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风华

作品数:16 被引量:43H指数:3
供职机构: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艺术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文学
  • 6篇语言文字
  • 3篇艺术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译者
  • 4篇后现代
  • 4篇翻译
  • 3篇电影
  • 3篇译者主体
  • 3篇译者主体性
  • 2篇英译
  • 2篇乔纳森
  • 2篇文本
  • 2篇文本特征
  • 2篇现代主义
  • 2篇小说翻译
  • 2篇后现代主义
  • 2篇后现代主义小...
  • 2篇教学
  • 2篇教学模式
  • 2篇红楼
  • 2篇红楼梦
  • 1篇道德
  • 1篇狄更斯

机构

  • 16篇江苏大学

作者

  • 16篇马风华
  • 1篇毛卫强
  • 1篇徐玲洁

传媒

  • 3篇现代语文(下...
  • 2篇江苏大学学报...
  • 1篇作家
  • 1篇戏剧文学
  • 1篇电影文学
  • 1篇电影新作
  • 1篇四川戏剧
  • 1篇电影评介
  • 1篇海外英语
  • 1篇科教文汇
  • 1篇科技信息
  • 1篇外国语文
  • 1篇时代文学(上...

年份

  • 8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5
  • 1篇2003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榆树下的欲望》的后人道主义解读
2014年
美国文学巨匠尤金·奥尼尔的戏剧素来以新颖的题材、深邃的主题、超前的思想蜚声文坛。其代表作《榆树下的欲望》中传达出的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质疑、对日益物质化的人类前途命运的忧虑、对日渐恶化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关注等,都与后人道主义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充分体现出奥尼尔戏剧作品的预见性和前瞻性。
马风华
关键词:《榆树下的欲望》后人道主义
浅析电影《纯真年代》与小说的异同被引量:1
2010年
《纯真年代》是美国著名女作家伊迪丝·华顿的代表作之一。华顿以细腻的笔触、独特的视角为读者精心描绘了一幅19世纪末20世纪初纽约上流社会的世态风俗画卷。1993年的电影版本中,导演斯科西斯在尽量贴近小说的基础上以男性的立场对该作品做出了自己的阐释。
马风华
关键词:《纯真年代》
反童话的迫害文本——解读荒诞剧《伊沃娜公主》
2014年
本文从勒内·吉拉尔的"替罪羊"理论切入,探讨在荒诞剧《伊沃娜公主》中贡布罗维奇是如何利用对传统童话的戏仿和解构为读者建构起一个迫害文本,指出在作家荒诞不羁、玩世不恭的表面之下隐藏的是对现代社会中传统道德、价值观失落的无奈,对扭曲的人性、畸形的人际关系和未知的人类前途的深切关注。
马风华
关键词:童话戏仿替罪羊
英语培训机构与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异同比较与成效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作者采用问卷和采访的方式,对江苏某大学和英语培训机构的师生进行了对比调研,并通过相关性分析总结出英语培训机构与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差异,并对两者的教学成果进行了分析,最后为广大的英语学习者学习模式的选择以及高校英语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
马风华徐玲洁
关键词:英语教学模式传统英语教学
建构主义视野下的英美文学教学被引量:2
2013年
英美文学是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传统主干课程之一。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此类课程却日益受到学生的冷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有鉴于此,本文在分析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础上,探讨了该理论对英美文学教学的启示,旨在更加有效地提高此类课程的教学质量。
马风华
关键词:英美文学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译者主体性与后现代主义小说翻译——以乔纳森·萨福兰·弗尔的《了了》为例
2013年
后现代主义小说以打破文学惯例、挑战读者的"期待视野"见长,文本中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实验性表述方式。此类作品迥异于传统文学的文本特征,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契机。本文以乔纳森·萨福兰·弗尔的《了了》为例,就其中文译本里译者主体性的具体表现展开探讨,以期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翻译理论和实践有所启示。
马风华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小说文本特征译者主体性
从译者角度谈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被引量:24
2003年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一方面担任原作读者;另一方面担任译本的创造者的角色。身兼双重身份的译者在翻译时必定会受到其语言功底、价值观、翻译观等的影响,从而引起创造性叛逆。但这种创造性叛逆不能背离原作的精神风貌,损害原作的艺术价值,而应以译作与原作效果对等为前提,使译作神似于原作。
马风华
关键词: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译者
译者主体性与古典诗歌修辞翻译——以《红楼梦·金陵判词》四种英译为例被引量:3
2014年
古典诗歌中修辞格的翻译历来是汉诗英译中的一大难题。特别是那些基于汉英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应表达方式的修辞手段,更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契机。本文以《红楼梦·金陵判词》的修辞翻译为例,就四种英译里译者主体性的具体表现展开探讨,以期对古典诗歌中修辞格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有所启示。
马风华
关键词:古典诗歌修辞翻译译者主体性
译者主体性与后现代主义小说翻译——以乔纳森·萨福兰·弗尔的《了了》为例
2013年
后现代主义小说以打破文学惯例、挑战读者的"期待视野"见长,文本中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实验性表述方式。此类作品迥异于传统文学的文本特征,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契机。本文拟以乔纳森·萨福兰·弗尔的《了了》为例,就其中文译本里译者主体性的具体表现展开探讨,以期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有所启示。
马风华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小说文本特征翻译译者主体性
散曲英译探微——《红楼梦曲》四种英译比较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诗歌翻译历来是困扰广大译者的一大难题。作为整部小说的文眼,《红楼梦曲》对"金陵十二钗"和四大家族的命运、结局作了一次暗示性的预叙,其翻译难度更是非比寻常。虽同属诗歌范畴,曲却有着不同于诗、词的特征,其翻译也有独特之处。通过观察分析法,同时借助语料库工具软件,从韵律、句式、语体、修辞四个方面,对《红楼梦曲》的四种英译进行对比赏析,探讨了诗歌翻译,特别是散曲翻译的基本规律。
马风华
关键词:语料库译本比较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