口周围涂抹外科用固封剂。观察吻合口出血情况和术后早期转归。结果:全组患者无严重出血并发症,术后24h出血超过1500mL2例。住院死亡2例,均与出血无关。22例痊愈出院。随访17例,窦部直径与术前相比,未见明显增宽,无中度及以上主动脉瓣反流。结论:改良主动脉根部处理方法,除能加固夹层断端、消除假腔外,还可更好地防止吻合口出血,加强主动脉窦壁,防止窦部进一步扩张。
- 何伟刘志勇蒋杰陆启同薛新
- 关键词:急性主动脉夹层出血
- 瓣膜手术中同期冲洗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手术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
- 目的:评价在瓣膜手术中同期采用冲洗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手术(IRFMM)治疗心房颤动(AF)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03年12月至2007年3月,采用美敦力公司的外科手术射频消融系统(单极笔),在22例瓣膜手术中同期应用 I...
- 刘志勇李旭东何伟王玉华周建明蒋杰胡若愚刘德森
- 文献传递
- 杂交技术在治疗冠心病多支病变中的应用
- 目的 探讨胸骨下段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联合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即杂交技术)在治疗冠心病多支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2010年3月~2013年4月,60例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接受杂交技术进行心肌再血管化治...
- 刘志勇何伟周建明陆启同蒋杰王玉华胡若愚薛涛薛新蒲振业靖胜杰
- 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早期并发高危肺栓塞介入溶栓治疗经验被引量:11
- 2018年
- 背景与目的肺栓塞(pulmonary thrombosis embolism, PTE)是肺癌根治术围术期严重并发症之一,其中高危PTE因伴有休克、低血压具有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的特点。这类患者的治疗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是胸外科医生临床工作中的难点。本文通过总结分析我院2例肺癌术后早期并发高危PTE患者的治疗过程,探讨此类病例的诊疗策略,为广大胸外科医生提供参考。方法分析2017年在我院接受胸腔镜肺癌根治手术术后早期并发高危PTE患者两例。1例予静脉联合肺动脉介入溶栓治疗,1例予单纯肺动脉介入溶栓治疗。总结分析两例病人治疗效果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结果 2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66岁、61岁,发生PTE的时间分别为术后48 h、45h,接受介入溶栓时间分别是发病后70 min、50 min,介入治疗时间分别是120 min、100 min,介入溶栓后引流分别是4,690 mL、520 mL,溶栓后住院时间分别是21 d、14 d,随访6个月均无明显并发症。结论肺癌术后早期发生高危PTE建议尽早行肺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相对于静脉溶栓治疗,肺动脉内介入溶栓具有给药精准、药物用量容易控制、疗效快、出血风险小等优点。
- 靖胜杰周建明陆启同楚鑫何伟蒋杰薛新刘志勇薛涛
- 关键词:肺叶切除术溶栓
- “新内膜”技术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根部修复中的应用及效果
- 2023年
- 目的:探讨“新内膜”技术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根部修复重建中的应用及近中期临床效果。方法:2020年6月—2022年12月,采用“新内膜”技术结合人工血管翻转缝合技术处理主动脉根部患者共18例。根据患者主动脉窦部形状及尺寸,利用牛心包补片裁剪成适配形状,嵌插并固定在主动脉窦部内膜血管腔内侧,以重建一个新的内膜,将受夹层累及的窦部隔绝在新的内膜外侧并予以固定。重建好的窦部与人工血管套筒样翻转缝合,重建主动脉窦管交界,完成根部修复重建与升主动脉替换。观察术中、术后后早中期临床转归。结果:全组无术中死亡,术中无严重出血并发症。1例术后出现脑梗死,无院内死亡。17例痊愈出院。随访时间6~25个月,超声心动图及主动脉CT造影提示:窦部未见残余夹层表现,术后6个月窦部直径与术前相比,未见明显扩张。所有患者未发现中度以上主动脉瓣反流。结论:“新内膜”技术与人工血管翻转缝合技术相结合,处理主动脉夹层根部,实施方便、窦壁牢固、断端缝合结实可靠,近中期结果满意。
- 何伟胡若愚蒋杰王玉华陆启同刘志勇
- 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 刘志勇周建明陆启同何伟蒋杰王玉华
- 全动脉化血管桥联合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手术的临床应用
- 目的:评价全动脉化血管桥材料和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技术联合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01年4月至2006年6月,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技术及全动脉化血管桥的技术,对86例病人实施了手术。其中男性...
- 刘志勇李旭东何伟王玉华周建明蒋杰胡若愚刘德森
- 文献传递
- 杂交技术治疗冠心病多支病变的临床中远期效果
- 刘志勇何伟陆启同周建明蒋杰
- 心脏手术同期行房颤射频消融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探讨心脏直视手术同期行外科房颤射频消融术的疗效及对患者术后的影响。方法:2011年1月-2012年12月,选取55例瓣膜疾病或冠心病合并房颤的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射频消融组(25例)和对照组(30例)。射频消融组患者实施开胸直视下心脏手术同期行外科房颤射频消融术,对照组则单纯行瓣膜置换手术。结果:两组患者均无手术死亡病例。手术时间、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半年时随访,射频消融组中转复为窦性心律患者比例较对照组高(80%vs39%,P<0.05)。术后半年复查心脏彩超,两组病例术后左心房横径、左室横径较术前都减小(P<0.05);两组间比较,射频消融组术后左心房横径较对照组减小(P<0.05)。射频消融组心功能≥Ⅱ级的比例射频消融组较对照组高(P<0.05)。术后脑血管意外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心脏直视手术同期行外科房颤射频消融术具有可行、安全、有效的特点,可以明显降低术后血栓形成,改善心脏功能,预后良好。
- 蒲振业刘志勇薛涛周建明何伟蒋杰陆启同
- 关键词:心房颤动心脏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