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其新

作品数:29 被引量:124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3篇天文地球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7篇叠前
  • 7篇油气
  • 7篇勘探
  • 7篇凹陷
  • 5篇东濮凹陷
  • 4篇地质
  • 3篇地震
  • 3篇叠前成像
  • 3篇油气藏
  • 3篇油气勘探
  • 3篇油田
  • 3篇正演
  • 3篇三维地震
  • 3篇速度场
  • 3篇气藏
  • 2篇道集
  • 2篇地表
  • 2篇地震成像
  • 2篇地震勘探
  • 2篇地震资料

机构

  • 26篇中国石油化工...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中国石化中原...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中国石化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作者

  • 29篇蔡其新
  • 13篇秦广胜
  • 8篇汪功怀
  • 5篇张树海
  • 4篇刘春晓
  • 3篇肖斌
  • 2篇高爱荣
  • 2篇陈发亮
  • 2篇马建波
  • 2篇张慧
  • 2篇王锡文
  • 2篇韩保清
  • 1篇程凌强
  • 1篇于延玲
  • 1篇刘学伟
  • 1篇张果
  • 1篇彭汉明
  • 1篇李金玺
  • 1篇赵伟卫
  • 1篇陈宗林

传媒

  • 6篇中国石油勘探
  • 3篇石油地球物理...
  • 2篇物探与化探
  • 2篇石油物探
  • 2篇中国石油学会...
  • 1篇天然气工业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断块油气田
  • 1篇地学前缘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2008年复...
  • 1篇中国石油学会...
  • 1篇第五届油气成...
  • 1篇国际华人石油...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3
  • 3篇2011
  • 3篇2010
  • 6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4
  • 1篇1998
  • 1篇1996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伊犁地区多次波衰减方法研究及应用被引量:2
1996年
伊犁地区多次波问题一直是限制该区石油地质研究及获得深层地震反射资料的主要干扰,有效地压制多次波是该区油气勘探获得突破的关键,本文通过对伊犁地区多次波特征的分析,选取合理的识别方法分辨一次波和多次波,在衰减多次波过程中,综合使用了反褶积、F-K滤波、τ-P变换和时变下切除等手段,在补偿深层能量处理中,采用多次自动剩余静校正迭代和随机噪音衰减等方法。利用这些方法所处理的地震剖面多次波得到有效衰减,一次波反射能量加强,真实可信,并且有一定的连续可追踪性。
赵伟卫蔡其新李少康
关键词:地震反射多次波反褶积油气勘探石油地质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研究
油田自1990年以来坚持不懈地开展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研究,目前的研究工作仍正在不断深入之中。该报告反映了中原油田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的一些阶段性研究成果,其中虚反射界面调查技术、可变面元三维观测系统设计、大面元速度分析...
刘振夏蔡其新刘小喜周玉冰梁国胜
关键词:地震勘探
基于叠前成像的三维地震观测系统设计被引量:13
2010年
常规三维观测系统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得到规则采样的叠加数据体,能够用叠后偏移进行成像.叠前偏移成像对地震观测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叠前成像的要求设计观测系统,对于充分发挥叠前偏移技术优势、提高地震成像精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基于叠前成像的观测系统设计方法,首先基于叠前偏移空间采样准则设计观测系统的基本空间采样,然后根据采样均匀和面元属性一致性原则设计观测系统布局,并利用聚焦束、散射点叠前偏移响应、正演模型和波场照明等技术对观测系统逐步优化,得到符合叠前偏移成像要求并能解决地质问题的观测系统.该方法在中原油田近年来的高精度地震勘探中得到了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秦广胜蔡其新汪功怀秦亚玲王立侠
关键词:地震观测系统叠前成像
东濮凹陷地震速度场建立方法与应用研究被引量:9
2011年
由于东濮凹陷勘探目标更加隐蔽和复杂,对地震勘探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提出叠加/偏移速度联合反演求取层速度的新方法,提高了层速度计算精度。通过研究速度场建立方法,形成了利用地震速度、测井、钻井和构造层位等多种信息联合建立速度场技术,获得了反映速度宏观分布规律并与井符合良好的速度场。结合地震速度的概念和具体应用,明确了各种速度类型之间关系及其适用性,为地震勘探各阶段提供了较全面的速度场方案。完成东濮凹陷全区的地震速度数据坐标定位和统一格式转换,建成了全区速度库,为地震成像、变速成图、区域地层压力预测等提供了技术支持,并获得了良好效果。
汪功怀秦广胜蔡其新
关键词:速度场层速度地震成像变速成图东濮凹陷
白音查干凹陷缓坡带多物源方向及其模式探讨被引量:2
2011年
利用地震反射结构、沟谷展布特征及岩石碎屑中轻—重矿物组合类型等研究成果,探讨了白音查干凹陷缓坡带西部下白垩统多物源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白音查干凹陷缓坡带下白垩统地震相呈东西分带的特点,西部和东部发育前积反射,中部反射振幅相对较弱;西部物源充足,扇体规模相对较大。砂岩中的重矿物组合及碎屑组份在平面上差异性明显,南部以岩屑砂岩为主,西部、东部为长石岩屑砂岩;西部岩屑以花岗片麻岩为主,东部以片岩等变质岩岩屑占优势,南部含碳酸盐内碎屑等。缓坡带西部存在3个方向的物源,分别是沿盆地长轴方向的西部物源、短轴的南部物源和东南部物源。在盆地演化的早期短轴物源占主导,中后期长轴物源影响较大。
张立强陈发亮蔡其新
关键词:白音查干凹陷白垩系缓坡带古地貌物源方向
中原复杂断块区叠前偏移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复杂地质构造成像与地震岩性成像已成为急需解决的课题。针对中原复杂断块区地震资料的特点,对速度场的建立、叠前偏移中关键参数的选取以及偏移方法展开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通过叠前偏移技术...
王锡文蔡其新汪功怀张树海李献
关键词:复杂断块叠前偏移速度场地质构造
文献传递
普光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顶部储层分布预测被引量:7
2017年
普光地区雷口坡组顶部储层薄,与围岩物性的差异小,地震响应微弱,难以识别,对储层预测造成了极大的困扰。针对这一难点,利用反褶积拓频和90°相位转换技术对地震资料进行了处理,并利用处理后的资料进行储层标定,明确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属性分析、波形聚类、相干分析、波阻抗反演等方法进行了储层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储层分布主要受古地貌和断裂的控制,工区西南部是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域。在普光地区应用表明:通过反褶积拓频和90°相位转换对地震资料的处理,突出了雷口坡组顶部薄储层(5~20m)的地震响应特征;并形成了一套以精细标定为基础、适合雷口坡组顶部储层的预测思路,预测结果可靠性较高。
杜浩坤蔡其新肖斌郑玲晋达薛雅娟
关键词:雷口坡组储层预测
地震属性与速度不确定性的关系探讨被引量:2
2004年
探讨了海上数据集中速度的不确定性与AVO有关的地震属性之间的关系。利用初始速度模型,可以产生它的扰动。对每一速度扰动,叠前波动方程偏移可应用于数据中。在偏移后的CMP道集中,应用相似性图分析来测量速度的相干值。同时,偏移后的CMP道集中的几种地震属性也能计算出来,包括AVO截距、AVO梯度以及远近偏移距叠加。在研究的CMP范围内,对属性与速度相干值的交会图所产生的初步结果进行分析可知,对于最大相似性相干类方法而言,相干值越低其属性值越分散;相干值越高其属性值越集中。
王锡文蔡其新刘联海秦广胜
关键词:AVO分析
塔中地区深部地质流体活动及其对油气成藏的热作用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岩石热液矿化蚀变、Fe、Mn、Sr元素含量、C-O-S同位素、古地温异常及CO无机成因气与储层包裹体测温等许多方面证实了深部流体的存在。深部流体活动既与古生代古昆仑洋的向南俯冲有关,又与中新生代塔...
刘春晓蔡其新肖斌
四川盆地北缘震旦纪—早寒武世隆-坳格局及其油气勘探意义被引量:55
2019年
四川盆地北部震旦系—下寒武统是继安岳气田发现和绵阳—长宁裂陷提出之后备受关注的另一重点勘探领域,但对其沉积-构造格局的认识存在严重分歧。文中基于露头剖面、地震、钻井和地球化学分析资料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四川盆地北缘震旦纪—早寒武世期间存在隆-坳并存的格局。四川盆地北缘震旦系—下寒武统厚度、岩相、地震反射和地球化学等指标的详细分析表明:(1)沉积-构造格局表现为隆-坳相间的特点,即自西向东依次为绵阳—长宁裂陷→汉南—米仓山隆起→万源—通江裂-坳陷→达州—开江隆起→城口—开县裂-坳陷→东安—巫溪隆起→巴东—恩施裂陷→神农架—黄陵隆起;(2)发育台地、斜坡和盆地三种沉积环境,其中斜坡环境以发育大量风暴、重力流、滑塌角砾沉积及同沉积滑移变形等为主要识别标志;(3)经历了三个"隆-坳"旋回,即陡二段末期—灯二段早期、灯二段晚期—灯四段早期、灯四段晚期—筇竹寺组晚期。四川盆地北缘震旦纪—早寒武世隆-坳格局的形成受控于震旦纪基底构造薄弱带、南秦岭地幔上隆底侵和原特提斯洋壳板片拖拽三者的联合作用,与罗迪尼亚大陆裂解和冈瓦纳大陆聚合的全球构造背景密切相关。四川盆地北缘震旦纪—早寒武世隆-坳并存格局的提出不仅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该时期扬子克拉通区域沉积-构造格局和演化,也为川东北地区下一步油气勘探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川东北地区震旦纪—早寒武世隆-坳格局控制了烃源岩和储集层的发育及源储配置关系,建议首先将裂-坳陷边缘带作为下一步勘探的重点。
李智武冉波肖斌1宋金民郑玲李金玺王瀚肖斌2叶玥豪蔡其新刘树根
关键词:震旦纪早寒武世裂陷作用油气勘探四川盆地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