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健
- 作品数:60 被引量:232H指数:10
- 供职机构: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一种减轻黑石鲈的幼鱼人工操作中应激反应的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减轻鱼类应激反应技术,具体是一种减轻黑石鲈的幼鱼人工操作中应激反应的方法。本发明是先将黑石鲈的幼鱼停止投饵一天,使鱼体肠胃中食物排空;然后按照250~350μL/L浓度计算需要的2-苯氧乙醇剂量并溶解入于盛...
- 官曙光关健刘洪军刘梦侠王其翔高翔
- 大菱鲆子二代家系白化与正常幼鱼生长及形态学差异的初步研究
- 本文采用大菱鲆育种标准化苗种培育方案培育大菱鲆全同胞家系32个,选取其中白化较为严重的16个全同胞家系(包括6对半同胞家系组合)作为样本,85dph抽样测定统计各家系幼鱼的形态指标,使用SPSS11.5的独立样方t检验进...
- 关健刘洪军官曙光郑永允雷霁霖
- 关键词:大菱鲆生长发育形态学
- 白化牙鲆幼鱼体色恢复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 2008年
- 牙鲆的苗种生产中普遍存在体色白化现象,严重影响了稚鱼和成品鱼的商品价值,有的白化率甚至高达50%,目前尚无有效的控制方法。国内外对牙鲆有眼侧白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认为决定牙鲆是否白化的时期是在全长6-10mm时期,此阶段牙鲆仔鱼培养过程中的营养成分及其配比,特别是饵料中不饱和脂肪酸以及水溶性、脂溶性维生素的种类、含量、比例及摄食情况等,都是影响体色白化的重要因素。其它如光照强度、海水盐度、育苗池的池底池壁颜色、水温、换水率、饲育密度等各种环境理化因子等都对牙鲆白化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就已白化的稚鱼体色恢复的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文就增强光照、池底铺沙、在配合饲料中添加鱼油等技术措施进行了相关研究,以期为牙鲆苗种的健康生产提供参考。
- 关健常建波陈玮
- 关键词:牙鲆幼鱼体色苗种生产脂溶性维生素光照强度
- 条斑星鲽亲鱼生殖调控与采卵授精技术初步研究
- 本文对条斑星鲽的室内养成、亲鱼培育、生(殖)调控、激素诱导及采卵、授精技术做了较为详细的叙述。回顾和思考了条斑星鲽的引种对亲鱼的筛迭与生殖调控策略及促进雌雄亲鱼同步发育的措施进行了探讨,并建议开展条斑星鲽无特定病原SPF...
- 刘洪军官曙光关健王志刚刘梦侠高翔陈志信郑永允
- 关键词:条斑星鲽生殖调控亲鱼培育
- 一种刺参复合微生态营养助剂配方及其加工工艺
- 一种刺参复合微生态营养助剂,原料主要包括:复合芽孢杆菌粉末、维生素C、维生素E、烟酸、肌醇、免疫多糖、螺旋藻粉、葡萄糖、多矿、变性淀粉等;各原料配方的具体配比如下:复合芽孢杆菌粉末6.5-8%,维生素C 7%,维生素E ...
- 吴志宏孙福新关健胡凡光聂爱宏
- 文献传递
- 大西洋鲑引种繁育及海淡水养殖技术研究
- 官曙光高翔郑永允刘洪军刘梦侠王宝庭李绍彬关健于道德王其翔陈群于发盛
- 大西洋鲑(Salmosalar)是鲑科、鲑属的冷水性鱼类,个体大、肉质好、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在较低水温中生长迅速、可高密度养殖,适宜进行淡、海水养殖,是世界上主要的鱼类养殖品种之一。该技术根据大西洋鲑的生态习性、生长、...
- 关键词:
- 关键词:引种繁育人工授精
- 黑棘鲷早期色素细胞发育与体色变化被引量:18
- 2012年
- 对黑棘鲷早期发育过程中体色和色素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变化进行了连续观察。结果表明,黑棘鲷幼体黑色素在原口关闭前期开始出现,黄色素在嗅囊期出现,彩虹色素出现较晚,孵化后6d(Day post hatching,dph)在眼球上端出现,而后密集于腹腔(28 dph)以及鳃盖骨附近(32 dph)。黑色素细胞在发育过程中,不仅数量增多,而且形状也由点状逐渐变成以树枝状和雪花状为主,为幼体黑色素的发育过程;28 dph幼体黑色素完全被成体黑色素替代,形态上再次变为小点状。黄色素几乎伴随着黑色素的分布,色素细胞几乎无形态变化,最终被黑色素覆盖而不明显。初孵仔鱼,尾端6~8体节躯干部具有黑色素丛,构成了该鱼的种属特征。在28 dph,体色发育进入到模式形成期,首先在躯干部形成相互间隔的3个色素带,至40 dph共7条色素带形成,完成体色的模式发育。
- 于道德刘洪军关健王其翔官曙光周健
- 关键词:黑色素黄色素
- 大菱鲆进口亲鱼群体与国内养殖亲鱼群体形态特征的比较与分析
- 本文使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分析和比较了法国、西班牙、丹麦3个进口亲鱼群体和莱州、海阳、日照3个国内养殖大菱鲆亲鱼群体的形态特征。单因子方差分析表明,法国与日照群体形态具有较大差异,而日照群体同海阳群体形...
- 关健刘洪军官曙光雷霁霖郑永允
- 关键词:大菱鲆形态学
- 褐牙鲆(♀)×犬齿牙鲆(♂)杂交子代及亲本群体形态和外周血红细胞DNA含量被引量:2
- 2011年
- 2006~2007年进行了犬齿牙鲆Paralichthys dentatus(♂)×褐牙鲆P.olivaceus(♀)杂交,获得杂交子代苗种养殖至全长27~33cm时随机取样,测定形态学特征。与父、母本相同规格成鱼相比,杂交子代的有眼侧体色和花纹与父、母本都存在较大差异,是区分杂交子代最突出的特征。杂交子代的多数可比、可量性状同父、母本相近,但在体长/总高比等方面表现出较明显的杂交优势。聚类分析表明,杂交子代的表型与犬齿牙鲆更为接近。尾静脉采血,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杂交子代和父、母本外周血红细胞的DNA含量,发现杂交子代、犬齿牙鲆和褐牙鲆的DNA含量分别为1.51±0.02、1.50±0.04、1.43±0.16pg,杂交子代的DNA含量与犬齿牙鲆接近,较褐牙鲆略高,表明杂交子代为二倍体。
- 关健柳学周刘洪军郑永允官曙光徐永江
- 关键词:犬齿牙鲆褐牙鲆杂交子代
- 大菱鲆引进亲鱼与国内累代繁养亲鱼群体的形态特征比较被引量:5
- 2012年
- 使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分析和比较了法国、西班牙、丹麦3个引进亲鱼群体和国内莱州、海阳、日照3个累代繁养大菱鲆亲鱼群体的形态特征。单因子方差分析表明,法国与日照群体形态具有较大差异,日照群体同海阳群体形态趋同,丹麦群体具高体型特征。主成分分析的第一、二、三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47.07%、28.10%、15.45%,三者累积贡献率为90.62%;6个群体整体上形态差异显著,但不存在无交集的隔离。聚类分析表明,莱州群体与海阳群体形态最为接近,二者与法国群体聚为一类;日照耐高温群体与西班牙群体聚为一类。这两类聚为一大类。丹麦群体与另外5个群体形态差异最大。引进群体的形态学多样性总体高于国内累代繁养群体。
- 关健刘洪军官曙光雷霁霖陈志信高翔郑永允
- 关键词:大菱鲆亲鱼形态学