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水利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多沙粗沙区
  • 1篇雨水
  • 1篇雨水利用
  • 1篇雨水利用技术
  • 1篇沙区
  • 1篇山坡
  • 1篇山坡地
  • 1篇水利用
  • 1篇坡地
  • 1篇丘陵
  • 1篇丘陵沟壑区
  • 1篇黄河
  • 1篇黄河中游
  • 1篇黄河中游多沙...
  • 1篇黄土丘陵
  • 1篇黄土丘陵沟壑...
  • 1篇沟道
  • 1篇沟壑
  • 1篇方略
  • 1篇方略研究

机构

  • 3篇黄河水土保持...

作者

  • 3篇任建斌
  • 1篇付明胜
  • 1篇王晓
  • 1篇刘红梅
  • 1篇田永宏
  • 1篇刘立斌

传媒

  • 1篇人民黄河
  • 1篇陕西水利
  • 1篇西北水力发电

年份

  • 1篇2002
  • 2篇1999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综合治理开发方略研究
1999年
通过对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环境的分析与评价,研究了该区综合治理开发的总方略,即: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有机结合的原则,抓住国家在该区的总体发展战略的大好机遇,采取“适度倾斜、总体协调、政策保护、稳步发展”的方针。同时,要消除异议、统一认识,因地制宜地抓好“六项”基本措施,突出“三为主”,实行“三优一促”的区域经济开发战略。
刘立斌刘红梅任建斌贾树年马增胜
关键词:多沙粗沙区方略黄河中游
从韭园沟流域坝系实践看沟道相对稳定的发展前景被引量:2
2002年
韭园沟流域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从50年代开始,作为沟道治理的典型,进行了淤地坝的试验示范,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沟道坝系布设模式。根据韭园沟坝系相对稳定的实践,分析了多沙粗沙区坝系达到相对稳定的可能与前景,为加快多沙粗沙区快速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任建斌田永宏
关键词:沟道坝系
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山坡地雨水利用技术的形成与发展
1999年
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位于北纬 36°41’~40°73’,东径 108° 39’~ 120°09’,面积 70748km^2。由于复杂的自然和历史原因,该区植被破坏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加之人口急剧增加,资源趋于衰竭,生态环境恶化。这些不利的因素,严重地制约着该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 该区是黄河流域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也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区。其山坡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80%以上,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农林牧业主要生产基地,同时又是地表径流产生、汇集以及各种类型土壤侵蚀发生发展的主要区域。因而对山坡地雨水利用技术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区域气候特点 (一)干旱特点 1.发生次数多、强度大 在本区的各类自然灾害中,干旱所占的比重最大。据绥德县气象资料记载,干旱天数占各类气象灾害总天数的73%-85%。干旱发生频率在夏秋季(4-9月)为30%-40%,且十年九旱;年内的时段干旱发生次数多、强度大,绥德近32年发生时段干旱78次,其中大旱22次。 2.波及范围广、面积大 1997年榆林地区干旱波及全区12个县,受旱面积占播种面积的90%,部分水浇地,由于河道断流而无水灌溉。 3.连续干旱、危害大 资料表明,该区有持续几年干旱的特征,这种连续旱灾危害极大。1997年春夏连早。
任建斌王晓付明胜
关键词:雨水利用技术山坡地黄土丘陵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