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迪玮峙

作品数:5 被引量:206H指数:4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秦岭山地
  • 4篇林分
  • 4篇林分密度
  • 4篇环境因子
  • 1篇亚热带
  • 1篇针叶
  • 1篇针叶林
  • 1篇植被
  • 1篇植被恢复
  • 1篇植被恢复模式
  • 1篇生态恢复
  • 1篇土壤
  • 1篇土壤理化
  • 1篇土壤理化特征
  • 1篇土壤理化性
  • 1篇土壤理化性质
  • 1篇冷杉
  • 1篇理化性质
  • 1篇南亚热带
  • 1篇箭竹

机构

  • 5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作者

  • 5篇迪玮峙
  • 4篇康冰
  • 3篇高妍夏
  • 2篇杜焰玲
  • 2篇张莹
  • 1篇何日明
  • 1篇蔡道雄
  • 1篇刘世荣
  • 1篇王得祥
  • 1篇李万春
  • 1篇卢立华
  • 1篇崔宏安
  • 1篇杜艳玲

传媒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秦岭山地巴山冷杉林的更新特征及影响因子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研究秦岭山地巴山冷杉林的更新特征及其更新影响因子,为巴山冷杉林的天然更新趋向判定及近自然化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典型样地调查,以乔木层与灌木层重要值及乔木径级结构、林下木本植物更新特征为指标,分析巴山冷杉林的更新特征,并通过林下木本植物更新层的密度分析不同因子对其的影响。【结果】乔木层中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重要值为193.96%,为建群种,亚优势种为牛皮桦(Betula albo-sinensisvar.septentrionalis),二者的径级结构中0~≤5cm个体缺乏。林下更新层中乔木树种有7种,仅占总种数的17.9%,箭竹(Fargesia spathacea)的重要值最高,达到90.78%;林下的更新方式以灌木萌生为主,该森林群落乔木更新较差,处于衰退阶段。当海拔从2 300m上升到2 726m时,林下幼苗密度逐渐增加,随着海拔继续升高,幼苗密度却呈逐渐下降趋势;而幼树密度随着海拔的上升一直呈下降趋势。当林分密度从460增加到880株/hm2时,林下自然更新的幼苗密度达到57 000株/hm2,其后随林分密度的增加逐渐减少;而幼树密度在林分密度最小(460株/hm2)时达到36 500株/hm2,随后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急剧下降。当坡向从阳坡SE15°转至半阳坡SE84°时,林下幼苗密度呈现增加趋势,继续转向阴坡NE32°的过程中,则呈现递减趋势;林下幼树密度在由阳坡转向阴坡的过程中逐渐减少。【结论】秦岭山地巴山冷杉林乔木更新较差,处于衰退阶段;林下箭竹的过度生长对乔木树种的拓殖有严重抑制作用;海拔、林分密度、坡向等是该林分天然更新的主要影响因子。
迪玮峙康冰高妍夏张莹杜艳玲
关键词:秦岭山地巴山冷杉箭竹林分密度环境因子
秦岭山地油松群落更新特征及影响因子被引量:58
2011年
采用样方法,对秦岭山地油松次生林群落更新特性和相关环境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松次生林更新层乔木树种共36种,占总种数的51.4%;优势种有短柄枹栎、锐齿栎和榛子等;幼苗库丰富,高度级及龄级较小;更新方式以实生为主,该森林群落处于演替中期、林分密度对林下乔木幼苗、幼树数量影响极显著(P<0.01),当林分密度从580株.hm-2增加到1500株.hm-2时,林下更新的幼苗、幼树密度呈增加趋势,随着林分密度的继续增加,其密度逐渐减少;坡向对幼苗、幼树密度的影响显著(P<0.05),当坡向由南偏西10°到南偏西40°,林下幼树密度逐渐减少,至阴坡(北偏东10°)幼树数量又逐渐增加.不同坡位林分更新特征各异,平坡林分中幼苗、幼树密度均较大;从坡下向上,幼苗密度逐渐减少,而幼树密度逐渐增大;海拔从1159 m增至1449 m,幼树密度逐渐增加,至1658 m时,幼树密度逐渐减小,而幼苗密度则一直呈现增加趋势.处于阴坡的中密度林分更新效果最佳.合理调整林分密度是加快林分更新的有效途径之一.
康冰王得祥崔宏安迪玮峙杜焰玲
关键词:秦岭山地林分密度环境因子
南亚热带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被引量:132
2010年
分析了广西大青山南亚热带11种植被恢复模式下(1种天然次生林、2种人工针叶林、5种人工常绿阔叶林、2种人工针阔混交林和1种灌丛)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次生林林地土壤的物理性质良好,2种针叶林较差.2种针阔混交林土壤容重较小,土壤总孔隙度、土壤持水量均高于其他人工纯林;而5种人工常绿阔叶林的土壤孔隙度差异不明显.次生林土壤除全K低于柚木林外,其余养分含量均明显高于人工林,C/N和pH值相对较低.与荒草灌丛相比,9种人工林的土壤养分变化明显,全N和速效P含量均呈增加趋势;2种针叶纯林的土壤养分含量较低,但与红椎混交后,土壤养分含量明显改善,C/N值降低.
康冰刘世荣蔡道雄卢立华何日明高妍夏迪玮峙
关键词:植被恢复模式土壤理化特征生态恢复南亚热带
秦岭山地4种典型针叶林更新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秦岭山地针叶林类型丰富,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系生物多样性等多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该文通过典型样地调查,以乔木层、灌木层重要值、乔木径级结构、林下木本植物更新特征为指标,分析4种针叶林的更新特征,并通过林下木本植物更...
迪玮峙
关键词:秦岭山地针叶林林分密度环境因子
文献传递
秦岭中段红桦次生林更新特征研究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研究秦岭中段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次生林的更新特征,为红桦林的近自然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典型样地法,调查红桦次生林的更新状况,分析林下木本植物更新特征及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对其的影响。【结果】更新层共有木本植物59种,其中乔木树种有25种,占所有木本植物总数的42.4%。更新的木本植物中以灌木种居多,优势种有箭竹(Fargesia spathacea)、悬钩子(Rubus corchorifolius)等,红桦在群落更新层中的优势地位不明显。红桦次生林木本植物幼苗在40~60cm高度级内数量最多,0~20cm高度级内分布很少。林下木本植物的更新方式以萌生为主。林分密度对木本植物幼苗、幼树更新密度的影响相似,即其更新密度均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阳坡(南偏西40°)利于幼树生长,随着坡向转为阴坡,幼苗密度逐渐增加,而幼树密度呈不同程度的减少。海拔对红桦次生林林下木本植物的更新也有明显影响,当海拔从1 825m增加到2 449m时,幼苗密度下降,幼树密度增大;但当海拔增加到2 467m时,幼苗密度增加,幼树密度减少。【结论】秦岭中段的红桦次生林处于演替后期,林分更新能力较差。
高妍夏康冰迪玮峙杜焰玲李万春张莹
关键词:秦岭山地林分密度环境因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