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晨

作品数:19 被引量:62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原菌分布
  • 7篇病原菌
  • 7篇病原菌分布
  • 6篇耐药
  • 6篇耐药性
  • 4篇血培养
  • 4篇药物敏感
  • 3篇药物敏感性
  • 3篇药性分析
  • 3篇细菌
  • 3篇敏感性
  • 3篇耐药性分析
  • 3篇标本
  • 2篇胆汁
  • 2篇血培养仪
  • 2篇药敏
  • 2篇药敏试验
  • 2篇全自动
  • 2篇全自动血培养...
  • 2篇细菌耐药

机构

  • 15篇西安交通大学...
  • 7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陕西省人民医...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延安大学

作者

  • 19篇马晨
  • 13篇雷金娥
  • 9篇答嵘
  • 8篇张祎
  • 6篇张凯歌
  • 5篇陈葳
  • 5篇王伟
  • 4篇曾晓艳
  • 4篇李和平
  • 2篇俱西驰
  • 2篇李芳
  • 2篇汪靖园
  • 2篇陶丹
  • 1篇刘亚东
  • 1篇韩丹
  • 1篇关仙花
  • 1篇田普训
  • 1篇崔巍
  • 1篇丁小明
  • 1篇禄韶英

传媒

  • 2篇中国微生态学...
  • 1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西北药学杂志
  • 1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现代检验医学...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中国病原生物...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 1篇解放军医药杂...
  • 1篇实用器官移植...
  • 1篇陕西省201...
  • 1篇第6届中国医...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2018年《...

年份

  • 3篇2023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全身免疫炎症指数对无复流发生的影响
2023年
目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无复流的发生率高,同时无复流又与炎症密切相关。本研究探索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 inflammatory index,SII)对STEMI患者无复流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STEMI患者546例。根据SII的四分位数分为四组:组1(SII<518.8)、组2(518.8≤SII<1096.2),组3(1096.2≤SII<2217.6),组4(SII≥2217.6)。研究的主要终点是无复流的发生。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SII对无复流的影响,结果使用比值比(OR)和95%置信区间(CI)表示。使用亚组分析探究在不同亚组中SII对无复流结局的影响。绘制限制性立方样条函数(RCS)直观反映SII与无复流之间的关系。结果:随着SII的增高,患者无复流发生率显著增高[组1 vs.组2 vs.组3 vs.组4:14(10.2%)vs.20(14.7%)vs.26(19.1%)vs.36(26.3%),P=0.004]。整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随着SII的增加,患者无复流(组1作为参考;组2 OR=1.79,95%CI:0.79~4.19,P=0.169;组3 OR=2.40,95%CI:1.09~5.52,P=0.033;组4 OR=4.15,95%CI:1.97~9.28,P<0.001)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RCS结果表明SII与无复流的关系是非线性的,无复流风险随着SII的上升而增加。亚组分析表明,所有亚组均无显著的交互作用。结论:SII作为临床易获取的指标,可预测STEMI患者无复流的发生风险,可能有助于及时识别STEMI术后无复流发生的高危患者,指导积极治疗,并改善患者预后。
马晨张祎张晶刘亚东余航
关键词:无复流
布鲁氏菌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指标分析及预后模型建立研究
2023年
目的 探讨布鲁氏菌感染患者临床与实验室指标的差异,并以此构建预后模型,为临床诊治布鲁氏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21年10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布鲁氏菌感染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结果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n=40)和预后良好组(n=80)。对所有纳入对象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指标、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布鲁氏菌感染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采用R软件构建预测其预后不良发生的列线图模型,采用ROC曲线和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区分度和准确度。结果 120例患者,54.17%患者年龄低于50岁,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有明确牲畜、生牛羊肉等方面接触史以及从事相关工作,且部分患者具有阳性家族史;布鲁氏菌感染临床表现前三位的症状为乏力(68.33%)、关节痛(64.17%)和盗汗(54.17%),体征为发热(63.33%)、体重减轻(19.17%)、睾丸肿胀和关节红肿(各占3.33%);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50岁、病程≥31天、关节痛、腰背痛、发热、淋巴细胞降低、ALT>40U/L,AST>42U/L,血培养阳性、服用多西环素+利福平比例与预后不良有关(χ^(2)=4.271~13.070,均P<0.05);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年龄、病程、关节痛和腰背痛均是布鲁氏菌感染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淋巴细胞降低是保护因素(P<0.05);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预测列线图模型,得到的回归方程为Logit(P)=1.384+0.552X_(1)+1.064X_(2)-0.140X_(3)+0.600X_(4)+0.449X_(5),该模型AUC(95%CI)为0.853(95%CI:0.804~0.89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27,0.795,表明该预测模型区分度较好,校准曲线表明该模型准确度较高。结论 布鲁氏菌感染临床表现各异且不典型,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年龄≥50岁、病程≥31天、关节痛、腰背痛均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淋巴细胞<0.8×10^(9)/L为保护�
马晨陈葳张祎张晶袁晶
关键词:布鲁氏菌预后模型
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变迁分析
2023年
目的 了解鲍曼不动杆菌临床感染现状和耐药变化趋势,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本院2020-2022年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及相关资料。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对菌株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和E-test法进行补充试验。采用REP-PCR分析鲍曼不动杆菌同源性。结果 共收集到1 338株鲍曼不动杆菌,其中2020年415株,2021年487株,2022年436株。各科室中ICU检出374株,检出数量最多。其次是呼吸科检出217株。标本以痰液标本为主,占71.17%。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四环素、多西环素、环丙沙星、加替沙星、哌拉西林、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复方新诺明、美洛培南和替加环素耐药率分别为81.02%、76.23%、77.65%、76.01%、67.71%、67.26%、53.51%、80.72%、67.19%、60.99%、45.96%、58.59%、75.78%和1.12%,对多粘菌素B和粘菌素未产生耐药性。其中近3年比较,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和美洛培南耐药率略有上升,对四环素、多西环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和阿米卡星耐药率略有下降。碳青霉烯耐药株与敏感株进行对比显示碳青霉烯耐药株对除加替环素、多粘菌素B和粘菌素外的其他抗生素耐药率均高于碳青霉烯敏感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 338株鲍曼不动杆菌分成15个主基因型,其中A分型2020年至2022年逐年减少,B分型则2021年检出最多,C分型则3年间呈上升趋势。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在ICU检出最多,标本以痰液为主。它对多种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加替环素、多粘菌素B和粘菌素可在治疗鲍曼不动杆菌重度感染时使用。2020-2022年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与基因型发生了一定变化,定期检测耐药变化对临床用药有重要意义。
马晨韩丹张祎袁晶雷金娥陈葳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变迁
肾移植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的单中心分析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了解西安交通大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病区近5年微生物标本送检、分离菌分布及临床主要分离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方法对肾移植病区2013—2017年临床标本常规培养鉴定,采用自动化仪器法或纸片扩散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共送检培养标本7 530份,其中尿液2 521份(33.5%),引流液2 299份(30.5%),血标本1 187份(15.8%),其他标本1 523份(20.2%),包括痰液、胸腹腔积液、腹透液及脓液等;共检出分离菌1 536株,非重复分离菌648株,其中细菌590株(91.0%)、真菌58株(9.0%),位于前5位的细菌分别为屎肠球菌(19.8%)、大肠埃希菌(15.6%)、肺炎克雷伯菌(8.3%)、铜绿假单胞菌(4.6%)及鲍曼不动杆菌(4.5%),分离的真菌以白色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为主(46.4%),不同的标本类型分离菌分布有差异;肠杆菌科中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0内酰胺酶菌株(ESBLs)检出率分别为89.1%和71.7%,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平均检出率为8.2%,以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和产酸克雷伯菌为主;非发酵菌中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69.0%和23.3%;葡萄球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甲氧西林耐药株的检出率分别为78.6%和93.3%,未发现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菌株;肠球菌属中粪肠球菌对多数测试抗菌药物(四环素除外)的耐药率均显著低于屎肠球菌,两者中均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株。结论临床分离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仍然偏高,尤其CRE检出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应加强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和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避免耐药菌的增加及扩散。
雷金娥马晨张祎李芳丁小明薛武军田普训徐纪如
关键词:细菌耐药性监测药物敏感性试验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3
2016年
目的对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和非DM患者合并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的临床特征及抗生素药敏结果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便为2型糖尿病(type 2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榆林市第一医院细菌培养室记录,确定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的患者92例,其中DM患者46例,非DM患者46例,并对他们的临床资料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组病例都多见于社区感染,但DM组社区感染比例更高(82.6%vs.63%,P<0.05);DM组更易合并胆道疾病(54.3%vs.26.1%,P<0.05)、脂肪肝(15.2%vs.2.17%,P<0.05)、慢性肾功能不全(21.7%vs.2.17%,P<0.05);非DM组更易合并肿瘤(23.9%vs.45.6%,P<0.05)。DM组临床表现较非DM组体温升得更高(39.1±0.8vs.38.6±0.9,P<0.05),且寒战(78.3%vs.43.5%,P<0.01)、休克(15.2%vs.2.17%,P<0.05)常见。DM组更易形成脓肿(84.7%vs.21.7%,P<0.01),尤其是肝脓肿(23.9%vs.13.0%,P<0.05)、肺脓肿(10.8%vs.0%,P<0.05)、眼内炎(10.8%vs.0%,P<0.05)发生率较高。DM组与非DM组在抗菌素敏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对碳青霉烯类、头孢菌素三代、四代、喹诺酮有较高的敏感性;抗菌素耐药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氨苄西林、头孢菌素一代、二代、氨基糖甙类、氨曲南、磺胺类、硝基呋喃类,庆大霉素耐药率在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3.5%vs.13.0%,P<0.01)。结论 T2DM合并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临床表现较重,更易形成脓肿和转移性感染,死亡率较高。及时选择合理的抗生素和脓肿引流对预后至关重要。
高志飞崔巍雷金娥马晨
关键词:2型糖尿病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药敏试验
417株临床胆汁分离细菌培养与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分析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通过胆汁培养了解胆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和病原菌的药敏情况,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从临床患者胆汁标本中分离培养出的细菌,所有菌株均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检测,世界卫生组织细菌耐药性监测网提供的WHONET 5.4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出41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占65.95%,革兰阳性菌占32.37%,真菌占1.68%。药敏结果显示革兰阴性杆菌中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率较低,铜绿假单胞菌与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均较高。革兰阳性球菌中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均敏感,而肠球菌存在万古霉素耐药株。真菌未检出耐药菌。胆道感染病例中,仅分离出1种病原菌的病例比例为76.47%,2种细菌混合感染为22.94%,3种细菌混合感染为0.59%。结论胆道感染病原菌分布仍然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但耐药严重。虽然单独感染仍为主要感染类型,但是重叠感染的病例需要得到重视。
马晨答嵘张凯歌任健康王伟
关键词:胆汁病原菌分布药物敏感性
血培养标本33105份中病原菌分布及污染率分析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分析血培养标本中病原菌分布及污染率,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6年医院送检血33 105份培养的结果,了解血培养阳性率,病原菌分布及污染情况。结果 33 105份血培养标本中共分离出细菌2 335株,阳性率为7. 05%。其中G-细菌1 471株(63. 00%); G+细菌833株(35. 67%)。被判定为污染菌182株,污染率为0. 55%,其污染菌菌株构成,以表皮葡萄球菌(CNS)为主。按科室统计,污染率最高的为内科,共95株(52. 20%)。结论医院血培养污染率较高,当血培养结果疑为细菌污染时,应结合检查结果与临床症状调整经验用药,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马晨雷金娥张祎陈葳
关键词:血流感染病原菌污染率血培养
血浆内毒素检测与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血浆中内毒素水平与细菌培养、血清降钙素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比值的关系,探讨血浆内毒素检测在诊断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对医院2010年6月至2010年9月临床送检...
答嵘雷金娥李和平曾晓艳王伟张凯歌马晨
关键词:血浆内毒素中性粒细胞比值血清降钙素原
有关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因素与质量控制策略
目的探讨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旨在制定出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8年6月本院2604例标本作为研究样本,对不合格的微生物标本进行全面分析,了解不合格的原因。结果 2604例微生物检验标本...
马晨张祎雷金娥李芳陈葳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
文献传递
84例ICU脓毒症患者致病菌分布特点及死亡相关因素研究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探讨84例ICU脓毒症患者致病菌分布特点及死亡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84例ICU脓毒症的临床资料。分析ICU脓毒症患者致病菌分布特点及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84例ICU脓毒症患者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共分离出98株致病菌菌株,其中以革兰阴性菌为主。84例ICU脓毒症病死率为30. 95%。年龄、脓毒症休克、APACHEⅡ评分、血乳酸及降钙素原为脓毒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而血清白蛋白为脓毒症患者死亡的保护因素(P <0. 05)。结论 ICU脓毒症病死率高,临床应针对相关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以此降低其病死率。
马晨张祎雷金娥陈葳
关键词:脓毒症重症监护室致病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