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鞠晓慧

作品数:39 被引量:615H指数:15
供职机构: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气象局气象新技术推广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5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1篇天文地球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7篇气象
  • 5篇数字化
  • 5篇气候
  • 5篇气温
  • 4篇手写
  • 4篇图像
  • 4篇自动站
  • 4篇均一性检验
  • 3篇数据集
  • 3篇太阳总辐射
  • 3篇年际
  • 3篇气温资料
  • 3篇气象资料
  • 3篇总辐射
  • 3篇均一性
  • 3篇降水
  • 2篇订正
  • 2篇汛期
  • 2篇预处理
  • 2篇粘连字符

机构

  • 37篇国家气象信息...
  • 9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江西省气象信...
  • 1篇北京市气象局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湖北省气象局
  • 1篇山东大学
  • 1篇江西省气象局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陕西省气象局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四川省气象局
  • 1篇中国气象局沈...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黑龙江省气候...
  • 1篇湖北省气象信...
  • 1篇国家卫星气象...
  • 1篇国电环境保护...
  • 1篇中国电力工程...
  • 1篇青岛星科瑞升...

作者

  • 39篇鞠晓慧
  • 7篇王妍
  • 6篇任芝花
  • 6篇刘小宁
  • 6篇范邵华
  • 6篇张强
  • 5篇李庆祥
  • 5篇陈东辉
  • 4篇曹丽娟
  • 4篇王颖
  • 4篇李俊
  • 3篇兰平
  • 3篇朱燕君
  • 3篇周自江
  • 3篇屠其璞
  • 3篇江志红
  • 2篇刘莹
  • 2篇李志鹏
  • 2篇张志富
  • 2篇刘一鸣

传媒

  • 4篇应用气象学报
  • 3篇气象
  • 3篇热带气象学报
  • 3篇南京气象学院...
  • 2篇大气科学学报
  • 2篇气象科技进展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科技导报
  • 1篇高原气象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气象学报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气象科技合作...
  • 1篇计算机技术与...
  • 1篇气象与环境学...
  • 1篇国家气象信息...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2009区域...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1
  • 7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7
  • 6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融合特性层观测资料推算探空站海拔高度的方法被引量:4
2011年
探空站的海拔高度信息对于探空资料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准确的台站信息也是资料正确使用的保障。测站海拔高度信息不随台站观测资料上传全球通信系统,各种来源的台站高度信息都可能存在错误。为了核准测站的海拔高度信息,本文提出了融合特性层观测资料推算探空站海拔高度的方法,该方法能够提高推算精度,并能克服不同天气气候条件对推算测站海拔高度准确性的影响。利用2008年中国110个探空站观测资料对该方法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特性层记录的利用明显提高了推算测站海拔高度的准确性,尤其是对于青藏高原地区的探空站,不用特性层记录推算的测站高度在某些月份与真实高度相差高达20~40 m,而融合了特性层记录后最大误差不超过11 m。通过对推算测站海拔高度时间序列的分析,可以准确检测出测站高度发生变化的时间和幅度。
阮新朱艳峰鞠晓慧
关键词:青藏高原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浓雾事件及其气候特征被引量:34
2007年
为分析区域性浓雾事件的气候特征及演变规律,利用1954—2005年长江三角洲地区24个国家级气象站的实测大雾和能见度资料,探讨了典型浓雾事件的判定方法,建立起该区域52年较完整的浓雾序列.初步结果表明:1954—2005年,长江三角洲地区总共出现564例较为典型的浓雾事件;仲秋至仲春(10月—次年4月)为浓雾的多发季节,约占总数的89.9%,夏季由于气温高、对流天气多,浓雾的发生概率很小,只占总数的1.6%;20世纪60年代浓雾事件少而弱,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经历由少到多的转变,且以1978年为序列的突变点,此后该地区浓雾事件频次高,强度强,不确定性大,尤其以80年代为最多,以90年代为最强;2000—2005年浓雾事件的频次和强度有较明显的回落.
周自江朱燕君鞠晓慧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年际变化MANN-KENDALL法
参加第11届国际大气环流重建计划(ACRE)研讨会总结
2019年
2018年11月12-16日,第11届国际大气环流重建计划(ACRE)研讨会在日本东京召开,同时召开的还有日本ACRE工作组创建会、第2届东南亚ACRE会议和第3届中国ACRE工作组会议。来自英国、日本、中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美国、俄罗斯、印度、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位专家参加了会议。
鞠晓慧
关键词:大气环流工作组
四川盆地区域性浓雾序列及其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被引量:31
2006年
利用四川盆地20个国家级基本气象站1954-2005年的大雾和能见度等资料,探讨了区域性浓雾的认定标准,建立起该地区较完整的区域性浓雾日数序列,分析了其年际、年代际变化及可能原因。结果表明:①盆地内区域性浓雾主要发生在秋冬季(9月至次年2月),占总数的92.8%,这也就决定了浓雾日数序列是一个跨年度统计的序列;②1954-1976年盆地内浓雾处于偏少的负位相,尤以20世纪60年代为最少,相反,20世纪80-90年代浓雾频次高、强度大,处于多雾的正位相,但是近些年有明显的减弱;③在浓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中,大气中凝结核的数量(背景大气浑浊度)起着主导作用,同时,干湿状况是决定浓雾年代际变化另一主要原因,局地气候变暖对浓雾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④90年代以后盆地内浓雾的减弱是3个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周自江朱燕君姚志国鞠晓慧
关键词:四川盆地年代际变化大气浑浊度
基于Spark的气象历史台站沿革数据可视化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Spark的气象历史台站沿革数据可视化方法,方法包括:在服务器上搭建Spark分布式批处理引擎;获取气象历史台站的沿革数据,并对数据按照标识码进行拆分存储到数据库中;设计大文件批处理切分方法,将沿革数据文...
陈东辉韩瑞王妍兰平鞠晓慧梁中军罗岚心战云健高静范邵华李默予谭婷婷石明远
文献传递
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差异的初步分析
本文利用2001-2005年间我国700个地面自动气象站与人工平行观测期间的数据,对自动与人工观测的气温、气压、相对湿度、地表温度、风速风向、降水进行了差异分析,统计了两种观测之间的对比差值、百分误差和风向相符率.对各要...
王颖刘小宁鞠晓慧
关键词:气温序列气温资料
文献传递
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差异的初步分析被引量:73
2007年
利用2001—2005年我国700个地面自动气象站与人工平行观测期间的数据,对自动与人工观测的气温、气压、相对湿度、地表温度、风速风向、降水量进行了差异分析,统计了两种观测之间的对比差值、百分误差和风向相符率。对各要素观测差异在全国的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检验了气温自动观测对气温资料连续性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各气象要素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大部分地区各要素的差异都在自动站误差允许范围之内;造成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仪器本身存在缺陷及观测方法不一致等。各要素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差异在全国的分布特点各不相同,同一要素在不同的气候背景条件下差异大小不一致;如果要将人工观测数据与自动观测数据连续使用,还要检验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序列是否有显著性差异,并进行均一性订正。自动站的使用对年气温序列有一定影响,总体差异不显著,但当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气温合并使用时,应进行均一性检验。
王颖刘小宁鞠晓慧
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差异的初步分析
本文利用2001-2005年间我国700个地面自动气象站与人工平行观测期间的数据,对自动与人工观测的气温、气压、相对湿度、地表温度、风速风向、降水进行了差异分析,统计了两种观测之间的对比差值、百分误差和风向相符率。对各要...
王颖刘小宁鞠晓慧
文献传递
1961—2010年东北地区汛期极端降水的非均匀性特征被引量:17
2011年
利用东北地区91站1961—2010年逐日降水资料,讨论东北地区汛期极端降水量的非均匀性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极端降水量呈现由南向北逐渐减少的分布特征;极端降水主要集中出现在7月,东北地区中部极端降水出现相对比较分散,东北东部、北部、西部和南部出现比较集中;东北地区汛期纬度偏低地区极端降水量偏多,极端降水发生较晚,且较为集中,纬度偏高地区则反之。汛期极端降水量与集中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汛期极端降水量越多,极端降水越集中,特别是嫩江、松花江流域。
杨素英陆其峰鞠晓慧赵秀勇许潇锋
关键词:极端降水集中期集中度
1965—2019年中国夏季分钟降水空间分布与长期趋势分析被引量:10
2021年
短时强降水可引起洪涝等气象灾害,揭示其气候分布和长期变化特征对于防灾、减灾和气候变化应对等工作非常重要。利用较为完整的中国夏季1965—2004年的自记纸(2225站)以及2005—2019年的自动站(2435站)分钟降水数据,分析了中国大陆分钟降水的空间分布和长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夏季分钟降水频率基本呈现从北到南增加的特征,分钟降水强度在西北地区较小,东部平原地区较大。1 min、连续5 min最大一次降水量在内蒙古、华北最多,连续10 min以上的最大一次降水量和年平均最大降水量在华南沿海地区最多,上述指标的最小值都出现在南疆一带。1965—2004年以及2005—2019年,夏季分钟降水频率都存在增加趋势,是引起中国平均夏季降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分钟降水强度则没有明显趋势性变化。1965—2019年数分钟到一日的最大降水量距平百分率都显著增加,其中连续半小时左右的最大降水量增加最快。总体来看,中国大陆每分钟的降水并未趋向于极端化,极端降水量的增加可主要归因于暴雨过程持续时间的增加。
战云健鞠晓慧范邵华周志刚唐国利任国玉
关键词:气候变化夏季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