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神经内科
  • 6篇内科
  • 6篇出血
  • 5篇疗效
  • 5篇脑出血
  • 5篇教学
  • 3篇学法
  • 3篇神经病
  • 3篇神经病学
  • 3篇疗效观察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教学法
  • 3篇高血压
  • 3篇高血压脑出血
  • 3篇梗死
  • 2篇地平
  • 2篇循证
  • 2篇亚低温
  • 2篇研讨式

机构

  • 20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作者

  • 20篇赵宏
  • 10篇蒋丽艳
  • 9篇张艳蕉
  • 9篇孙兴元
  • 9篇隋欣
  • 7篇迟景宏
  • 4篇王禹
  • 3篇潘云志
  • 2篇郝文波
  • 2篇李昱
  • 2篇丛玲
  • 1篇金立
  • 1篇于广娜
  • 1篇范秀玉
  • 1篇赵明
  • 1篇唐希存
  • 1篇张卓伯
  • 1篇谷莹丽
  • 1篇杨子超
  • 1篇郭贺丰

传媒

  • 5篇齐齐哈尔医学...
  • 2篇中华医院感染...
  • 2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医药导报
  • 1篇神经疾病与精...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国医学工程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神经损伤与功...
  • 1篇中国医药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5篇2013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神经内科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分析神经内科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600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发生医院感染的64例患者为感染组,未发生感染的536例患者为非感染组;logistic回归分析其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发生医院感染64例,感染率为10.67%,其发生率最高的为脑梗死占11.71%;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为下呼吸道占32.81%,其次为上呼吸道感染占26.56%;共培养出病原菌53株,革兰阴性菌53株占52.48%,其中铜绿假单胞菌为最多见占14.85%,革兰阳性菌31株占30.69%,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最多见占11.88%,真菌17株占16.83%,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占12.87%;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有慢性基础疾病病史、有接受侵入性的诊断和治疗措施、有意识障碍以及住院>14d为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稳定患者血糖水平、减少及规范侵入性诊疗操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免疫功可减少医院感染发生,提高临床疗效及患者生存质量。
赵宏隋欣
关键词:神经内科医院感染
蚓激酶胶囊与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早期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
刘宏斌单杰蒋丽艳金立孙兴元迟景宏尹璐赵宏张艳蕉隋欣于广娜潘云志
抗血小板聚集、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及改善血流动力学是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重要的环节。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首选,但一些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期间血小板聚集率仍然很高,因此干预临床阿司匹林抵抗(AR)已成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一、二...
关键词: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蚓激酶胶囊阿托伐他汀钙片
尼卡地平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观察尼卡地平对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及并发症的防治作用。方法将54例经脑CT或腰穿证实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给降颅压、抗纤溶、止血、扩充血容量、预防感染等治疗,治疗组加用尼卡地平(3~5mg/小时)持续静点2周。结果治疗组头疼明显缓解(P<00.1),并能防止血管痉挛(P<0.05)。
张艳蕉孙兴元蒋丽艳赵宏迟景宏
关键词:尼卡地平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观察
老年脑出血患者相关感染调节性T细胞与辅助性T细胞表达的分析
2013年
目的探讨老年脑出血合并相关感染患者的调节性T细胞与辅助性T细胞的表达。方法对医院2009年2月-2010年2月60例老年脑出血合并感染患者(观察组)和同期的60例老年脑出血无感染患者(对照组)的调节性与辅助性T细胞的表达采取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测定。结果通过两组的对比分析,观察组患者的调节性T细胞中的CD4+、CD25+和CD4+、CD25+Foxp3水平含量(15.44±4.56)%、(3.97±0.56)%明显的高于对照组的CD4+、CD25+和CD4+、CD25+Foxp3水平含量(12.32±3.45)%、(3.23±0.45)%,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观察组辅助性T细胞中的CD3+、CD4+及CD4+/CD8+比值的(54.34±8.67)%、(30.24±5.35)%、1.24±0.36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的(66.72±12.34)%、(37.44±6.34)%、1.78±0.46,而CD8+的(28.45±4.33)%含量明显的高于对照组的(20.23±3.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脑出血合并相关感染患者外周血中的调节性T细胞与辅助性T细胞得到异常的表达,可以作为临床中诊断该病的一种新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赵宏隋欣高峰
关键词:调节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
巴曲酶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与经颅多普勒监测分析
2005年
目的探讨巴曲酶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经颅多普勒(TCD)在脑梗死溶栓降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脑梗死患者54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7例。对照组采用活血化瘀、扩容、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一般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疗法基础上加用巴曲酶10 BU溶入0.9%氯化钠注射液200 mL,静脉滴注。两组疗程均15 d。两组患者均进行TCD监测。结果两组在治疗6 h时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15 d时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CD显示溶栓降纤治疗对血管狭窄病变改善不明显,对脑梗死病变血管的低灌注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结论巴曲酶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较好。TCD可判断动脉闭塞部位,溶栓后,可监测血管再通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对溶栓治疗及判断预后起到积极作用。
张艳蕉范秀玉蒋丽艳邵会全赵宏迟景宏孙兴元唐希存
关键词:巴曲酶经颅多普勒脑梗死
研讨式五步教学法在神经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2016年
目的探讨在神经病学教学中应用研讨式教学法的可行性。方法以2011级妇产、精神专业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入研讨式教学组(试验组)、传统实验教学组(对照组),以神经病学典型病例为内容,综合考试成绩及调查问卷,分析比较两组教学成果。结果神经病学理论考试的结果分析显示,试验组学生成绩为(71.35±7.45)分,对照组学生成绩为(68.86±5.15 8)分,统计学检验,P<0.05,两组学生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问卷调查显示,研讨式教学法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学能力。结论结合神经病学案例的研讨式教学模式,在神经病学教学中有重要价值。
王禹赵宏郝文波隋欣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法神经病学临床教学
氯吡格雷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被引量:38
2013年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俗称小中风,是指伴有局灶病症的短暂性、可逆、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如不及时治疗,1/3以上患者可发展成为脑梗死。TIA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无特效疗法。本文就我院收治的TIA患者采用氯吡格雷片联合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并予临床评价。
隋欣赵宏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东菱迪芙联合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研究东菱迪芙联合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及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对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应用东菱迪芙、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60例)和对照组(不用东菱迪芙、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60例)。2组均于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对比评定临床疗效,凝血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神经功能恢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P<0.05),纤维蛋白原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东菱迪芙联合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赵宏潘云志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东菱迪芙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
微创血肿碎吸引流术联合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研究被引量:18
2006年
目的:观察微创血肿碎吸引流术联合尼莫地平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疗效。方法: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8例,随机分为A组25例和B组23例。2组均采用微创血肿碎吸引流术及脱水、止血、抗炎、控制血压等治疗,A组同时给予尼莫地平。于第7、14、21天行CT检查以测量周围水肿体积,NI 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及死亡和再出血情况。结果:A组与B组比较血肿周围水肿体积显著减小(P<0.05),NI HSS评分明显降低(P<0.01)。2组死亡例数无显著性差异,A组无再出血及持续出血。结论:尼莫地平能有效减轻行微创血肿碎吸引流术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脑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孙兴元张艳蕉赵宏蒋丽艳迟景宏潘云志隋欣
关键词:尼莫地平高血压性脑出血神经功能
神经节苷脂联合泻阴补阳针刺法对脑卒中弛缓性瘫痪患者神经功能及瘫痪肢体运动能力的影响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联合泻阴补阳针刺法对脑卒中弛缓性瘫痪患者神经功能及瘫痪肢体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30例脑卒中弛缓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5例和对照组65例。2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并给予注射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泻阴补阳针刺法治疗。2组均治疗30 d。观察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肢体运动功能、生存质量变化情况,统计2组弛缓性瘫痪持续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而Barthel评分及FMA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Barthel评分及FM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生理、心理、社会及环境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上肢和下肢迟缓性瘫痪持续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均<0.05),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联合泻阴补阳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弛缓性瘫痪患者临床疗效确切,可显著缩短瘫痪的持续时间,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王禹隋欣赵宏李昱丛玲辛亭郭明星
关键词:脑卒中弛缓性瘫痪针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