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荣平
- 作品数:157 被引量:1,193H指数:19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 巨大肝癌手术切除治疗的远期疗效被引量:22
- 2004年
- 背景与目的巨大原发性肝癌(直径≥10cm)在临床上占有较大的比例,但关于其手术切除治疗的远期疗效报道较少。本研究探讨手术切除治疗巨大肝癌的远期疗效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64年至1993年经手术切除的173例巨大肝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随访结果计算生存率并作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3、5和10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31.9%、21.8%和8.3%;生存5年以上37例,生存10年以上8例;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预后影响因素为性别、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术中肝硬化程度和是否根治性切除;多因素分析得出影响巨大肝癌切除术后远期疗效的独立预后因素为术中肝硬化程度和是否根治性切除。结论巨大肝癌应积极争取手术切除治疗,术后能否长期生存取决于肝硬化程度和是否根治性切除。
- 元云飞李斌奎李锦清张亚奇郭荣平林小军李国辉
- 关键词:肝肿瘤肝切除术预后
- VEGF在术前接受过肝动脉栓塞化疗的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2010年
-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接受术前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肝癌细胞中的表达和在二期切除肝癌复发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选取91例术前TACE和50例未行TACE肝癌手术切除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两组标本VEGF的表达情况。分析两组VEGF的表达的差异及术前TACE后根治性切除的肝癌中VEGF的表达水平与复发的关系。结果 VEGF表达于肝细胞浆中,术前TACE组和未行TACE组VEGF的表达(6.9±4.7VS5.1±4.4)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TACE后根治性二期切除患者,复发组与未复发组肿瘤组织中VEGF阳性率分别为82.2%和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表达阳性组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0.9%、28.1%、22.5%,VEGF阴性组分别为88.5%、68.2%、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治疗前存在播散结节及VEGF的表达水平是影响TACE后二期切除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VEGF在TACE残癌组织中表达增强,VEGF的表达与TACE后根治性切除肝癌患者术后的复发转移有关。
- 俞武生郑惊雷卢春丽王在国林志强胡夏荣郭荣平韦玮
- 关键词:肝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 EPO和EPOR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检测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POR)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二者预测HCC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EPO和EPOR在96例HCC组织和11例正常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分析EPO和EPOR在HCC中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HC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HCC组织中EPO和EPOR高表达率分别为49.0%、46.9%,明显高于其在正常肝脏组织中的表达(0、0)。HCC组织中EPO与EPOR的表达呈正相关(r=0.207,P<0.05)。EPO和EPOR表达均与Edmondson-Steiner病理分级密切相关(P<0.05)。EPOR低表达组的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6.2%、42.1%及16.5%,高表达组分别为55.6%、14.0%及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OR低表达组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8.0%、76.0%及46.1%,高表达组分别为80.0%、43.6%及2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卫星结节、EPOR表达是影响HCC患者术后无瘤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卫星结节、血管侵犯和EPOR表达是影响HCC患者术后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EPOR表达与HCC患者术后无瘤生存和总生存相关,可能是影响HCC预后的分子标志物。
- 梁文昌郭荣平王俊生周静
- 关键词:肝细胞癌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
- p53功能在肝癌中表达的意义被引量:5
- 2000年
- 目的:为探讨p53功能及某些生物学行为在肝癌中表达的意义。方法:收集1997年1月至1998年12月52例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资料,并对这52例手术切除的肝癌标本,分别用Westernblot结合DNA损伤剂诱导的方法检测野生型p53的功能,免疫组化检测p53蛋白的表达,PCR/SSCP方法检测p53基因在第5~8外显子的丢失情况及免疫组化检测肿瘤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指数。结果:52例标本中,对例(59.6%)野生型P53丢失功能,31例(59.6%)p53蛋白表达阳性,27例(51.9%)p53基因在第5~8外显子有丢失。野生型p53的功能与p53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野生型p53的功能与p53基因突变呈正相关。PCNA高指数30例(57.7%)。在野生型p53功能丢失的31例中,26例(83.9%)P53蛋白表达阳性;24例(77.4%)P53基因在第5~8外显子的丢失,PCNA高指数24例(77.4%)。野生型p53功能丢失多表现在肝硬化的病例中(P=0.0015)。结论:本组原发性肝癌中,59.6%有丢失野生型p53功能,常发生在合并肝硬化的病例中;PCNA高指数,p53蛋白表达阳性,p53基因的突变也常出现在p53功能丢失的病例中(P<0.01)。当野生型p53功能丢失,肿瘤容易出现肝内转移、门脉癌栓和肿瘤生长比较快。
- 林小军张昌卿李锦清张亚奇陈敏山郭荣平
- 关键词:肝肿瘤PCNA基因表达
- 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肝外转移灶的观察被引量:2
- 2000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肝外转移的某些特性。方法:收集11年内在我院施行了根治性肝切除术,术后出现肝外转移而肝内无复发的35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5例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分别于术后1个月到8年出现临床可以查知的转移灶而无肝内复发,其中8例(22.9%)患者于术后3~8年才发现肝外转移灶。结论:肝癌远处小转移灶可以在术后一段时间内持续处于肿瘤休眠状态(最长达7年多),是远期复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治疗术后可能存在的小转移灶,对预防术后复发和转移具有重要的意义。
- 石明郭荣平林小军陈敏山李锦清gzsums.edu.cn
- 关键词:肝肿瘤甲胎蛋白肿瘤休眠肿瘤转移
- 肝细胞肝癌microRNA-34c-3p功能及靶基因的鉴定
- 目的本研究利用体内和体外的细胞功能实验,鉴定miR-34c-3p在肝癌细胞中所发挥的功能,并通过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寻找rniR-34c-3p下游的靶基因,进一步阐明它的作用机制,为肝癌的靶向治疗寻求潜在的分子靶点。方法利用...
- 郭荣平肖承佐韦玮石明
- 关键词:肝细胞肝癌MIR肝癌细胞靶基因
- 肝内胆管细胞癌40例临床病理学特点及手术治疗分析被引量:7
- 1998年
- 肝内胆管细胞癌(包括混合性肝癌)比较少见。我院1964~1996年共手术切除肝内胆管细胞癌(包括混合性肝癌)40例,现对其资料进行研究分析。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40例,其中男27例,女13例,男女之比为201∶1。年龄27~73岁,中位年...
- 郭荣平李国辉李锦清张亚奇元云飞陈敏山林小军
- 关键词:胆管细胞癌肝内临床病理
- 中药防治肝癌化疗栓塞术后肝储备功能损害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1
- 2002年
- 背景与目的:肝癌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TACE)可引起肝储备功能下降。探讨中药预防和治疗肝癌TACE后肝储备功能的损害。方法:61例中晚期肝癌患者随机分成中西医治疗组(n=30)和西医治疗组(n=31),两组在TACE后均予西药常规护肝治疗及对症处理,中西医治疗组在TACE前、后加服用健脾活血为主的中药,再根据TACE后出现的症状对症选药。两组病例分别在第一、第二次TACE治疗前和第二次TACE治疗后一个月各检查吲哚靛青绿15分钟潴留率(RetentionRateofIndocyanineGreenat15Minutes,ICGR15)。结果:第一次TACE前ICGR15:中西医治疗组11.18%±7.30%,西医治疗组11.83%±7.18%,P>0.05;第二次TACE前ICGR15:中西医治疗组11.69%±5.13%,西医治疗组16.64%±10.15%,P<0.05;第二次TACE后一个月ICGR15:中西医治疗组为11.53%±5.30%,西医治疗组19.80%±11.26%,P<0.05。结论:健脾活血中药可防治肝癌TACE后所引起的肝储备功能损害。
- 陈徐贤张蓓张亚奇黄国贤陈敏山郭荣平林小军胡丕丽丘惠娟徐伯平
- 关键词:化疗栓塞术药物副作用TACE
- 新型肝癌组织的体外三维培养模型
- 2020年
- 目的:利用肝癌组织进行体外的三维(three-dimension,3D)组织块培养,通过添加PD98059和霍乱毒素(cholera toxin,CT)优化培养条件,建立一种高活性的肝癌组织体外培养模型。方法:收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肝胆科的肝癌组织标本,经清洗、冻存、复苏等处理后分为对照组、PD组、CT组、PD+CT组,同时进行体外的二维(two-dimension,2D)和三维培养。各组组织采用DNA断裂的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组织细胞凋亡情况,qRT-PCR检测BCL-2、BID、Caspase 3、Cyclin D1、CDK2、ELK-1、C-FOS、C-MYC、C-JUN等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检测BCL-2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情况,筛选并确定最优的体外培养方法。结果:3D培养组的组织细胞凋亡均少于2D培养组;PD98059通过上调BCL-2蛋白的表达,下调cleaved caspase-3蛋白的表达,激活MEK/ERK下游基因,从而减少体外培养的组织细胞凋亡,增强其抗凋亡能力;霍乱毒素通过上调Cyclin D1、CDK2的基因表达,促进其增殖。结论:我们开发了一种新型肝癌组织的体外三维培养模型,它可以作为进一步的药物试验和人源性异种移植(PDX)模型的工具。
- 尹萌陈焕鹏李永超郭荣平林小军刘忠华余波澜黄朝峰赵擎宇
- 关键词:肝细胞癌PD98059霍乱毒素
- 肝动脉栓塞化疗不同化疗方案治疗不可切除肝癌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28
- 2009年
- 目的: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是不可切除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但不同化疗方案对生存率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单用盐酸表柔比星与联用洛铂、丝裂霉素方案对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将肝功能良好的不可切除的大肝癌94例随机分为单药化疗组(盐酸表柔比星)、联合化疗组(联合洛铂、盐酸表柔比星、丝裂霉素),碘油化疗后使用明胶海绵阻断肿瘤供血血管。采用寿命表法计算累积生存率,Kaplan—Meier方法计算中位生存时间,Cox模型分析预后因素,并统计严重不良反应。结果:联合化疗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5.9个月,3、6、9、12、15、18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1%、79%、75%、61%、51%、31%;单药化疗组分别为5.0个月,78%、47%、35%、24%、24%、24%;两组中位生存时间(P=0.001),累计生存率(P=0.000)差异有显著性。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提示分组及门脉癌栓为独立预后因素。严重不良反应包括急性肾衰、Ⅲ度骨髓抑制和腹腔感染,经治疗后均康复出院,无治疗相关死亡率。结论: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功能良好、不可切除大肝癌应用盐酸表柔比星联用洛铂、丝裂霉素优于单用盐酸表柔比星组。
- 石明陈继安林小军陈敏山郭荣平李升平李锦清
- 关键词:栓塞化疗化疗方案生存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