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房室
  • 5篇心房
  • 4篇电生理
  • 4篇电生理检查
  • 4篇调搏
  • 4篇心动过速
  • 4篇心房调搏
  • 4篇心内电生理
  • 4篇心内电生理检...
  • 4篇食管
  • 4篇食管心房
  • 4篇食管心房调搏
  • 4篇起搏
  • 4篇起搏器
  • 4篇经食管心房调...
  • 3篇折返
  • 3篇折返性
  • 3篇折返性心动过...
  • 3篇间期
  • 3篇房室结

机构

  • 12篇武汉亚洲心脏...

作者

  • 12篇闻捷
  • 8篇韩宏伟
  • 7篇王三娣
  • 4篇尚小珂
  • 4篇彭伟华
  • 4篇李继文
  • 3篇蒋萍
  • 3篇王曼萍
  • 3篇刘鸣
  • 3篇夏碧涛
  • 3篇崔虓
  • 3篇李振
  • 3篇马丽燕
  • 2篇江晶晶
  • 1篇刘尤因
  • 1篇苏晞
  • 1篇黄汉钦
  • 1篇张然
  • 1篇向黎明
  • 1篇彭婷

传媒

  • 3篇心血管康复医...
  • 3篇临床心电学杂...
  • 2篇心脏杂志
  • 1篇全国第十三届...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5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食管心房调搏对不同类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经食管心房调搏对不同类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近5个月经心内电生理检查(标准诊断)确诊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 196例,与其食管调搏的诊断进行比较。结果:两种电生理检查诊断慢...
彭伟华韩宏伟王三娣闻捷尚小珂
关键词:经食管心房调搏心内电生理检查
心室起搏心律不适患者的起搏器参数优化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 通过对起搏器参数的优化,尽可能减少心室起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 2005年1月~2013年10月在我院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植入双腔起搏器后心室起搏时诉胸闷、心悸不适,82例患者,设置最长的房室间期(AVD),延长心室后心房不应期(PVARP)至450ms,关闭心室自动阈值夺获功能,如仍有不适症状,通过起搏器程控仪较长时间监测或Holter等检查方法查找发生心室起搏的原因,并进行相应的处理.结果 62例病人症状消失,仍有20例有不适症状.导致心室起搏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如下:①2例活动后因起搏器频率适应性功能致心房起搏频率增加后,出现二度Ⅰ型房室阻滞,关闭频率适应性起搏功能后症状缓解;②2例因心房误感知设置较高的感知灵敏度后心室起搏消失;③2例提高心房起搏电压,1例重新植入心房电极,解决了心房失夺获从而避免了心室起搏;④5例阵发性房速/房扑患者缩短心室后心房空白期,使模式转换能发生,3例心房率较慢的房速患者设置为DDI模式,5例房颤患者降低下限频率,减少了心室起搏.结论 心室起搏心律不适患者设置较长的AV间期,设置PVARP 450ms,关闭心室自动阈值夺获功能,如仍有不适症状,通过起搏器程控仪进行较长时间的心电监护或动态心电图检查找出导致心室起搏的原因,并对起搏器相关参数进行设置,能有效减少或消除心室起搏.
王三娣李继文韩宏伟李振蒋萍闻捷
关键词:AV间期
缩短房室间期处理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通过缩短起搏器房室间期,阻断心室起搏后室房逆传引起的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pacemaker mediated tachycardia,PMT)的可行性及原理。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起搏器程随访中8例发生PMT患者的资料,PMT均由心室起搏后室房逆传引起,经缩短AV间期处理PMT。结果 8例患者均通过缩短AV间期阻断心室起搏后室房逆传从而终止PMT,最短感知AV间期85ms,最长120ms,平均104±9ms。心电图房室间期(心房感知延迟+感知AV间期)最短120ms,最长150ms,平均136±12ms。结论缩短AV间期能有效阻断心室起搏后的室房逆传,从而消除其介导的PMT。短AV间期未对血流动力学造成负面影响。
王三娣韩宏伟李振蒋萍李继文闻捷
关键词:AV间期室房逆传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经外科与静脉植入左室电极起搏参数的比较
目的 观察比较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P/CRT-D)的患者经外科开胸植入左室心外膜电极与经静脉植入左室电极起搏参数.方法 入选2009年3月至2014年7月有心脏再同步治疗适应证的患者,并成功行CRT-P/CRT-D...
江晶晶闻捷
经食管心房调搏对不同类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经食管心房调搏对不同类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近5个月经心内电生理检查(标准诊断)确诊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196例,与其食管调搏的诊断进行比较。结果:两种电生理检查诊断慢-快型AVNRT符合率100%,但食管电生理检查对快-慢型AVNRT及慢-慢型AVNRT与起源于心房下部靠间隔的房速不易鉴别。结论: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对慢-快型AVNRT具确诊价值。对快-慢型或慢-慢型AVNRT容易误诊为房速。
彭伟华韩宏伟王三娣闻捷尚小珂
关键词:经食管心房调搏心内电生理检查
908例室性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分析
2005年
目的:探讨室性心律失常与心脏病的病因及临床相关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动态心电图检测出的908例室性 心律失常病例进行病因及临床相关因素分类,并进行分析。结果:在有、无器质性心脏疾病的患者中均可发生室性 心律失常,其发生率由多至少依次为冠心病、高血压、瓣膜病、心肌病、先心病、病因不明、病窦+房室传导阻滞 (SSS+AVB)、糖尿病,而相关因素中,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依次为左室肥大、心功能损害及心房颤动。结论:动 态心电图监测能提高室性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有利于心脏病及心律失常的诊治,改善其预后。
夏碧涛王曼萍闻捷张然崔虓刘鸣刘尤因马丽燕
关键词:心电描记术心律失常发病率
心房起搏脉冲传导延迟患者AV间期的优化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心房起搏至心房除极波时间延迟患者设置起搏的房室间期(PAV)的方法及远期心房起搏的有效性。方法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起搏器植入后发生心房起搏至心房除极波时间延迟≥lOOms的患者10例,病窦综合征(SSS)患者的房室间期设置为最大值,并最大限度开启房室问期滞后功能;对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设置PAV的值为:140~180ms+心房起搏至心房除极波延迟时间,不开启AV滞后。结果经1个月至7年随访,5例SSS患者心室起搏比例〈10%,3例SSS患者心室起搏比例30%。50%,Holter显示心室起搏时为假性融合波,l例SSS患者及1例AVB患者为心室起搏心律,起搏比例〉99%,保证了房室问期的生理性。10例患者心房起搏阈值均〈1.5/0.4ms,未发生心房起搏阈值增高及失夺获。结论心房起搏至心房除极波时间延迟患者远期的心房起搏夺获是安全的;设置起搏器PAV间期要将心房起搏至心房除极波延迟时间计算其中,程控随访中应注意观察程控仪中监护图的心房波,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可延长房室间期后观察心房波,部分患者因监护导联显示不清,需要通过12导联心电图进行观察,避免心房起搏至心房除极波延迟病例被遗漏.导致增加心室起搏及非生理性的房室间期。
王三娣韩宏伟李振蒋萍李继文闻捷
关键词:起搏器房室间期
经食管心房调搏对隐匿性房室旁道的定位诊断价值
2014年
目的:探讨经食管心房调搏对隐匿性房室旁道的诊断和定位特征。方法:回顾分析360例经心内电生理检查确诊为隐匿性房室旁道患者,总结其经食管心房调搏的特征表现。结果:Ⅰ导联P'倒置定位诊断左侧旁道的灵敏度为69%,特异度为98%;V1导联P'波直立定位诊断左侧旁道的灵敏度为71%,特异度为88%,V1导联P'双向定位诊断左侧旁道的灵敏度为14%,其特异度为95%,RP'ERP'V1诊断右侧旁道的灵敏度为82%,特异度为100%。结论:分析Ⅰ、V1导联P'特点和测量对比RP'E及RP'V1对隐匿性旁道诊断和粗略左右旁道定位具有重要价值。
彭伟华韩宏伟王三娣尚小珂闻捷彭婷
关键词:经食管心房调搏心内电生理检查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经心外膜与经血管植入左室电极起搏参数的比较
目的 比较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P/CRT-D)的患者心外膜与经血管植入左室电极起搏参数.方法 入选2009年3月至2014年7月在我院成功行CRT-P/CRT-D植入30例患者,其中11例内科介入经冠状静脉未能成功...
江晶晶闻捷李继文韩宏伟苏晞
平板运动试验对确定冠脉临界病变治疗方案的指导意义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评价平板运动试验(TET)对决定冠脉临界病变患者治疗方案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07年4月在我院介入中心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显示血管狭窄程度50%~70%的患者共115例,以上患者在CAG术后2~3d内行TET,再将TET结果阴性者分为A组(50例),TET阳性可疑患者分为B组(29例),TET结果阳性者分为C组(36例),最后比较三组中介入治疗及药物治疗比例,并对治疗效果随访1月~3年零4个月,记录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A组50例,其中46例采取药物治疗,4例予以介入治疗(PCI),B组29例,24例药物治疗,5例给予介入治疗;C组36例,介入治疗23例,药物治疗13例;C组介入治疗显著多于A、B两组(P<0.005),A、B两组药物治疗率显著多于C组(P<0.005),两种治疗率A、B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平板运动试验能客观地反应心肌缺血状况,且方法简便易行,对于有冠脉临界病变患者治疗有较大指导意义。
闻捷刘鸣向黎明夏碧涛马丽燕崔虓王曼萍
关键词:冠状血管造影术冠状动脉疾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