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雒少锋

作品数:11 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篇佛教
  • 2篇人间
  • 2篇人间佛教
  • 1篇蒂里希
  • 1篇信仰
  • 1篇意蕴
  • 1篇义理
  • 1篇因果报应
  • 1篇有神论
  • 1篇哲学
  • 1篇哲学化
  • 1篇中国传统文化
  • 1篇中国佛学
  • 1篇儒者
  • 1篇如来
  • 1篇如来藏
  • 1篇三昧
  • 1篇神圣
  • 1篇神圣性
  • 1篇寺院

机构

  • 10篇南京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作者

  • 10篇雒少锋
  • 3篇王月清

传媒

  • 2篇世界宗教文化
  • 1篇理论学刊
  • 1篇孔子研究
  • 1篇安庆师范学院...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佛学研究
  • 1篇青藏高原论坛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佛像背后的理解——评《无神论与中国佛学》
2014年
近来,拜读了王月清先生和梁徐宁教授合著的《无神论与中国佛学》,深感著者开篇提出的“‘无神论与中国佛学’是一个理论难题”之难,因为题目已经预示着中国佛教是无神论,而这与人们日常看到的佛教景象恰相冲突.如佛教寺院各种供人崇拜的佛像,墙上描绘的地狱图画,以及信仰者之间流传的各种因果报应的故事,诸如此类的景象似乎都在偏向于将佛教归入有神论的语境,何以能够证成佛教具有无神的色彩,确乎有其难度.
雒少锋
关键词:中国佛学无神论佛像佛教寺院因果报应有神论
慈济功德会慈善理念探析被引量:1
2014年
台湾慈济功德会的慈善理念主要源于其创始人证严法师。我们尝试从证严法师的师承、个人的早年修行作为背景来分析慈济慈善的人间化和行动化的理念。其次,从具体的慈善理念展示出慈济慈善的普世性特质。为了使这些理念具有一定的理论参照,我们尝试将其纳入到中国禅宗的理路,以显示其与传统精神的耦合;其次通过东西方慈善文化的比较,说明慈济慈善是对二者的融合。慈济慈善的关键是区分了出家众和在家众的弘法职责,将慈善作为引导在家众修菩萨行的方便,给予佛教入世的新路径。
雒少锋
关键词:慈善人间佛教
《楞伽经》如来藏藏识探析
在佛教史上,《楞伽经》是一部将如来藏和阿赖耶识(藏识)沟通,并给以善巧解释的经典。同时,《楞伽经》也是将不可说的佛内自证境界与佛的言教之间的紧张,给以消解的经典。《楞伽经》认为如来藏藏识本身是佛境界,如此如来藏藏识即成为...
雒少锋
关键词:境界《楞伽经》
文献传递
佛教善观念研究——以瑜伽行派为中心
本文所要阐明之善观念,即善的一般法则,但佛教之善(巴:kusala)非特指伦理之善,而是与价值哲学中之正价值相当。本文所研讨的善观念主要依托瑜伽行派中的善法资源,从此演绎出善观念的体系,本文之全部章节便为此体系的具体铺展...
雒少锋
关键词:瑜伽行派四谛本愿
文献传递
中土大势至菩萨的形象及其信仰——以佛典和民俗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1
2012年
大势至菩萨作为西方三圣之一,在佛经和中国民间,大势至菩萨的形象和信仰却呈现出多样性。我们尝试从大势至菩萨的名号、本缘故事、佛经和各种造像资料、民间传说以及现代净土宗对《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推崇中,探究大势至信仰在中国的形成与开展。
王月清雒少锋
关键词:大势至菩萨念佛三昧
励行式观音劝善文的教化特征及其本土意蕴被引量:1
2015年
在有关观音信仰的传世文献中,有一类专以劝人向善为目标的观音劝善文,它区别于观音宝卷、符咒、灵验记等以宣教为主的文本,故称励行式观音劝善文。这类劝善文在晚清到民国时颇为流行,流通本子较多,内容通俗,注重为民众排忧解难,是当时新型的劝善文。观音劝善文具有很强的以教辅世特征,从其成书的权威性、宽慰民心、顺应时代等方面都可以看出这一特点。观音劝善文以中国本土的"天人感应"思想作为叙事背景,彰显了善恶报应的正义性,并以注重惩恶的方式增加了劝善的效力,由此就超出了正统佛教的教化立场,呈现出观音在中国的新形象。
雒少锋王月清
关键词:教化天人感应
儒学哲学化的境遇与使命被引量:1
2015年
儒学哲学化是近代以来的新概念,但其所指称的内涵则可上溯到《中庸》、《易传》,而以宋明理学为高峰。哲学化是古代儒学持存自身和培养儒者的一个通道,但随着儒者在现代的缺失,加之儒学转入哲学史的研究范式,儒学进一步哲学化的条件不复存在。不过,当代人借助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尤其是对道德秩序和自我价值的重估,以外王哲学化的方式再次转入成儒之路,此可视为未来儒学哲学化的新路径。
雒少锋
关键词:义理儒者
传统转向神圣:报恩思想对人间佛教的意义
2014年
"报恩"作为佛教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就是佛教契入中国社会的方便法门,扩大了佛教在人间的影响。我们通过梳理佛教经典中的报恩思想,从中透视出报恩伦理与中国文化相融摄的因缘所在。人间佛教不仅要适应社会的"人间化"过程,也应提升人生,具有"化人间"的宗教关怀,树立宗教神圣性。而此种神圣性的来源需要借助传统观念,同时又能够运用于现代社会,使得人间佛教的伦理行动"契理契机"。
雒少锋
关键词:人间佛教报恩神圣性
终极关切:存在论对爱的诠释
2011年
现代许多著作都喜欢使用"终极关怀"一词,对该词的真正含义较少具体阐明。该词的原创者蒂里希为人类颓废的境遇寻求拯救之道,在面向基督教神学的现代发展的意义上来使用它,"终极关切"的翻译比"终极关怀"更为恰当。终极关切的具体开展离不开对上帝与爱的存在论诠释,它们既是神圣之根本,又能给予人存在的勇气。终极关切正是人本主义的存在论。
雒少锋
关键词:终极关切蒂里希存在论人本主义
佛教文化与“非遗”
2016年
在建设文化强国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已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作为生动刻写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活化石",对于彰显传统文化魅力、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非遗"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重经济价值开发轻文化价值挖掘、重外在形态保护轻内在精神弘扬的倾向,因而在从实践层面入手保护和传承"非遗"的同时,还应对其文化价值展开全方位的体认、解读和阐发。本组笔谈从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民俗文化、民众工艺等五个方面,分别就其与"非遗"保护之间的关系加以探讨,以揭示"非遗"的文化内涵,进而为促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借鉴。
王月清雒少锋
关键词:佛教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文化融合文化形态佛教高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