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玉华
- 作品数:16 被引量:60H指数:5
- 供职机构:合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省高校省级重点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当代中国生态经济理论的思想来源与构建被引量:6
- 2017年
- 在我国生态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学者们偏重于西方生态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而未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生态经济学的奠基性作用,未将中国传统生态经济思想充分融入现代生态经济学建构之中,且三种理论资源之间缺乏有效的融合。文章立论在于: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借鉴但不盲从西方生态经济学,充分吸收中国传统生态经济智慧,将三者有机统一,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经济学。
- 詹玉华金小方
- 关键词:生态经济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
- 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提出的依据及实现的途径被引量:3
- 2008年
- 党的十七大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并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写入报告,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而探讨生态文明形成的理论依据、现实依据以及建设生态文明的实现途径,对理解和落实十七大报告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 詹玉华
- 关键词:生态文明
- 高校隐性德育环境三维空间的若干思考被引量:13
- 2006年
- 隐性德育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它通过潜移默化逐步产生的累积效应来改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调动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与其他德育环境相比,高校的隐性德育环境更具有可控性,文章从高校的自然空间、人际空间和虚拟空间三方面探讨高校隐性德育环境的三维空间的若干问题。
- 詹玉华
- 关键词:隐性德育德育环境自然空间
- 以人为本视域中生态文明建设探析被引量:4
- 2017年
-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建设为了人、依靠人,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把生态文明建设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其中,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是根本属性,人民的主体力量是基本依靠,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内在动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根本价值理念和目标导向。以人为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丰富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引领建设的新维度、新方向和新境界。
- 詹玉华
- 关键词:以人为本生态文明
-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府责任研究被引量:8
- 2012年
-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理念在本质上的一致性、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市场失灵"现象和政府的公权代表性特征,都要求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应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积极培养生态人,推广绿色消费模式,实现产业生态化,建立以绿色GDP为核心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探索实现生态文明的长效机制。
- 詹玉华
-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人产业生态化绿色消费
- 中国共产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演进
-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最新成果,新时期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篇文章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研究》(05BKSO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可...
- 詹玉华
-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政绩观
- 文献传递
- 科学发展观与以绿色GDP为核心的政绩观之间的辩证关系
- 2008年
- 詹玉华
- 关键词:绿色GDP政绩观科学发展观辩证
- 生态经济建设中实践主体的利益悖论及破解被引量:2
- 2016年
- 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发展生态经济是解决二者矛盾的重要途径。文章认为:在地方发展生态经济的实践中,政府、企业、公众这三大主体面临着自身的利益悖论,应通过改革政绩考核方式、促进循环生产、倡导绿色消费、统筹公平发展,破解政府的自利性与公益性、企业的逐利性与责任性、公众的生存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 詹玉华
- 关键词:生态经济悖论
- 中国共产党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的历史演进
-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最新成果,新时期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篇文章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研究》(05BKSO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可...
- 詹玉华
-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经济发展
- 文献传递
- 生态文明制度四个维度的创新与优化路径研究被引量:7
- 2017年
-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到了一个依靠制度来推动的新阶段。生态文明制度是一个系统性的有机整体,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其中强制性的政府管理制度是内核,激励性的市场选择制度是动力,引导性的生态文化教育制度是方向,广泛性的社会公众参与制度是基础。通过对生态文明制度四个维度的分析,探索其创新与优化的方法。
- 詹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