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鹤琳

作品数:39 被引量:151H指数:7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医学科研计划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5篇医药卫生
  • 3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4篇儿童
  • 8篇先天
  • 8篇先天性
  • 8篇成像
  • 8篇磁共振
  • 8篇磁共振成像
  • 6篇影像
  • 6篇影像学
  • 6篇教学
  • 5篇新生儿
  • 5篇医学影像
  • 5篇医学影像学
  • 4篇畸形
  • 4篇闭锁
  • 4篇CT
  • 4篇肠闭锁
  • 3篇直肠
  • 3篇矢状
  • 3篇矢状位
  • 3篇综合征

机构

  • 39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39篇郑鹤琳
  • 27篇蔡金华
  • 21篇何玲
  • 10篇余国容
  • 7篇刘先凡
  • 7篇陈勇
  • 6篇李昊
  • 5篇徐晔
  • 4篇黄开平
  • 4篇李川宝
  • 4篇张雨婷
  • 3篇余世才
  • 3篇陈欣
  • 3篇刘波
  • 3篇张官平
  • 2篇甘兰丰
  • 2篇潘征夏
  • 2篇钦斌
  • 2篇秦勇
  • 2篇范晓

传媒

  • 6篇第三军医大学...
  • 3篇中国医学影像...
  • 2篇中华放射学杂...
  • 2篇重庆医科大学...
  • 2篇中华医学教育...
  • 2篇第八次全国中...
  • 2篇第八届全国临...
  • 2篇中华医学会放...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医学教育探索
  • 1篇中国介入影像...
  • 1篇中国循证儿科...
  • 1篇中国医药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 1篇中华实用儿科...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7
  • 2篇2006
  • 7篇2005
  • 2篇2004
  • 4篇2003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浅谈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体会被引量:13
2007年
通过对高等医学影像教学特点的分析,从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各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影像实践教学,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能较容易、较好地掌握医学影像学的知识。
郑鹤琳何玲
关键词:医学影像实践教学教学方法
臀肌挛缩症的一种新X线征象——髂骨致密线被引量:18
2003年
目的 明确髂骨致密线与臀肌挛缩症之间的关系 ,探讨髂骨致密线的形成机制。方法分析 10 3例臀肌挛缩症的骨盆平片及其中 8例骨盆CT片 ,并与 2 0 0例非臀肌挛缩症的骨盆平片及其中 13例骨盆CT作对照。结果 臀肌挛缩组 85例 (82 .5 % )骨盆平片见骶髂关节旁髂骨致密线 ,对照组仅见 5例 (2 .5 % )。 10 3例臀肌挛缩症中 ,髂骨致密线出现于 5岁以上组和 5岁以下组分别为 81例(81/88)和 4例 (4/15 ) ;出现于臀大肌挛缩为主组和臀中肌挛缩为主组分别为 83例 (83 /94)和 2例 (2 /9)。CT扫描示正常骨盆的髂骨骶髂关节部外缘皮质呈后内向前外走行的斜面 ,而在臀肌挛缩症患者 ,髂骨后部增厚、变形 ,外缘皮质斜面变小 ,近乎前后走行。结论 骨盆平片上骶髂关节旁髂骨致密线是臀肌挛缩症的 1种征象 ;这一征象是由于挛缩的臀大肌长期、持续的牵拉作用 。
蔡金华甘兰丰郑鹤琳何玲余国容
关键词:臂肌挛缩症X线
儿童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颅内侵犯的MRI表现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儿童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 LCH)颅内侵犯的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13年4月我院15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证实的LCH,其中男性11例,女性4例,年龄1~13岁,病例均行头颅、垂体MR平扫及增强扫描,重点观察病灶部位、形态、信号表现及强化情况。结果下丘脑垂体病变10例(66.7%),表现为垂体后叶T1WI高信号消失及垂体柄增粗和强化。脑硬膜肿块2例,脉络丛肿块1例,主要表现为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低信号,增强后显著强化。脑实质病变5例(其中3例合并下丘脑垂体病变),主要累及小脑齿状核及基底节,呈对称性斑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强化不明显。结论LCH颅内病变的部位、形态及信号表现多样,下丘脑垂体受累最为多见,T2WI低信号及增强后显著强化是LCH轴外肿块的特征。
郑鹤琳蔡金华
关键词: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中枢神经系统磁共振成像
先天性食管狭窄的影像学表现
何玲郑鹤琳蔡金华李川宝余国容陈勇
儿科医学影像学“5+3”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
分析儿科医学影像学“5+3”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指出新模式下研究生存在基础知识薄弱,缺乏完善的考核体系,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相对薄弱的问题,探讨如何强化临床技能培训和影像学基本功培养,完善评估制度,健全考核体系,加强...
张雨婷何玲蔡金华徐晔郑鹤琳
关键词:临床教学
放射科的运行与管理体会
自伦琴1895年发现X线到现在的100多年时间里,放射影像医学的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CT、MRI、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使放射影像医学进入了一个飞跃发展的时期。随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为数字...
何玲蔡金华刘先凡余国容黄开平陈勇郑鹤琳
关键词:管理体会
文献传递
磁共振报告基因magA的慢病毒载体质粒构建及体外表达
2011年
目的构建携带磁共振报告基因magA的慢病毒载体质粒,初步检测其体外转铁效应。方法采用人工DNA合成技术合成目的基因magA,DNA重组技术将magA基因连接入慢病毒表达载体质粒pLenti-EGFP,酶切及DNA测序鉴定重组质粒pLenti-EGFP/magA的准确性。包装、包膜及重组质粒共转染293FT细胞包装慢病毒,收集包被magA基因的慢病毒上清并感染293T靶细胞,细胞培养基内加入500μmol/L枸橼酸铁连续4次传代,荧光显微镜观察并提取细胞行台盼蓝排除实验和普鲁士蓝染色,同时设立对照组行同样方法实验。结果酶切和DNA测序分析证实magA基因准确克隆入慢病毒表达载体设计位点,合成目的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magA序列完全一致。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包装细胞293FT细胞质内有大量绿色荧光表达,病毒滴度达到108 Tu/μl。慢病毒感染293T靶细胞后,细胞内稳定表达EGFP,且效率>80%。实验组及对照组台盼蓝拒染率分别为(92.80±2.65)、(93.50±1.29),2组拒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鲁士蓝染色发现实验组细胞内有大量蓝染铁颗粒形成,对照组呈阴性。结论 成功构建了携带磁共振报告基因magA的慢病毒表达载体,证实了magA基因在哺乳动物293T靶细胞内的转铁作用。
秦勇蔡金华郑鹤琳刘官信王世一刘波
关键词:报告基因磁共振成像慢病毒载体
重庆市儿童青春期生长突增的骨龄研究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 :探讨骨龄与青春期生长突增之间的关系 ,为重庆市儿童青春期生长突增的判断提供骨龄量化指标。方法 :对重庆市 5 0 0名 7~ 16岁健康儿童进行CHN法骨龄评估 ,其中发育正常者以Grave法确定其所处生长突增阶段 ,统计每一阶段的骨龄值范围 ,并求中位数。结果 :男童骨龄从 11.7岁、女童骨龄从 9.5岁进入加速期 ;男童骨龄 14 .2岁、女童骨龄 12 .3岁进入高峰期 ;男童骨龄 15 .9岁、女童骨龄 14 .8岁进入减速期。结论 :CHN法骨龄评估为判断青春期生长突增提供了量化指标 ,对正畸及用药时机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蔡金华郑鹤琳李昊
关键词:骨龄青春期
儿童结核性与非结核性纵隔肿大淋巴结的CT对照研究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比较儿童结核性(TP)与非结核性(NTP)纵隔淋巴结的CT表现,初步探讨纵隔淋巴结肿大组数对二者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经临床或细菌学检查证实的胸膜炎患者(17例TP,19例NTP)进行CT检查。全部CT片由3位医师盲法观察,不同意见由3人讨论后决定。结果:TP的纵隔最大淋巴结短径为(13.3±4.8)mm,NTP为(4.8±4.9)mm(P<0.01)。TP病例的最大纵隔肿大淋巴结中短径最小者为7.7mm,NTP为5mm。除1例外,其余NTP病例的最大淋巴结短径均在10.7mm以下,而TP仅5例。NTP中,无1例出现3组或3组以上纵隔淋巴结肿大,而TP组有11例,占73%(P<0.01)。淋巴结环状强化或/和钙化、融合见于7例TP患者(64%、63%),NTP中无1例(P<0.05)。结论:除淋巴结环状强化、钙化和融合以外,纵隔淋巴结短径超过10.7mm及3组或3组以上纵隔淋巴结肿大均高度提示TP;反之,最大淋巴结小于7.7mm时,则提示NTP。纵隔淋巴结肿大组数是一颇有价值的新征象。
徐晔周翔平余国容郑鹤琳李川宝余世才
关键词:结核淋巴结结核胸膜X线计算机
儿童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55例病例系列报告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患儿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1日至2019年4月30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断为PRES的患儿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结果,记录患儿的临床症状总分、影像学评分。分析临床症状评分、影像学评分与性别、年龄、高血压、细胞毒性药物等的相关性。结果55例PRES患儿中,男33例(60.0%),发病年龄中位数为10(1~15)岁。常见临床表现为惊厥(92.7%),头晕、头痛(52.7%),32例患儿以惊厥发作为首发表现就诊。经去除危险因素、对症治疗后,49例(89.1%)症状缓解,2例有反复惊厥发作,1例发展为脑疝。单因素分析中,女孩的临床症状评分高于男孩(6 vs 4,P<0.05)。年龄、高血压严重程度、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性药物的使用与临床症状、影像学严重程度无相关性。结论儿童PRES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惊厥发作,女性患儿临床神经症状可能比男性患儿严重。高血压、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患儿如出现惊厥,要高度警惕PRES。
董蜜兰郑鹤琳罗业涛吴荻李静
关键词: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儿童影像学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