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文学

主题

  • 3篇造山作用
  • 2篇岩石
  • 1篇地缝合线
  • 1篇地质
  • 1篇地质学
  • 1篇岩石圈
  • 1篇岩石学
  • 1篇造山带
  • 1篇山带
  • 1篇水泥
  • 1篇内务府
  • 1篇旗籍
  • 1篇秦岭-大别山
  • 1篇陆内
  • 1篇陆内造山
  • 1篇陆内造山作用
  • 1篇考释
  • 1篇混合材
  • 1篇活性混合材
  • 1篇活性混合材料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地...

作者

  • 6篇赵宗溥
  • 1篇郭敬辉
  • 1篇郭竞雄
  • 1篇张振禹
  • 1篇叶大年
  • 1篇石玉泉
  • 1篇刘嘉林
  • 1篇梁春林
  • 1篇韩成
  • 1篇苏明迪
  • 1篇李家驹

传媒

  • 3篇地质科学
  • 1篇红楼梦学刊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1996
  • 1篇1995
  • 1篇1994
  • 1篇1992
  • 1篇1981
  • 1篇190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试论陆内型造山作用──以秦岭-大别山造山带为例被引量:41
1995年
板块构造学说的大陆碰撞作用和槽台学说的地槽回返作用不能解释秦岭-大别山造山带的成因机制。壳幔拆离构造导致陆内A型俯冲是陆内型造山作用的成因机制。
赵宗溥
关键词:秦岭-大别山造山带造山作用
变质地质学被引量:1
1992年
变质地质学是通过变质岩石学的研究来揭示地壳构造运动过程的学科。变质地质学的历史可追溯到变质岩石学发展的早期。但直到60年代初,随着板块构造理论的兴起,变质相系理论的提出和完善,以及双变质带的发现和研究(Miyashiro,A.,1973),变质作用的构造意义才逐渐有所揭示,并开始形成了变质地质学的一种基本思路。70年代中期以来,实验技术的迅速提高和物理化学理论应用的日趋成熟,使变质岩石学新的定量化资料大量涌现,推进了变质地质学各方面的迅速发展。到80年代中期,对不同构造体制中热流变化的数学模拟和对实际变质作用过程PT演变路径的测定取得了巨大成就,成功地建立了变质作用PTt轨迹的概念体系(England,1984;Thompson,1984),从正演和反演两方面提供了认识和研究变质作用过程及其构造意义的全新思路和方法。
赵宗溥郭敬辉
关键词:地质学变质岩石学
沸石用作水泥活性混合材料研究
郭竞雄赵宗溥梁春林苏明迪刘嘉林石玉泉叶大年李家驹张振禹韩成高浩
沸石是一族架状构造含水的碱和碱土金属铝硅酸盐矿物。它在我国储量丰富,可作为水泥活性混合材料。把沸石适当掺入小水泥和钢渣水泥后,可使水泥安定性100%合格,提高标号100号左右,即达400号。在理论上,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关键词:活性混合材料水泥沸石
再论陆内型造山作用被引量:5
1996年
目前流行的半真实、半虚假的新全球构造学说已经给中国大陆地质研究带来一定的困惑和困难。中国大陆各地质时代发生的造山作用皆属陆内型。用地体说、碰撞说、地缝合线说和安第斯造山模式论述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史是地质研究的几个误区。秦岭-大别山属陆内型造山带,其形成与板块构造无关,采用壳-幔拆离构造的造山机制可解释超高压变质岩的生成。超高压变质岩是识别岩石圈收缩引起的一系列地质事件最有效的标志。
赵宗溥
关键词:造山作用地缝合线岩石圈
大陆碰撞构造剖析被引量:16
1994年
首先对青藏高原分布的蛇绿岩带的地质特征进行剖析,认为这些蛇绿岩是陆内裂谷环境产出的初始洋壳而不是大陆缝合线。然后对喜马拉雅山系的构造特征及其造山体制加以讨论,认为以喜马拉雅山系作为碰撞造山的样板并无地质事实的根据,而是一种想当然的臆说,后来也得不到参验。结论:碰撞造山带在大陆是不存在的,是看不到的。
赵宗溥
关键词:陆内造山作用
曹雪芹的旗籍问题考释被引量:2
1981年
一自胡适(1921)《红楼梦考证》认为著者曹雪芹是“汉军正白旗人”以后,关于曹雪芹的家世问题,《红楼梦》研究界一直进行认真的探讨。在解放后出版的《红楼梦》序言里,何其芳(直排本,1962)和李希凡(横排本,1974)都认为“曹雪芹的先世是汉人,但很早就入了满洲旗籍”,“成了皇帝的包衣奴才”是对的。可以说,几十年来,对于曹雪芹究竟属于满洲还是汉军的问题,颇有争论。
赵宗溥
关键词:内务府汉军八旗考释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