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振兰
- 作品数:21 被引量:2H指数:1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程更多>>
- γ射线能量的精确测定
- 1994年
- 本文论述了用Ge(Li)和HPGeγ谱仪系统,精确测定γ射线能量的方法、意义和用途,指出了减小测量误差应该注意的问题,综合了作者测量的结果.
- 王功庆陶振兰
- 关键词:Γ辐射锗
- 氘轰击天然铁产生的反应激发函数
- 有关氘束轰击天然铁产生的反应绝对截面值极少,且误差也较大.我们利用原子核所1.2米回旋加速器,其出射氘束能量为15.7 ±0.2 Mev 轰击天然铁(纯度为99.9%)迭靶,利用能量和射程间的关系确定各个靶片上的氘束轰击...
- 陶振兰朱福英裘惠源王功庆
- 关键词:反应激发函数
- 文献传递
- 离子溅射诱发单相合金Cu—12at.%Au表面“元素局域富集”
- 1994年
-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结合电子探针微分析(SEM/EPMA)技术测定了溅射诱发的靶点表面成份变化,观察了表面形貌结构凸起和凹陷处的成分差别.实验结果表明.单相合金Cu-12at.%Au在30keVAr+离子溅射过程中产生了“表面元素局域富集”现象。根据“溅射-形貌增强元素局域富集模型”,它包括元素局域富集初级阶段和毛细压力发生的选择性诱发力的作用.并据此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 王震遐章骥平潘冀生陶振兰朱福英张慧明赵烈
- 关键词:溅射单相合金
- AlxSn100—x合金系统的Ar^+溅射研究被引量:1
- 1994年
- 用捕获膜和卢瑟福背散射技术给出了30keVAr+轰击AlxSn100-x合金系统(X=90,70,50,30,10)溅射Sn和Al原子的角分布及其择优溅射变化。提出一个考虑靶点表面形貌和元素局域富集对发射原子影响的模型,分析结果和实验数据符合较好.
- 王震遐章骥平潘冀生陶振兰朱福英张慧明曾跃武
- 关键词:溅射合金铝锡合金
- Cu-37at% Ag共晶合金的离子溅射研究
- 1994年
- 侧重研究了入射Ar+离子不同剂量轰击时表面微形貌和溅射原子角分布之间的关联,并建议用“元素按靶点表面微形貌特征局域富集模型”来解释溅射原子角分布形状以及择优溅射曲线的变化;发现其结果与实验相符合。
- 王震遐潘冀生章骥平陶振兰朱福英赵烈张慧明
- 关键词:角分布溅射表面形貌合金
- Al-50wt% Sn合金的离子溅射研究
- 1992年
- 用捕获膜技术和卢瑟福背散射(RBS)分析,测定Al-Sn多相合金在30keV Ar^+离子轰击时Al和Sn的溅射原子角分布。溅射后的样品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进行观察,并用电子微探针分析仪(EPMA)对轰击样品(靶点)和未轰击样品作成分分析。结果表明,Al的溅射原子角分布近于cosine形状,而Sn却是over-cosine型角分布。本文给出一个按不同表面形貌特征划分的各元素富集区i进行叠加的产额表达式,Y(θ)=∑Y_i(θ),解释了实验结果。
- 王震遐章骥平潘冀生陶振兰张慧明赵烈曾跃武王承宝林祯昌
- 关键词:溅射合金角分布铝合金
- 离子轰击引起的表面形貌对Ag的溅射产额的影响
- 1991年
- 用捕获膜技术和卢瑟福背散射(RBS)谱仪测定Ag靶在27keV Ar^+离子轰击下的溅射原子角分布,从而确定不同剂量下Ag的溅射产额,并对其靶点表面形貌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结果发现,所有的角分布都呈over-cosine形状,但其溅射产额却随着表面形貌不同而不同。根据溅射产额Y与轰击离子入射角φ变化关系,讨论不同轰击剂量下溅射产额的差别,肯定了表面形貌是影响溅射产额的一个重要因素,并由此提出“表观产额”的新概念。
- 潘冀生王震遐陶振兰章骥平张慧明赵烈
- 关键词:离子轰击表面形貌AG
- 27keVAr^+离子轰击Fe-W合金的溅射原子角分布研究
- 1989年
- 本文报道在27keV Ar^+离子轰击Fe-W(30wt.%)合金情况下,溅射Fe和W原子的角分布实验结果。用卢瑟福背散射(RBS)谱仪分析了不同发射角θ处溅射沉积在衬底上的Fe-W薄膜的成分。结果表明,角分布形状均为over-cosine型,且W原子对Fe原子的比值与发射角θ有关。与我们以前关于Cu-Au合金和Ti-Ni合金的结果比较,暗示择优溅射程度可能与合金成分的质量比值有关。简单的模型分析发现,靶表面形貌是引起溅射原子角分布变化的重要因素。
- 王震遐郑里平陶振兰潘冀生
- 关键词:角分布表面形貌
- 合金在离子择优溅射中的表面元素局域富集效应
- 1992年
- 用27keV Ar^+离子对Ni-50wt% Ti,Fe-30wt% W和Ag-50wt% Cu合金进行溅射,发现Ti,Fe和Ag原子在小角区择优发射。与此同时,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合电子探针微分析(EPMA)显示所有样品的靶点表面形貌均由凸起和凹陷两种微区组成的特征,并且各种微区具有不同的元素富集。用据此提出的模型对各合金组分的溅射原子角度择优发射特点进行分析,得到了与实验符合的结果。
- 王震遐潘冀生章骥平陶振兰
- 关键词:离子合金溅射角分布
- 溅射原子角分布与靶点表面形貌的关联研究
- 1991年
- 27keV的Ar^+离子垂直轰击处于不同温度的Cd靶,用捕获膜技术和Rutherford背散射谱仪(RBS)测定溅射原子角分布,并对所有样品的靶点形貌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结果发现,所有的角分布都呈over-cosine形状,但是在极角为0°处实验值与cosine值的偏离,是不同的,在靶温度为150℃时的偏离T小于在室温时的偏离R,亦即T
- 王震遐潘冀生陶振兰章骥平张慧明张伟坪卢兆伦
- 关键词:角分布靶点表面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