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德军

作品数:26 被引量:41H指数:4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建设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天文地球
  • 2篇水利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5篇电站
  • 5篇水电
  • 5篇水电站
  • 4篇地球化
  • 4篇地球化学
  • 4篇龙门山
  • 3篇地球化学特征
  • 3篇地震
  • 3篇断裂带
  • 3篇岩石
  • 3篇岩体
  • 3篇造山带
  • 3篇山带
  • 3篇裂带
  • 3篇南缘
  • 3篇化学特征
  • 3篇哀牢山造山带
  • 2篇地层
  • 2篇地壳
  • 2篇地壳稳定性

机构

  • 25篇成都理工大学
  • 3篇四川省地震局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四川省地质矿...
  • 1篇四川志德岩土...

作者

  • 25篇赵德军
  • 5篇吴德超
  • 4篇王道永
  • 3篇陈洪德
  • 2篇王世元
  • 1篇梁明剑
  • 1篇吴山
  • 1篇王启宇
  • 1篇陈旭
  • 1篇黄晨
  • 1篇冉波
  • 1篇龚婷婷
  • 1篇孙东
  • 1篇邓江红
  • 1篇孙玮
  • 1篇李洪奎
  • 1篇王国芝
  • 1篇安显银
  • 1篇李娜
  • 1篇赵涵

传媒

  • 6篇矿物岩石
  • 1篇工程地质学报
  • 1篇水文地质工程...
  • 1篇人民长江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四川地震
  • 1篇沉积与特提斯...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四川地质学报
  • 1篇古地理学报
  • 1篇大地测量与地...
  • 1篇地震工程学报
  • 1篇江科学术研究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4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2篇2005
  • 1篇2004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思茅盆地东南缘与哀牢山构造带的盆地耦合过程及其地质演化
本文在深入剖析思茅盆地东南缘与哀牢山构造带过渡地带的区域地质背景、地层的沉积环境沉积相、沉积物源示踪、岩浆岩-构造演化、构造形迹及变形特征、前陆冲断带构造特征的基础之上,论述了思茅盆地与哀牢山造山带的耦合过程及其地质演化...
赵德军
关键词:哀牢山造山带盆山耦合前陆冲断带
西藏绒布地区金锑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潜力
研究区位于青藏高原南部,主体位于喜马拉雅地块北部,属于特提斯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夹持于以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和西藏南部伸展拆离系之间.特提斯喜马拉雅受印度-亚洲两大板块俯冲、碰撞作用的影响,带内构造、岩浆活动剧烈,在西藏南部...
黎厚富赵德军钟鑫田京京
关键词:金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水系沉积物岩浆活动
四川龙门山北段马角坝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绿豆岩”特征及其意义
2023年
位于扬子地台的西北缘、龙门山北段的四川江油马角坝地区娃娃岩发育一套露头清晰的“绿豆岩”剖面,由于目前关于川北地区“绿豆岩”的岩石学、岩相学以及全岩地球化学数据分析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次研究针对四川龙门山北段马角坝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绿豆岩”2件样品进行岩石学、岩相学观察、6件全岩地球化学样品的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绿豆岩”主要发育有四层,厚度为5.5 m,岩性为白云质含火山灰黏土岩,岩样手标本呈灰绿色,质地松软,主要由不规则棱角状、片状水云母和不规则粒状微小石英等中酸性火山碎屑物质及火山灰组成。根据全岩地球化学数据表明,研究区内“绿豆岩”的稀土元素分配模式图整体呈右倾分布,负Eu异常,δEu=0.654~0.700,Ce负异常,δCe=0.94~0.96。微量元素特征表明研究区内“绿豆岩”形成环境为干燥炎热的微咸水-咸水、亚氧化-还原环境。通过区域对比,认为研究区“绿豆岩”为中三叠世初期形成,而“绿豆岩”中的火山物质来源与与古特提斯洋俯冲消减作用有关,是由俯冲带控制多期构造弧火山喷发造成,初步推测“绿豆岩”火山灰主体来自西部岛弧火山活动的多期次火山活动,与特提斯洋向东俯冲至扬子板块下部有重要相关性。
杨梦瑶孙玮龚婷婷赵涵卢念喆赵德军李泽奇李洪奎
关键词:绿豆岩扬子地台古特提斯洋
涪江支流潼江流域地貌参数对广元—江油断裂活动的指示意义
2023年
潼江流域位于龙门山北段,是研究构造运动、气候、地表物质相互作用的理想地带。前人研究认为晚第四纪以来龙门山北段构造活动性较弱,但汶川地震后沿北川—映秀断裂发生一系列Ms≥5.6级的强余震。由于地貌参数对构造活动相当敏感,为定量分析潼江流域构造活动性,本次研究基于Alos-12.5 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了59个亚流域盆地,通过分析获得了面积高程指数(HI)、标准化河流阶梯指数(SLK)、流域形状指数(Bs)、谷底宽与谷肩高度比(VF)、流域盆地不对称度(AF)等地貌参数,综合得出相对活动构造指数(Iat)。研究表明,广元—江油断裂于125.0±11.6 ka至96.0±7.9 ka之间发生的构造活动加速了青林口河流袭夺,晚更新世以来潼江流域地貌参数变化特征主要受降水和岩性影响。潼江流域构造活动性主要呈现中等偏弱特征,构造活动性较强主要分布于广元—江油断裂西北侧,其余呈不规律分布。潼江流域地貌参数构造活动性呈现较弱的特征,表明受后期外营力的影响,构造活动性减弱、降雨侵蚀力较高、岩性抗侵蚀能力较弱是影响地貌参数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
陈旭赵德军冉波向文川
泸定大河沟村辉长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Pb定年及地质意义
2021年
大河沟村辉长岩体位于康定杂岩带泸定县大河沟村一带,岩性为辉长岩。LA-ICP-MS锆石U-Pb法测得辉长岩体的结晶年龄为782±6Ma,表明该辉长岩体形成时代为下南华世早期。岩石主量元素FeOT/MgO比值为1.03~2.35且富集轻稀土(LaN/YbN=4.19~6.07)和无明显Eu异常(δEu=0.93~0.97)等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大河沟村辉长岩的源岩是受板片流体交代的地幔楔橄榄岩。在岩浆演化过程中经历了镁铁质矿物(橄榄石、辉石)的分离结晶和微不足道的地壳混染作用。按照地球化学判别标准,大河沟村辉长岩具有岛弧玄武岩和洋中脊玄武岩的双重地球化学特征,具有初始弧后盆地玄武岩的印记。
刘祥刘祥赵德军骆志红
关键词:地球化学
思茅盆地东南缘与哀牢山构造带的盆山耦合过程及其地质演化
本文在深入剖析思茅盆地东南缘与哀牢山构造带过渡地带的区域地质背景、地层的沉积环境沉积相、沉积物源示踪、岩浆岩—构造演化、构造形迹及变形特征、前陆冲断带构造特征的基础之上,论述了思茅盆地与哀牢山造山带的耦合过程及其地质演化...
赵德军
关键词:思茅盆地地质演化区域地质地球化学成矿规律
文献传递
雅砻江锦屏一级水电站左岸深部裂缝成因机制探讨被引量:1
2011年
雅砻江锦屏一级水电站普斯罗沟坝址左岸山体内存在大量深部裂缝,它们不仅发育于坡向与岩层倾向相反的左岸,而且发育在卸荷带以内数十米至上百米处,远远超出常规意义的边坡岩体卸荷带分布范围。通过深入分析发育在深部裂缝内部纤维状方解石脉所反映的动力学、运动学意义,断层充填物的年代学特征,并结合区内河谷阶地演化,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深部裂缝不是地震的产物,也不是边坡卸荷的结果,而是构造运动长时间脉动拉张作用下形成的。
赵德军陈洪德吴德超
川藏铁路沿线西藏察雅县瓦约村古河道特殊地貌演化分析
2021年
瓦约村隶属于西藏昌都市察雅县,通过遥感解译可直观地观察到其特殊的河流地貌:"离堆山"与环状负地形。据调查,负地形内发现了典型的河流相沉积,确定为古河道地貌类型。另外,在古河道下河口发现了特殊的河湖交汇相沉积,表明历史上曾发生过堵江事件,为河流改道原因提供线索;同时推断当时的河流环境极其动荡,存在数次洪水期和间歇期,可能与末次冰期有关。结合遥感解译及地质背景,最终得出澜沧江瓦约村段河流演化模式。由于瓦约村位于中国川藏铁路规划沿线,工程地质意义重大,研究成果对于保障铁路工程的顺利进行及工程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杨雨川赵德军王启宇安显银
关键词:古河道河流地貌
藏南拉康温泉地质特征及雄曲河谷两岸地热分布不均成因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西藏山南地区洛扎县雄曲河拉康段在600 m距离内出露温泉4处,仅1处位于河谷右岸;平硐勘查显示两岸岩性、产状、构造一致,地热异常却仅在左岸平硐内部显著,右岸平硐地热异常不明显。本次研究以此异常为出发点,通过片麻状花岗岩不同切面导热实验、片麻状花岗岩与板岩相同切面导热实验,温泉水δ~2H,δ~(18)O同位素测试分析等方法,探究该处河谷两侧地热异常的成因,得出以下结论:1、该处地热资源为干热岩型地热资源,热源是深部岩浆,氢氧同位素显示温泉热水来源于大气降水;2、片麻状花岗岩平行和垂直片麻理方向存在导热各向异性,当温度恒定时平行于片麻理方向比垂直于片麻理方向温度高5.5%~6.0%;3、河流的下切作用使得两岸岩体覆盖程度存在差异,导致两岸地热异常不均。本次研究成果可以为深切峡谷地区寻找浅层干热岩、干热岩发电与水力发电共同开发提供一定启示。
石圣赵德军蒋祥翁新海陈伟
关键词:地热资源片麻状花岗岩
雅砻江锦屏水电站地区褶皱分期及其对岩石地层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
2004年
根据褶皱构造的分类、分期原则,首次将雅砻江锦屏水电站地区褶皱划分为3期:第1期为印支造山期主褶皱;第2期为印支期后层内流变褶皱,第3期为燕山期—喜山期叠加褶皱。这3期褶皱在类型、规模和特征上各具特色,晚期褶皱对早期褶皱还存在叠加关系,从而对本区构造格局的形成以及地层岩石的展布、形态和厚度变化等方面起着直接的控制作用。印支期主褶皱在宏观上控制了坝区地层岩石的总体分布,第二期和第三期褶皱造成坝区岩层厚度、形态、岩性组合的明显变化。
赵德军吴山吴德超
关键词:锦屏水电站叠加褶皱岩石地层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