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尔聪

作品数:9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文学
  • 1篇艺术

主题

  • 3篇乌托邦
  • 3篇反乌托邦
  • 2篇丹·布朗
  • 2篇悬疑小说
  • 2篇文学
  • 2篇小说
  • 2篇后现代
  • 1篇叙事
  • 1篇叙事学
  • 1篇英美诗歌
  • 1篇游戏
  • 1篇语言
  • 1篇语言游戏
  • 1篇社会功用
  • 1篇中西
  • 1篇中西文化
  • 1篇中西文学
  • 1篇文化
  • 1篇文明
  • 1篇文学渊源

机构

  • 6篇黑龙江大学
  • 2篇北京外国语大...

作者

  • 7篇高尔聪
  • 1篇王盈盈
  • 1篇朱丽明

传媒

  • 2篇黑龙江社会科...
  • 1篇中外企业家
  • 1篇佳木斯大学社...
  • 1篇学术交流
  • 1篇英美文学研究...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丹·布朗小说的后现代性与可读性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后现代小说给读者的印象大都晦涩难懂,叙事零散,然而丹·布朗的小说却兼具后现代小说的写作特点与大众文学的可读性。丹·布朗将后现代手法中的不确定性运用到他的悬疑小说中,将语言游戏运用得炉火纯青,俘获了读者的思维;运用后现代技巧来制造悬念,增强作品的阅读效果,极大地增强了小说的悬疑色彩,解决了后现代作品往往不具可读性和传统悬疑小说缺少文学性的双重难题。
高尔聪
关键词:丹·布朗后现代悬疑小说语言游戏可读性
解析《老人与海》与海明威的精神困境被引量:2
2009年
海明威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作家,他隐晦的创作方式及其离奇的自杀都像谜团一样围绕在每个读者心中。《老人与海》是他最后的一部作品,在此之后他宣称履行了之前的诺言不再创作小说。当海明威在痛苦中反省的时候,他找到了留住辉煌的最好方法——自杀。自杀既是一种追求也是一种解脱,他把握住了高峰,但他知道这种高峰是描述错误的痛苦带来的。描述错误也是在错误中不能自拔的。但毕竟在别人眼里他是顶峰的象征,又有能真正思考自身困境的根源。在这一点上,海明威是伟大的,其勇气也令人敬佩。
高尔聪
关键词:《老人与海》
科技文明与消费主义的反乌托邦——解读《白噪音》
2017年
唐·德里罗的《白噪音》这部美国后现代派的经典小说,运用反乌托邦式的隐喻揭示了后工业、后资本主义时期美国社会的光怪陆离,以及现代人的精神危机与生存危机。首先,"白噪音"作为小说标题以及时而出现在文本中的意象,隐喻了无处不在的、使人类焦虑和自我异化的科学技术高度统治的反乌托邦社会;其次,小说中对超市的描写隐喻了这个微缩版的消费社会使人们精神层面的追求物质化、同质化,揭示了这个反乌托邦式的怪圈对现代人主体性的剥夺以及给人们精神上带来的焦虑。此外,"毒雾事件"隐喻了圣经中的"末日灾难",揭示了乌托邦式的"亚当与夏娃"的幸福生活中所隐藏的人类的生存危机。
高尔聪
关键词:《白噪音》反乌托邦
文学的社会功用与中西文学关系研究:张剑教授访谈录被引量:1
2017年
张剑教授是英美浪漫派诗歌及20世纪英国诗歌研究方面的专家。本访谈涉及文学(尤其是英美诗歌)在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英美诗歌的教与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中西诗歌与文化的比较、英美诗人在中西文化(尤其是中西诗歌交流上)所起到的作用等。张剑教授指出,文学并不仅仅关乎个人的修养,更是思考和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历史问题的媒介和切入点。西方诗人对中国的书写可以帮助国人重新解读和审视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了解西方人对异质文化的态度,从而把握中西文学、文化相互影响的脉络。
高尔聪
关键词:中西文化英美诗歌
乌托邦文学与反乌托邦文学渊源之比较被引量:1
2011年
乌托邦小说和反乌托邦小说是两种关系紧密的文学体裁,它们描写的都是秩序井然的社会,但乌托邦小说的作者是以热情的口吻,叙述对乌托邦的向往;而反乌托邦小说的作者则以冷漠的态度,表达对乌托邦的怀疑。本文通过对两种文学体裁产生和发展的渊源的比较,揭示了两种文学体裁内在的关系。
高尔聪王盈盈
关键词:乌托邦文学反乌托邦文学
丹·布朗悬疑小说的叙事与后现代技巧研究
丹·布朗的悬疑小说在美国乃至全世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一时之间在各国读者乃至严肃学者之间掀起了“丹·布朗热”。丹·布朗的小说不同于传统悬疑小说“惩恶扬善”的主题和“犯罪—侦破”的模式,而是具有严肃主题的知识型悬疑小说。本文...
高尔聪
关键词:丹·布朗悬疑小说叙事学后现代主义美国文学
文献传递
《美丽新世界》对《乌托邦》解构之目的被引量:4
2011年
乌托邦小说描绘出一幅幅美好社会的蓝图以表达"救世"的愿望,而反乌托邦小说描写的是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带来的黑暗梦魇。运用解构主义批评理论,对乌托邦和反乌托邦文学的代表作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和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两部作品进行对比研究,可以找出两部小说中三对二元对立概念:科学与宗教、科学发展与人类个性发展以及人性与非人性。通过对这三对二元对立概念的研究指出,赫胥黎的反乌托邦小说在功能上消解了这三对二元对立概念,其目的一是提醒人类重视科技与宗教的对立并意识到二者应该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二是提醒人类不要盲目追求科技进步,要注重人的个性发展,三是表达了对社会发展中人性缺失以及人类情感异化的隐忧。
朱丽明高尔聪
关键词:《美丽新世界》《乌托邦》乌托邦反乌托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