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魏建伟

作品数:60 被引量:168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25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6篇医药卫生
  • 3篇理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9篇皮瓣
  • 28篇筋膜
  • 27篇动脉
  • 25篇腓肠
  • 24篇穿支
  • 21篇腓肠神经
  • 21篇肠神经
  • 18篇蒂皮瓣
  • 18篇缺损
  • 18篇外科
  • 17篇腓动脉
  • 17篇筋膜蒂
  • 16篇动脉穿支
  • 16篇皮瓣修复
  • 15篇软组织
  • 15篇外科皮瓣
  • 14篇血管皮瓣
  • 14篇软组织缺损
  • 13篇营养血管
  • 13篇远端

机构

  • 55篇中南大学湘雅...
  • 6篇中南大学
  • 2篇河南省人民医...
  • 2篇株洲市一医院
  • 2篇三亚市人民医...
  • 1篇青海省人民医...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滕州市中心人...
  • 1篇长治医学院附...
  • 1篇湘潭医卫职业...

作者

  • 60篇魏建伟
  • 53篇董忠根
  • 49篇刘立宏
  • 24篇倪江东
  • 17篇彭平
  • 15篇何爱咏
  • 15篇罗兆彪
  • 8篇郑磊
  • 7篇刘玺
  • 6篇杨颖
  • 5篇李贺君
  • 5篇罗顺红
  • 5篇彭新宇
  • 2篇何苗
  • 2篇马丙栋
  • 2篇周征兵
  • 2篇邓翔午
  • 2篇杨洋
  • 2篇王镖
  • 2篇武文

传媒

  • 7篇中国现代手术...
  • 4篇中国矫形外科...
  • 4篇中华显微外科...
  • 4篇中国修复重建...
  • 3篇中国临床解剖...
  • 3篇中华医学会第...
  • 2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华整形外科...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湘南学院学报...
  • 1篇骨科临床与研...
  • 1篇中华烧伤与创...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2篇2024
  • 3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6篇2017
  • 4篇2016
  • 11篇2015
  • 3篇2014
  • 8篇2013
  • 1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6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腓肠神经血管皮瓣修复足跟区皮肤软组织缺损被引量:13
2009年
[目的]探讨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跟区的特点。[方法]2002年6月~2008年7月行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跟区皮肤软组织缺损58例,其中创面合并有足跟部空洞形成者10例,创面位于跟底行皮神经吻合13例,皮瓣面积8 cm×4 cm~20 cm×15 cm,皮瓣的切取采用先显露穿支血管后游离皮瓣的方法。[结果]本组58例皮瓣中,46例完全存活,12例远端浅表或部分坏死,经换药、Ⅱ期缝合或植皮后创面愈合。经术后1~34个月随访,皮瓣均外观较满意,感染控制且无复发,无慢性溃疡及压疮形成,行走功能好。[结论]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跟区创面具有血运丰富,成活面积大,手术简单,成功率高,可重建保护性感觉的优点,大部分足跟区皮肤软组织缺损可用该皮瓣修复。
董忠根魏建伟刘立宏郑磊马丙栋武文
关键词:腓肠神经外科皮瓣软组织缺损
瓣部倾斜设计的腓肠神经筋膜皮瓣修复小腿下段纵形及跟踝部横行创面
董忠根刘立宏杨颖魏建伟罗兆彪倪江东何爱咏
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联合腓骨短肌腱同期修复跟腱并皮肤缺损
摩托车轮辐伤及其他外伤所致跟腱缺损合并跟腱区皮肤缺损临床并不少见,处理棘手跟腱缺损的修复方法Lindhlom法Bosworth法Abraham法长屈肌腱转位腓骨长短肌腱转位跟腱区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穿支蒂皮瓣筋膜皮瓣...
倪江东董忠根魏建伟刘立宏杨颖
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近端位置与部分坏死的关系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探讨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近端位置对皮瓣部分坏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4月至2009年5月应用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创面的病例资料,共153位患者157例皮瓣。将小腿后面从外踝尖至胭窝横纹等分为9个区,从下至上依次为第1至第9区。皮瓣分为成活组(包括完全成活、远端表皮坏死和伤口裂开的皮瓣)和部分坏死组;根据皮瓣近端位置,将皮瓣分为近端不超过第6区(A组)、位于第7区(B组)、第8区(C组)和第9区即小腿上1/9区段(D组)4个组。皮瓣采用顺逆结合法切取。结果皮瓣完全成活125例;远端表皮坏死8例,远端伤口裂开6例;远端部分坏死18例(11.5%)。A、B、C和D组皮瓣部分坏死率分别为0(0/19)、2.3%(1/44)、11.3%(7/62)和31.3%(10/32),A组与B组、B组与C组比较,皮瓣部分坏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瓣部分坏死率:D组高于C组(P=0.012)、近端位于小腿下7/9区域的皮瓣(1.6%,1/63)低于小腿上2/9区域的皮瓣(18.1%,17/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近端不超过小腿下7/9与上2/9交界线时,皮瓣成活可靠;皮瓣近端位于小腿上1/9区段时,皮瓣部分坏死的可能十牛明昂增大。
董忠根魏建伟刘立宏罗顺红杨洋周征兵何苗邓翔午
关键词:腓肠神经外科皮瓣筋膜蒂皮瓣
皮岛倾斜设计的腓肠神经筋膜皮瓣修复胫前纵向或跟踝部横向创面
魏建伟董忠根刘立宏倪江东彭平郭维
前臂屈肌病变致手指屈曲挛缩的诊断与治疗
2023年
目的总结3种前臂屈肌病变导致手指屈曲挛缩的临床特点、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2008年12月—2021年8月收治17例手指屈曲挛缩患者,男8例,女9例;年龄5~42岁,中位年龄16岁。病程1.5个月~30年,中位时间13年。病因:缺血性肌挛缩6例,均为2~5指屈曲畸形,伴拇指背伸受限3例,腕关节背伸受限3例;假性缺血性肌挛缩3例,其中中、环、小指屈曲畸形2例,环、小指屈曲畸形1例;前臂屈肌病变或解剖变异引起的尺侧手指屈曲挛缩8例,均为中、环、小指屈曲畸形。行屈肌及旋前圆肌起点滑移、异常纤维带及骨刺切除、卡压肌肉(腱)松解等手术。术后采用王海华等的手功能评级标准或改良Buck-Gramcko分型标准评价患者手功能,参照英国医学研究会(MRC)肌力分级标准评价肌力。结果1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0年,中位时间1.5年。末次随访时,8例前臂屈肌病变或解剖变异患者及3例假性缺血性肌挛缩患者功能评级均为优,肌力M5级6例、M4级5例;1例轻度缺血性肌挛缩患者及3例不伴有严重神经损害的中度缺血性肌挛缩患者手功能评级为优2例、良2例,肌力M5级1例、M4级3例;2例伴有严重神经损害的中度或重度缺血性肌挛缩患者手功能评级为差,肌力M3级1例、M2级1例,较术前有所改善。手功能总体优良率以及肌力M4级及以上患者比例均为88.2%(15/17)。结论结合病史、查体、影像学检查及术中所见鉴别不同病因引起的手指屈曲挛缩,通过挛缩带切除、卡压肌肉(腱)松解、屈肌起点下移等方法治疗后,可获得较好疗效。
汤鹏魏建伟董忠根刘立宏申澳王建华
关键词:缺血性肌挛缩屈曲挛缩前臂
逆行的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和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的临床应用比较
刘立宏董忠根魏建伟罗兆镖彭平彭新宇
逆行带蒂腓肠筋膜皮瓣的部分坏死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总结435肢逆行带蒂腓肠筋膜皮瓣修复下肢远端组织缺损的临床经验,分析皮瓣发生部分坏死的危险因素.[方法]2001年4月-2019年12月,应用逆行带蒂腓肠筋膜皮瓣修复下肢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435肢.采用单项因素比较与二元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皮瓣坏死的危险因素.[结果]435肢中,部分坏死39例,占8.97%;完全成活396例,占91.03%.单项因素比较表明,两组在性别构成、年龄、皮肤软组织的缺损部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坏死组皮瓣筋膜蒂的长度和宽度、皮岛的宽和旋转点位置均大于成活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坏死组在皮岛的长度、皮瓣总长、皮瓣长宽比和皮瓣近端位置区划值均显著大于成活组(P<0.05).逻辑回归分析显示:皮瓣的总长度大(OR=3.462,P=0.015)和皮瓣近端位置区划值高(OR=3.817,P<0.001)是皮瓣发生部分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逆行带蒂腓肠筋膜皮瓣的部分坏死主要与皮瓣设计不良有关,其中,皮瓣的总长度大、皮瓣近端位置过靠近侧是部分坏死的主要危险因素.
彭平董忠根魏建伟刘立宏罗兆彪曹舒
关键词:软组织缺损穿支皮瓣部分坏死
腓动脉穿支筋膜蒂腓肠筋膜皮瓣联合腓骨短肌腱转位同期修复跟腱并皮肤缺损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探讨腓动脉穿支筋膜蒂腓肠筋膜皮瓣联合腓骨短肌腱转位同期修复跟腱并皮肤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至2010年9月行腓动脉穿支筋膜蒂腓肠筋膜皮瓣联合腓骨短肌腱转位同期修复14例跟腱并皮肤缺损患者的患者资料,男10例,女4例;年龄5~59岁,平均15.0岁;跟腱缺损长2—5cm,平均3.6cm。13例患者跟腱止点附近缺损,1例患者跟腱中段缺损。跟腱区皮肤缺损大小为5cm×3cm~10cm×9cm,皮瓣大小为8cm×6cm -12cm×11cm。结果13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皮瓣边缘坏死,二期缝合后伤口均愈合。14例患者术后获3~72个月(平均13.0个月)随访,无跟腱再断裂及感染复发者。12例患者踝关节活动范围正常,1例踝关节跖屈减少100,另1例背伸减少10°。根据Boyden等的标准评定疗效:优13例,良1例。结论腓动脉穿支筋膜蒂腓肠筋膜皮瓣联合腓骨短肌腱转位同期修复跟腱缺损并皮肤缺损,具有手术一次完成、操作简便、安全可靠,患肢功能恢复好且快等优点。
董忠根杨颖魏建伟刘立宏郑磊罗兆彪倪江东何爱咏
关键词:跟腱腓肠神经
远端蒂腓动脉和胫后动脉的穿支筋膜蒂皮瓣临床应用的比较被引量:18
2018年
目的比较远端蒂腓动脉和胫后动脉的穿支筋膜蒂皮瓣的I临床效果,为这两种皮瓣的选用提供参考。方法2002年4月至2012年2月行216例远端蒂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腓动脉穿支组)和59例远端蒂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胫后动脉穿支组)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小腿下段及足踝部分为12个亚区。回顾性分析两组皮瓣的皮瓣成活相关并发症(简称并发症)、并发症可能的危险凶素、修复范围、皮瓣切取时间和住院时间,并分析两组随访3个月以上皮瓣的功能结果、皮瓣外观满意度和供区并发症.结果腓动脉穿支组部分坏死率(12.0%)低于胫后动脉穿支组(20_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腓动脉穿支组边缘坏死率和总并发症率(分别为1.9%和13.9%)均低于后者(分别为8.5%和28.8%),差异有统汁学意义(P〈0.05);修复7~10亚区缺损皮瓣的部分坏死率前者(7/41)亦低于后者(2/2)。两组的功能结果、皮瓣外观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腓动脉穿支组供区的增生性瘢痕、瘙痒、色索沉着发生率均低于胫后动脉穿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远端蒂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比较,远端带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具有可靠性较高、安全修复范围较大和供区并发症较少的优点,可能是局部带蒂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第一选择。
罗兆彪吕国华董忠根倪江东魏建伟刘立宏
关键词:腓动脉胫后动脉并发症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