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剑飞 作品数:30 被引量:155 H指数:8 供职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 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建筑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交通运输工程 更多>>
再生水地表入渗场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14年 通过总结再生水地表入渗场地适宜性评价的相关文献发现,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再生水地表入渗回灌方式中按回灌目的的不同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以控制污染为目的,其中以农田灌溉方式为主,该类场地一般需要有较好的防污能力;另一类以补充地下水、获得优质回用水为目的,其中以土壤含水层处理系统为主,该类回灌场地不仅要求渗透层有很好的渗透能力,同时还要有一定的水质净化能力。以农田灌溉和土壤含水层处理系统为例,总结了不同回灌目的场地的适宜性评价模型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再生水地表入渗场地的适宜性评价模型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李红超 马剑飞 罗飞 吴沙沙关键词:再生水 用于胀缩性土环境的地下水在线监测与预警系统及方法 本发明属于地下水监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胀缩性土环境的地下水在线监测与预警系统及方法,所述用于胀缩性土环境的地下水在线监测与预警系统包括:水位监测模块、土体位移监测模块、中央控制模块、预警模块、疏排水模块、更新显示模... 王振兴 李向全 李金秋 马剑飞 桂春雷 刘聪文献传递 渗透反应格栅去除地下水中铵的化学生物联合柱研究 被引量:1 2012年 通过柱实验对比研究了天然河沙、沈阳沸石、复合介质(释氧材料和沈阳沸石)作为渗透反应格栅填料修复地下水中铵污染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柱实验运行120孔隙体积(Pv)期间,在进水流速为1.8m/d,铵浓度为6.6—10.3mg/L的条件下,实验设计的复合介质填充柱对铵去除率达到99%以上。沸石在吸附去除铵的同时,又可作为微生物生长的载体,使铵进一步通过生物硝化作用被去除,实现沸石的生物再生。释氧材料的加入保证了硝化细菌繁殖所需要的溶解氧条件,水经过释氧层后溶解氧含量由2mg/L增加到6mg/L以上(最高达到22mg/L左右)。实验中通过硝化作用去除的铵量占总去除量的74%左右,实现了沸石吸附联合微生物共同作用去除铵,有助于保证反应柱长期高效地去除地下水中铵污染。 孔祥科 马剑飞 杨应钊 刘菲 毕二平关键词:地下水 复合介质 渗透反应格栅 一种高寒地区冻土层上水水位及水温监测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寒地区冻土层上水水位及水温监测装置,包括处理箱和检测杆,所述处理箱的内侧通过PP胶水连接有聚四氟乙烯纤维层,且聚四氟乙烯纤维层的内侧通过PP胶水连接有丁二烯橡胶层,所述处理箱的外侧通过PP胶水连接有硅橡... 王振兴 李向全 侯新伟 马剑飞 高明 张春潮 付昌昌文献传递 川藏铁路交通廊道地质调查工程主要进展与成果 被引量:25 2020年 川藏铁路是我国正在规划建设的重点工程,由于其位于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都极为复杂的青藏高原东部,在铁路规划建设中面临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地质问题:区域性活动断裂与断错影响、地质灾害、高地应力及其引起的岩爆和大变形、高温热害、断裂带高压水与涌水突泥、高陡边坡稳定性等。为满足技术支撑川藏铁路规划建设、精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需要,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了“川藏铁路交通廊道地质调查工程”,聚焦制约川藏铁路规划建设的关键问题,充分发挥地质调查工作对国家重大工程规划建设的支撑作用。2019年主要完成铁路沿线1∶5万区域地质调查1350 km 2、1∶5万地质灾害调查5000 km 2,建设6口大地热流地质参数井、8个地温监测站,完成地应力测量20孔,编制完成11份地质调查专报,提出的大渡河大桥段、理塘车站段、毛垭坝盆地段等线路优化建议/防灾建议被采纳;首次将1∶5000大比例尺航空物探技术引入复杂山地铁路工程勘察,创新形成千米级超长水平钻孔定向取心钻进技术,实现500 m深的水平孔地应力测量突破等。该工程通过2019年调查研究,全力提升了铁路沿线地质调查程度与精度,并创新了复杂艰险山区重大工程地质问题与探测技术、地质灾害风险防控理论与减灾关键技术,有效支撑服务了川藏铁路规划建设。 郭长宝 王保弟 王保弟 刘建康 张永双 马剑飞 马剑飞 铁永波 韩冰 马鑫 李雪 孟文 孟文 杨志华 吴瑞安关键词:区域地质 地质灾害 地应力 高寒多年冻土地区公路病害的成因及防治 被引量:6 2014年 高寒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工程与一般地区有较大的区别,多年冻土活动层直接控制着路基稳定性。通过对祁连山南坡刚察~江仓公路沿线现场调查,分析了路基沉陷、冻胀、道路翻浆、边坡滑塌和冰害等病害特征和成因,从施工技术、环境条件和成本出发,提出了适当提高路基高度、设置护坡、加强排水等措施。 高明 李向全 王振兴 侯新伟 刘玲霞 马剑飞 韩双平关键词:多年冻土 路基沉陷 道路翻浆 青藏高原东部典型构造岩溶地下水补给来源、模式及开发利用潜力 2025年 【研究目的】青藏高原东部分布多处构造岩溶发育区,岩溶水文地质结构复杂,补给来源多样、水量丰富。开展岩溶水补给源的分析研究,总结高原构造岩溶循环规律,对指导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在现场调查、流量统测、水化学和稳定同位素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青藏高原东部典型岩溶区地下水补给来源,探讨了补给来源和补给过程的影响因素,构建了构造岩溶地下水补给模式,并提出了开发利用建议。【研究结果】青藏高原东部典型岩溶大泉主要补给源是大气降水,通过裂隙溶隙高位直接补给型、高位湖泊持续补给型、汇水洼地持续渗漏补给型、河水渗漏补给型等4种模式得到补给。【结论】存在补给模式差异的原因在于青藏高原东部长期经受内外动力耦合作用,其中内动力控制因素包括岩溶形成演化历史、地质构造和岩性组合;外动力控制因素主要包括气象、地形地貌和冰川运动。根据岩溶大泉水质和水量特征,提出3种开发利用方式:第一种为水质为Ⅰ~Ⅲ类水的岩溶泉,可直接扩大开发利用程度;第二种为微咸水,可与其他水源混合后适当开发利用;第三种为咸水,可适当改造作为旅游开发使用。 马剑飞 李向全 李向全 付昌昌 张春潮 王晓刚 付昌昌 张登飞 白占学 王晓刚关键词:青藏高原东部 地下水 补给源 岩溶水文地质 深埋长隧道突涌水过程模拟预警预报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深埋长隧道突涌水过程模拟预警预报系统,属于隧道工程技术领域,用于解决不能以隧道周边的地下水径流、大气降水、泉流量汇总和地下水动力为依据,对隧道突涌水过程进行全面且精准的模拟预警预报操作的问题,包括地下水径流模... 王振兴 李向全 张春潮 马剑飞 付昌昌 白占学多介质渗透反应格栅中氨氮的转化与存在形态 被引量:10 2013年 在利用渗透反应格栅技术修复地下水氨氮污染过程中,掌握氨氮在不同介质环境中的转化规律及存在形态对多介质渗透反应格栅中各介质作用及氮转化过程的控制十分重要。针对进水氨氮浓度约10 mg/L的模拟地下水,以天然河沙、释氧材料、斜发沸石及海绵铁为反应介质,设计了一套多介质渗透反应格栅模拟氨氮在各介质环境中的转化及归宿。结果表明,在天然河沙层,氨氮优先被河沙吸附固定,但去除量有限(△C<1.5 mg/L),氨氮主要以离子态溶于模拟地下水。在好氧沸石层,氨氮经沸石吸附及生物硝化协同作用几乎被完全去除,该层出水氨氮浓度低于0.01 mg/L,且氮主要存在形态为硝酸盐氮(C=10~26.6 mg/L)。在铁厌氧层,部分硝酸盐氮经海绵铁化学还原和生物反硝化作用,分别被转化为氨氮(△C=2~9.5 mg/L)和氮气(△C<8 mg/L),其余硝酸盐氮以离子态继续存留于模拟地下水。 杨应钊 刘菲 孔祥科 李圣品 马剑飞关键词:地下水 氨氮 川藏铁路廊道关键水工环地质问题:现状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43 2021年 川藏铁路是我国正在建设的世纪工程,复杂的地质演化史导致铁路廊道地质环境差异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问题复杂多变,在工程施工及今后运营中值得高度关注。在简要回顾川藏铁路廊道以往地质工作的基础上,阐述了铁路建设面临的水工环地质问题,包括高原构造岩溶高压突涌水、断裂带基岩裂隙高压突水突泥、高温热水热害等水文地质问题,活动断裂断错与强震灾害、高地应力与深埋隧道岩爆和大变形、特殊岩土体的不良工程特性与灾害效应、高位远程滑坡灾害链等工程地质问题,含煤地层和热液矿床酸性水腐蚀性、湿地生态退化演替、铁路建设与敏感生态环境的互馈效应等环境地质问题。提出了今后值得深入研究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水文地质方面包括高原岩溶发育层序规律与构造岩溶蓄水构造类型、深埋隧道突水突泥的孕灾致灾模式与预测方法、活动断裂控热机制与地下热水循环模式、高温热害风险识别及地热资源化技术等问题;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方面包括活动断裂的精细特征与工程断错效应、复杂地质构造区深部构造应力场特征、构造混杂岩带工程地质特性与灾害效应、水-力-热多场耦合作用下深埋隧道围岩稳定性与灾害效应、内外动力耦合作用下的高位远程滑坡机理及风险防控技术等问题;环境地质方面包括高原多源水转化循环机制与生态脆弱区生态需水量控制技术、隧道建设的水文生态环境效应、生态地质环境监测评价与保护关键技术、全球气候变暖的地质生态环境效应等问题。从公益性地质调查和商业性工程勘察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了地质调查是基础、科技攻关是关键、灾害隐患监测与工程治理协调推进的应对策略,为国家重大工程规划区的水工环地质工作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建议。 张永双 郭长宝 李向全 毕俊擘 马剑飞 马剑飞关键词: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 环境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