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海峰
- 作品数:11 被引量:62H指数:4
- 供职机构: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超选择性动脉栓塞对外伤性肝破裂假性动脉瘤的应用价值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动脉栓塞对外伤性肝破裂假性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经MSCT扫描确诊为外伤性肝破裂假性动脉瘤的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疗,栓塞材料采用COOK弹簧圈。术后第3天、第1个月及第3个月复查MSCT及肝功能。结果 20例MSCT检查发现肝破裂假性动脉瘤,DSA检查表现为肝内动脉瘤样扩张并见对比剂外溢征象。20例栓塞治疗后出血均立即停止,瘤样扩张的血管消失。随访3个月,无复发出血,未见严重并发症。肝功能介入治疗前与术后第3天对比无明显改变,且经保肝治疗后肝功能于术后第1个月均恢复正常。结论超选择插管介入治疗外伤性肝破裂假性动脉瘤安全、迅速、有效,并能最大限度保护肝脏功能。
- 陈志明吕梁张家成龚海峰
- CT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肿瘤残留及新发病灶的检出效果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研究CT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TACE(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术后肿瘤残留及新发病灶的检出效果。方法:从2016年6月至2017年8月中取材并开展本次研究,所选取原发性肝癌患者40例,患者在入院后接受TACE治疗,手术治疗结束后在半年内对患者开展CT增强扫描,记录检查结果并划分为观察组,同时对患者进行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记录检查结果并划分为对照组。结果:对照组的肿瘤残留以及新发病灶检出率与观察进行比较均明显较高(P<0.05)。结论:CT增强扫描能够准确反映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治疗结束后的碘化油沉积情况,对于分析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具有显著作用,但其在新发病灶以及肿瘤残留诊断中的特异性以及敏感性与DSA检查进行比较则明显较差。
- 龚海峰
- 关键词:CT增强扫描原发性肝癌TACE肿瘤残留
- 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术诊断肺部弥漫性病变被引量:22
- 2010年
- 目的评价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术在诊断肺部弥漫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接受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术的肺部弥漫性病变患者的资料。主要影像学改变包括弥漫性网状结节或结节、弥漫性线网状影、弥漫性磨玻璃样密度。采用18CT或20G穿刺活检针进行活检。结果68例患者均一次性穿刺成功,且均能做出明确诊断。其中恶性病变19例,包括细支气管肺泡癌9例,转移癌10例;良性病变49例,为血型播散型肺结核27例,结节病8例,矽肺与煤工肺7例,间质性肺炎2例,肺泡蛋白沉着症4例,过敏性肺炎1例;主要并发症为气胸和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7.65%。结论在肺部弥漫性疾病的诊断中,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肺活检术是一种实用、安全、并发症少、准确性高、创伤小的定性诊断方法。
- 陈志明吕梁张家成周子煜龚海峰
- 关键词:诊断显像活组织检查并发症
- 对比分析腹部X线、超声、螺旋CT诊断肠梗阻的临床价值被引量:7
- 2020年
- 目的探讨腹部X线、超声、螺旋CT诊断肠梗阻的临床价值。方法择取本院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时段内收治的肠梗阻患者30例,均施行腹部X线、超声、螺旋CT诊断,比较各检查方式诊断结果。结果①以腹部X线为准,超声和螺旋CT诊断准确率均高于前者,且超声诊断准确率低于螺旋CT,数据间比较有意义(P<0.05)。②螺旋CT检查时间和检查费用均高于超声、腹部X线,且腹部X线两项检查指标更是低于超声,数据间比较有意义(P<0.05)。结论在肠梗阻患者诊断过程中,腹部X线虽具有检查便捷、经济性的优势,但在诊断正确率层面上较差于超声和螺旋CT,即在疾病早期筛查和急性诊断过程中更倾向于超声、螺旋CT。
- 龚海峰
- 关键词:腹部X线超声螺旋CT肠梗阻
- 动脉栓塞化疗、放疗和手术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探讨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评价动脉栓塞化疗联合手术及放疗治疗12例中晚期宫颈癌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12例确诊患者采用Seldinger法,术前或放疗前动脉插管栓塞治疗1-2次,药物选用卡铂100mg,吡柔比星40mg,超液化碘油10ml。肿瘤缩小后,Ⅱb期行子宫次广泛手术治疗,术后补充放疗,Ⅲ-Ⅳ期行放疗。结果:12例患者中11例至今生存,1例死亡。临床完全缓解(CR)4例,部分缓解(PR)5例。结论动脉栓塞化疗联合手术及放疗的序贯治疗,减少了肿瘤负荷,改善生存质量,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毒副作用低,近期疗效明显,不失为中晚期宫颈癌的治疗有效方法之一。
- 郑虹吴晓梅龚海峰侯黎
- 关键词:动脉栓塞化疗中晚期宫颈癌放疗
- 双源CT在经颈静脉门腔分流术后随访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观察双源CT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或大量腹腔积液接受TIPS的患者,于术后1个月内、3个月内、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进行双源CT复查,采用MIP、V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判断肝静脉及门静脉间支架位置通畅情况。结果 28例患者中,3例(10.71%)支架内血栓形成,MIP示支架处低密度灶,对比剂自狭窄处流过,VR示支架位置、角度满意,及时行球囊扩张溶栓治疗;1例(3.57%)支架冗长、成角,再次植入支架;24例(85.71%)TIPS术后未出现分流道狭窄或血栓,MIP成像显示支架通畅,内见对比剂通过,VR显示支架位置、角度满意。结论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具有安全、无创、准确的优点,且同时能对肝实质进行观察,可作为TIPS术后的首选随访手段。
- 陈志明吕梁李文佳张家成龚海峰
- CT引导下经皮化学消融术治疗腹、盆腔乏血供转移瘤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评价CT引导下经皮化学消融术治疗腹、盆腔乏血供转移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2011年8月20例在我院接受CT引导下经皮化学消融术治疗腹、盆腔乏血供转移瘤患者的资料。选用18~22G千叶针、PTC针或酒精针,在CT引导下直接穿刺病灶。将超液态碘化油、奥沙利铂、无水乙醇按1∶2∶2的比例制成混合乳剂缓慢注入病灶,尽量使之充满病灶。术后随访1~46个月。结果术后6例患者影像学示恢复正常或仅留有纤维条索或钙化影,14例患者病灶体积较治疗前缩小≥50%,总有效率100%。10例伴会阴部、臀部、下肢疼痛、活动受限的患者中,6例症状明显缓解,4例疼痛消失。术中和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CT引导下经皮化学消融治疗腹、盆腔乏血供转移瘤创伤小且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 陈志明吕梁齐佳张家成龚海峰
- 关键词:导管消融术
- 介入栓塞与经尿道电切术治疗高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临床效果对比分析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针对高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研究介入栓塞与经尿道电切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以2015年7月—2018年7月我院收录的总计46例高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为对象纳入本次研究,用随机分组的方式以每组23例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经尿道电切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创伤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出血量、止痛药使用次数、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栓塞治疗相比经尿道电切术治疗能减少患者手术时的痛苦程度,降低术中出血量,减少住院时间,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 龚海峰邹岷
- 关键词:介入栓塞经尿道电切术前列腺增生症
- 子宫腔碘水加压法输卵管再通术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3
- 2006年
- 目的寻求一种简便快速、安全有效、经济实用,将造影诊断与输卵管再通治疗结合起来的新方法。方法应用双腔球囊胶管插入子宫腔,充盈球囊堵塞子宫颈内口,用助推器注入碘海醇充盈子宫腔及输卵管,电视动态观察实时点片,完成造影诊断。当发现输卵管阻塞时,用手助推加压,逐渐增高宫腔内压力,使阻塞输卵管被造影剂压力钝性开通。结果本组2698例,插管成功2685例。其中,原发不孕806例,继发不孕1868例,其他24例,输卵管阻塞3082支(右1561支、左1521支),占实有输卵管的59%,加压开通率为77.8%(2397/3082);通而不畅343支(右175支、左168支),加压开通率:93.9%(322/343),出现静脉逆流27例。除局部疼痛及少量阴道流血外,无严重并发症病及病死率。结论该法简便快速,安全有效,经济实用,将造影诊断与输卵管再通相结合,深受患者欢迎,值得推广应用。
- 席嘉元江勇朱瑛龚海峰吕梁赵新湘方敏卫丁英华健
- 关键词:子宫腔输卵管再通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