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江
- 作品数:22 被引量:33H指数:4
- 供职机构:西南民族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经济管理社会学历史地理更多>>
- 李通玄的“观心配法”思想研究--以《新华严经论》为中心被引量:1
- 2015年
- 李通玄的华严思想一直被视为华严宗的旁支,对其思想的研究大都集中于以易解华严的思想、格义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及其判教思想、华严经的结构论等方面。通过阅读其论著《新华严经论》可以发现,李通玄的"观心配法"思想是其华严思想体系中很重要的一点,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挖掘。
- 刘媛媛覃江
- 关键词:李通玄
- 舍妄归真:佛教修道论的基本结构
- 2010年
- 佛教四谛法中的道谛,即佛教的修道论是以"舍妄归真"为基本结构的,这个结构贯彻于大小乘佛教的修行理念和方法设计之中。本文梳理了这个结构的逻辑进路,回答了什么是真,什么是妄,如何识妄,如何破妄等问题。了解这一结构对认识佛教的根本精神,认清修行路线和丰富心理治疗技术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覃江
- 关键词:佛教
- 中国哲学刍议:学科存在与文化存续
- 2004年
- 本文通过清理“中国哲学(史)”学科内涵以及“中国哲学(史)”学科建立的历史,指出当所谓“中国哲学 (史)”对传统思想进行学科替代时,却并不能同时起到对文化、学术的传承和创新作用。进而从四个方面分析了 “中国哲学(史)”学科建立所导致的文化后果,并认为要避免国学失传带来的严重后果,必然要回到中国文化和学 术本身,摆脱殖民心态,重新以国学来理解和传承国学,方为中国文化与学术的真正出路。
- 覃江
- 关键词:哲学国学文化认同
- 从神圣与世俗的二元性看藏传佛教寺院经济与藏区社会发展被引量:10
- 2011年
- 本文以涂尔干、韦伯、伊利亚德等经典作家所认为的宗教的本质是神圣与世俗的二元性为理论前提,避免以经济学理论研究寺院经济的化约论方法,分析了当前藏传佛教寺院经济类型学的不足之处,提出神圣与世俗的二元分类模式,以此模式分析了当前藏传佛教当中僧侣个人经济与寺院经济普遍存在的二元分化,揭示了宗教经济中寺院与僧侣的经济状况往往与其神圣与世俗的二元性相关联,"愈神圣者愈富,愈富则愈神圣;愈世俗者愈贫,愈贫则愈世俗",以此为藏传佛教寺院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野,打开了一个新的发展思路,为今后藏传佛教寺院经济发展过程中神圣与世俗的平衡与双赢奠定了理论基础。
- 覃江
- 关键词:藏传佛教寺院经济神圣世俗
- 佛教伦理中的“为人之道”
- 2015年
- 佛教教义中有非常丰富的关于伦理建设的文化资源,其内容是立体的、多层次的、多角度的。一般大家都知道的有五戒十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大乘的六度四摄等。在小乘的经典四部《阿含》中,也有非常丰富的如何为人处世的内容。比如如何做一个好的丈夫、妻子,如何对待师长,如何对待朋友,如何过好世俗生活等。
- 刘媛媛覃江
- 关键词:为人之道佛教伦理伦理建设佛教教义为人处世世俗生活
- 论《现观庄严论》对藏传佛教中观学止观理论与实践的影响——以对能取、所取的分析为例
- 2016年
- 本文通过分析《现观庄严论》与早期中观学的道次第理论的区别,指出《现观庄严论》做为瑜伽行中观派的滥觞,开创了以般若为宗,将唯识学的道次第理论融入中观学的传统。具体以对能取、所取的分析为例,说明《现观庄严论》把对二取的破除与各个修行阶位相配合,清楚地指明了在不同阶位破除能取、所取的重要性,以及具体内容。再通过梳理这些思想对寂护、莲花戒、宗喀巴等藏传佛教前弘期、后弘期代表人物的影响,说明《现观庄严论》对形成藏传佛教中观学的教观体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藏传佛教中观学止观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 覃江
- 关键词:藏传佛教中观学道次第
- 褚伯玉与《太平经》被引量:1
- 2005年
- 本文通过对有关《太平经》在南齐流传的一条资料进行考辨,旨在说明《上清道类事相》和《南岳总胜集》关于南朝隐士褚伯玉曾读过《太平经》的记载是不可信的。因此,一些以此为据来说明《太平经》在南齐时流传情况的论著也就是站不住脚的。但是,从文献的蛛丝马迹中,似乎又让人觉得褚伯玉与《太平经》有很多关联。文章以文献梳理为线索,试图展示其中细微之处,为确定《太平经》的成书年代和了解南朝《太平经》流传情况提供一些帮助。
- 覃江
- 关键词:《太平经》道教
- 印顺法师对汉藏教理的融摄——以《中观今论》为例
- 2015年
- 印顺法师在重庆汉藏教理院的岁月是他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法尊法师在这翻译的西藏经典,以及他们二人之间的讨论深刻左右了印顺法师的佛学建构。他的中观学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许多不同于汉传佛教传统的地方,这是他吸收藏传佛教思想并加以深化、提炼的结果。宗喀巴大师的教理阐释是印顺法师的中观学的重要思想来源。或许可以这样说:"中观为阿含通论",宗大师从教义上作了论证,法师从思想史上作了论证。无论僧肇、吉藏,还是宗喀巴、法尊,他们都促使着印顺法师从佛法教义和思想史上去探本溯源,契合佛陀的本怀。这一事实也表明,藏传佛教的中观学在20世纪的"人间佛教"理论形成过程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汉藏佛教的融汇有助于推本溯源,认识本来的佛教。
- 尹邦志覃江
- 关键词:中观宗喀巴吉藏人间佛教
- 元康《肇论疏》对僧肇佛学思想的经学还原被引量:6
- 2015年
- 唐代释元康著《肇论疏》3卷,是现存《肇论》诸疏里,严守中观学立场,注释最为完备精详的著作。元康在这部注疏中,用经学还原的方法,对僧肇佛学思想中格义佛教的内容进行了清理,对僧肇未及展开的观点做了阐释发挥。本文将元康《肇论疏》与《肇论》本文进行比较考辨,把僧肇思想中本来难以分清界限的玄学和般若学进行了剥离,理清了两种思想在理论、逻辑、修辞等层面各自不同的学术脉络。
- 覃江
- 关键词:僧肇《肇论》魏晋玄学
- 汉传“安般念”传承考被引量:1
- 2005年
- 本文对早期汉传佛教的一种重要禅法——“安般念”的传承系统进行考察,绘出其禅法传承的基本谱系,确定了五个主要的传承系统。这是中国禅学史研究的一个方面,并提供了基本而重要的线索。
- 覃江
- 关键词:禅法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