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亮
- 作品数:18 被引量:53H指数:5
- 供职机构:西安市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T淋巴细胞亚群和铁蛋白联合检测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的初步应用
- 2012年
-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和铁蛋白联合检测在强直性脊柱炎(AS)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用CD4/CD8/CD3三色抗体分别标记AS组、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的外周抗凝血,分析CD4+、CD8+的百分率及CD4+/CD8+的比值。再用免疫荧光法分别检测AS组、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的外周抗凝血铁蛋白。结果 AS组CD4+百分率和CD4+/CD8+比值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CD8+百分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疾病对照组CD4+和CD8+百分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CD4+/CD8+比值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AS组的CD8+百分率明显高于疾病对照组(P<0.05),CD4+/CD8+比值明显低于疾病对照组(P<0.05)。铁蛋白检测结果AS组明显高于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98例AS患者的铁蛋白与CD8+检测值呈正相关(r=0.8469,P<0.05),与CD4+及CD4+/CD8+比值呈负相关(r分别为-0.7487、-0.5820,P<0.05)。结论通过对T淋巴细胞亚群和铁蛋白联合检测缩短了检测时间,有助于AS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 郭亮侯茜寇儒
- 关键词:T淋巴细胞亚群
- LncRNA HOXB-AS3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血清长链非编码RNA HOXB-AS3(LncRNA HOXB-AS3)水平,并探讨其与MDS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12月于本院门诊就诊或住院治疗的74例MDS患者作为MDS组,再将74例MDS患者按照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重新分为低危组、中危Ⅰ组、中危Ⅱ组和高危组,同时按照WHO分级重新分为难治性贫血型(RA)组、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发育异常型(RCMD)组、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Ⅰ型(RAEB-Ⅰ)组和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Ⅱ型(RAEB-Ⅱ)组;同时选取同期68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血清中LncRNA HOXB-AS3水平;分析血清HOXB-AS3 mRNA表达与IPSS评分的关系;分析血清HOXB-AS3 mRNA表达与WHO分级的关系;分析血清中HOXB-AS3 mRNA水平对MDS的诊断价值。结果MDS组血清中HOXB-AS3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危组血清中HOXB-AS3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低危组、中危Ⅰ组和中危Ⅱ组(P<0.05);RAEB-Ⅱ组血清中HOXB-AS3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RA组和RCMD组(P<0.05);HOXB-AS3 mRNA表达水平与IPSS评分、WHO分级均呈正相关(r=0.550、0.597,P均<0.05)。结论血清LncRNA HOXB-AS3表达可能对MDS的发生具有预测作用,对评估病情发展状况有重要意义,可为MDS的早期干预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 郭亮杨雯阳媛寇儒
-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血清造血干细胞
- 乙肝病毒感染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关联研究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发病与乙肝病毒(HBV)感染的相关性,以及合并HBV感染DLBCL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方法 采用多中心、以医院为基础的1∶4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初治DLBCL患者410例,选择同期性别、年龄相匹配的16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研究对象的乙肝五项,比较组间阳性率的差异,并分析HBV感染组与未感染组DLBCL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异同.结果 DLBCL患者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2.68% vs4.57%,P<0.01),OR值为3.03(2.09-4.40);抗-HBc阳性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51.22% vs38.48%,P<0.01),OR值为1.68(1.35-2.09).DLBCL患者中,HBV慢性和既往感染者<45岁年龄所占比例明显多于未感染组(P<0.01),HBV慢性感染者的肝功受损比例较高(P<0.01),而且HBV慢性和既往感染者在肿瘤细胞起源上与未感染者存在明显差异(P<0.01),常见累及部位为淋巴结和脾脏.结论 HBV可能是DLBCL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HBV感染的DLBCL患者肿瘤细胞起源以生发中心型多见;化疗时需要密切监测其HBV血清学和肝功变化.
- 王琦侠李建英倪庆仁戴进前郭亮闫永平
-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乙型肝炎病毒临床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
- 血清MMP-9、β-hCG联合检测对胎膜早破合并宫内支原体感染的预测价值被引量:7
- 2022年
-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联合检测对胎膜早破(PROM)合并宫内支原体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5月在中航工业西安医院诊治的199例PROM孕妇,并根据产后胎膜病理学检查分为未感染组(126例)、支原体感染组(73例),另外选取100例同期在中航工业西安医院定期产检的正常妊娠孕妇作为对照组。收集各组体重指数(BMI)、产次、流产/引产史、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等一般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血清MMP-9、β-hCG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MMP-9、β-hCG水平对孕妇发生PROM合并宫内支原体感染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妇发生PROM合并宫内支原体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对照组、未感染组、支原体感染组年龄、BMI、孕周、初产占比、妊娠期糖尿病占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产/引产史、妊娠期高血压占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未感染组、支原体感染组血清MMP-9、β-hCG表达水平均较高(P<0.05);与未感染组相比,支原体感染组血清MMP-9、β-hCG表达水平均较高(P<0.05)。血清MMP-9、β-hCG单独预测孕妇发生PROM合并宫内支原体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4、0.834,截断值分别为370.72ng/L、16.46mol/mL,敏感度分别为74.00%、83.60%,特异度分别为77.00%、71.20%,两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907,敏感度为79.50%,特异度为88.50%;MMP-9高表达、β-hCG高表达均是孕妇发生PROM合并宫内支原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MMP-9、β-hCG水平与孕妇发生PROM合并宫内支原体感染密切相关,两者联合诊断效能较高,可成为早期诊断PROM合并宫内支原体感染的辅助指标。
- 李红妮郭亮席翠萍
- 关键词:胎膜早破支原体感染
- 一种用于医学检验的真空采血器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医学检验的真空采血器,包括采血收纳管、顶部密封机构和采血连接机构,所述采血收纳管的顶部设有顶部密封机构,且顶部密封机构的顶部安装有与采血连接机构相适配的采血连接机构,所述顶部密封机构包括安装在采血...
- 郭亮寇儒宋艳萍李光郑南波贾学友王一平
- 流式微球技术定量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在ITP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 2015年
- 目的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血小板表面膜糖蛋白,评价其在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77例ITP患者(ITP组)、43例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NITP组)及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者30例(健康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应用鼠抗人GPⅡb/Ⅲa单抗、GPIa/Ⅱa单抗、GP Ib/Ⅸ单抗包被微球,采集空腹静脉血分离血样中血小板,将血小板裂解后与包被过的微球共同孵育,应用流式细胞仪结合间接荧光免疫法检测并比较三组血小板表面膜糖蛋白。分析流式微球技术诊断ITP的敏感度与特异度。结果 ITP组患者血小板表面GPⅡb/Ⅲa、GPIa/Ⅱa、GP Ib/Ⅸ的水平均明显高于NITP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ITP组患者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微球技术对ITP的诊断敏感度为92.2%(71/77),特异度为89.0%(65/73),准确度为90.7%(136/150)。结论应用流式微球技术定量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对诊断ITP有应用价值。
- 郭亮宋艳萍王浩贾学友郭晓波
- 关键词:流式微球技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以应激系统理论为基础的护理干预结合质量反馈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创伤后成长的影响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以应激系统理论为基础的护理干预结合质量反馈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创伤后成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86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应激系统理论为基础的护理干预结合质量反馈干预。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PTGI)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应激系统理论为基础的护理干预结合质量反馈干预有利于恢复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创伤后成长,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王娜郭亮李阳
- 关键词:脑卒中神经功能创伤后成长
- 人脐血CD_3AK细胞生物活性及抗瘤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 2005年
- 目的 应用抗CD3单克隆抗体(CD3McAb)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 2(rhIL- 2)共同诱导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以制备CD3AK细胞,动态观察其体外增殖能力、杀伤活性、免疫表型变化及分泌细胞因子水平。方法 用台盼蓝活细胞计数计算细胞扩增倍数,MTT法测定细胞杀伤活性,间接免疫荧光法分析细胞免疫表型,ELISA双抗夹心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干扰素 -γ(IFN- γ)、白细胞介素 -6(IL- 6)的水平。结果 脐血CD3AK细胞在第2周增殖能力最强,增殖倍数为78.56;培养至第12天的脐血CD3AK细胞杀伤活性最高,并对多种靶细胞的杀伤作用显著;表型分析脐血CD3AK细胞属异质性细胞群,培养第7、14 天,群体中 CD3+、CD8+、CD25+、CD38+、CD16+及 CD56+ 细胞较培养前显著增加(P<0.01); CD3 AK细胞培养至第 3 天的上清中 TNF -α、IFN -γ、IL -6 水平明显升高。结论 脐血CD3AK细胞是一种具有广谱杀瘤活力且增殖活性强的免疫细胞。本研究为脐血 CD3 AK细胞的免疫治疗提供了实验和理论依据。
- 魏绪仓邢佩霓赵文理翟欣辉李梅生郭亮
- 关键词:胎血CD3AK抗瘤作用
- DC-CIK细胞用于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MRD的研究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探讨DC-CIK细胞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灶的疗效。方法:对11例经化疗后MRD阳性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进行DC-CIK过继免疫治疗,并用FCM监测MRD变化。结果:经FCM检测,11例患者中7例MRD转阴,并处于持续完全缓解状态,其余4例(M21例,M42例,M51例)均复发。结论:DC-CIK过继免疫治疗具有清除急性髓系白血病MRD的作用。
- 王漪张曦李罡灿宋艳萍郭亮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杀伤细胞
- 微小RNA-520g、微小RNA-532在80例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组织中的表达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观察多发性骨髓瘤病人骨髓组织中微小RNA-520g(miR-520g)和微小RNA-532(miR-532)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9年7月西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多发性骨髓瘤病人80例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进行骨髓穿刺并明确骨髓功能无异常的非血液病病人80例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两组骨髓组织中miR-520g、miR-532的表达水平;分析两者与多发性骨髓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Pearson法分析miR-520g、miR-532表达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检测miR-520g、miR-532的表达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病人骨髓组织中miR-520g表达水平(3.70±0.7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79±0.65),观察组miR-532表达水平(0.90±0.24)显著低于对照组(1.32±0.31)(P<0.05)。观察组病人骨髓组织中miR-520g、miR-532表达水平与病人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ROC结果显示miR-520g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曲线下面积(AUC)为0.827,敏感度为73.8%,特异性为80.0%,miR-532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AUC为0.855,敏感度为82.5%,特异性为75.0%,二者联合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AUC为0.922,敏感度为81.3%,特异性为91.2%。结论多发性骨髓瘤病人骨髓组织中miR-520g呈高表达,miR-532呈低表达,两者呈负相关,且与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相关,骨髓组织miR-520g、miR-532表达对多发性骨髓瘤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 郭亮李真真王一平寇儒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